兔瘟与兔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2012-04-13邢兰君
邢兰君
(河北省邢台市兽医院,河北 邢台 054000)
兔瘟(又称兔病毒性出血症)是危害养兔业的严重传染病。本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高,病兔主要病理变化是呼吸道出血,实质器官瘀血、肿大和点状出血。该病如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
1 发病情况
发病兔场共养殖獭兔2000多只。本次发病的多为2~3月龄兔,此批兔30日龄时首免了兔巴二联疫苗,以后未进行任何免疫。兔场发病7 d后先后死亡243只兔。
2 临床症状
最急性病兔抽搐、惨叫数声后即死亡,几乎看不到任何明显症状。大部分病兔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气喘、被毛粗乱、耳下垂,体温在40℃以上。患兔腹泻,腹部膨胀,粪便细小、成串,外包透明、胶冻状的黏液,随后水样腹泻,其粪污浊,呈灰褐色、黑色,味腥臭,肛门、后肢、腹部和足部的被毛被黏液及水样稀粪沾污。兔死前挣扎、咬笼,全身颤抖,病程约2~3 d。多数死兔鼻孔中留有血样泡沫,有的病兔眼内有白色分泌物。
3 剖检变化
病死兔口、鼻、肛门、阴门等天然孔有鲜红色的分泌物,鼻腔、喉头和气管黏膜不同程度瘀血和出血,以气管环出血最严重,其气管内充满大量泡沫状液体,全肺出血。有的呈“红气管”,气管、支气管内积有泡沫性血液,肺气肿,各肺叶均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肾瘀血、肿大,皮质有出血点。心脏瘀血,心外膜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肝瘀血、肿大,呈紫红色,质地脆弱。胆囊肿大,充满暗绿色浓稠胆汁。肝、脾均可见灰白色、米粒大的坏死灶。患兔全身淋巴肿大、出血。胃膨大,充满多量液体和气体,胃黏膜充血、出血。十二指肠、回肠、盲肠黏膜均不同程度充血、出血,肠内充满半透明的胶冻样液体和气泡,有的呈红褐色水粥样,有的呈灰褐色黏状。结肠扩张,有透明的胶样黏液。
4 实验室检验
4.1 涂片、镜检 无菌取肝、脾组织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4.2 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病死兔的肝、脾及肠内血样物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 h后,形成圆形、隆起、光滑、湿润、半透明、浅灰色的菌落。挑取上述菌落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37℃培养24h,结果生长出红色菌落;接种于伊红美蓝培养基,37℃培养24 h,结果生长出黑色,带金属光泽的菌落。再取红色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于显微镜下检查,见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无荚膜的杆菌。取红色菌落接种于肉汤培养基培养24 h后,肉汤均匀混浊。
4.3 生化试验 将上述分离菌株分别接种于葡萄糖、乳糖、甘露醇、麦芽糖、蔗糖发酵管,结果能发酵乳糖、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产酸产气,蔗糖少量产酸、产气少。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三糖铁斜面穿刺后,斜面和底面均变黄。
4.4 药敏试验 用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本菌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高敏。
4.5 动物回归试验 无菌采取病兔的肺、气管环、肝、肾等实质器官,按1∶10比例加入灭菌生理盐水后用组织匀浆搅拌器制成匀浆,冻融3次,用纱布过滤后,注射给2只52日龄、未进行兔瘟免疫的敏感兔,每只2mL,同时滴鼻和滴眼各0.3mL。2只兔分别于接种42 h和50 h死亡,症状和病变与自然发病病例基本一致。
取死兔肝脏,用人“O”型红细胞进行血凝试验,检查结果为阳性,并在病死兔的肝、脾等器官中检出大肠杆菌。
4.6 血凝试验(HA) 取8只病死兔肝、脾磨碎,用灭菌生理盐水制成10%悬液,3 000转/min离心30min,取上清液在96孔V型微量滴定板上按常规法用人“O”型红细胞进行血凝试验,其中3份(3/8)的血凝价为1∶512,5 份(5/8)的血凝价为 1∶256,证明病料中有大量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
血凝抑制试验(HI):用已知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阳性血清进行红细胞抑制试验,结果以上病毒的血凝性均被该血清抑制,说明病料中的病毒为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
5 防治
5.1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搞好环境卫生,正确处理粪便。同时加强饲草、饲料、水源管理,防止其被污染,严禁野兔及其他畜禽进入兔场。搞好卫生,兔笼、用具及场地彻底消毒,死兔深埋或烧毁。日粮中适量添加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以增强兔的抵抗力。
5.2 隔离病兔,应用兔瘟高免血清进行肌肉注射,每只2mL/kg体重。未发病兔立即用兔瘟疫苗进行紧急免疫。
5.3 治疗可肌肉注射恩吉诺注射液(主要成分:恩诺沙星等),每千克体重0.3mL,每天2次,连用3d。肌肉注射清瘟败液(主要成分:板蓝根等)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2mL,每天2次,连用3d。
病群与健康群饲料内同时混喘痢杀(主要成分:环丙沙星等),连用5 d,可应用一些收敛止泻的中草药,方剂:郁金180 g、金银花180 g,连翘180g,大黄 200g、栀子 80g、诃子140g、黄连 80g、白芍 80 g、黄芩80 g、黄柏 80 g煎服(以上方剂供 1 500~2 000只兔一天服用),连用 3 d。
6 小结
6.1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综合诊断本例为兔瘟继发大肠杆菌病。
6.2 兔瘟(兔病毒性出血症)是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病兔死亡率达80%~95%。个别兔场缺乏预防意识,不按科学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有的兔场经过几年的免疫预防,兔瘟不发生了,就放松了兔瘟的免疫接种工作,致使兔瘟仍在一定区域零星发生。本次疫病的发生原因就是兔场没有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
6.3 免疫程序:仔兔30日龄首免,55~6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隔3~4个月注射一次兔瘟疫苗。
如兔场经常发生免疫失败,需用HI试验定期检测兔体的抗体水平,以便及时变更免疫程序。
6.4 大肠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并存在于兔的肠道内,在正常情况下其不引起发病,当遇饲养管理不良、气候突变或兔发生其他疫病时大肠杆菌可引起发病。病兔排出的大肠杆菌毒力增强,可污染饲料、饮水与环境,并经消化道感染其他健康兔。
经调查,该兔场在发生疫情前15 d,由于兔价下跌而更换了质量较差的饲料,加之环境卫生较差,并遇气候多变、密度过大、雨水较多、兔舍潮湿,兔群食欲降低、兔体抗病力降低而发病。
控制本病应以预防为主,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兔舍的通风换气和卫生消毒,注意供给兔只稳定全价的饲料。兔群发病后,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以控制本病流行。
6.5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主要侵害2~3个月龄的青年兔。一般群养兔发病率高于笼养兔,这主要是群养兔卫生条件差造成的。大肠杆菌易产生抗药性。为准确投药,一定要及时进行药敏试验,以根据试验结果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可配合使用收敛止泻的中药。
本次治疗表明,致病菌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敏感。病兔注射恩吉诺、饲料内投服喘痢杀及应用收敛止泻中药后控制了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