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传染性口炎的防治方法
2024-06-12
兔传染性口炎是由水疱性口炎病毒感染而引发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饲养密度大、管理水平低的养殖场。该病春季和秋季高发,晚秋后逐渐消失,冬季基本不流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若不及时治疗,病兔多会因机体衰竭而死亡。
1.流行特点
兔传染性口炎的病原是水疱性口炎病毒,主要存在于病兔口腔黏膜坏死组织和唾液中。自然感染的主要途径是消化道。该病多发于1~3月龄兔,尤其是断奶后1~2周龄的幼兔最易发生,成年兔发病较少,每年的春、秋季节多见。该病的传染源是病兔。健康兔多因采食了被病兔污染的草料、与病兔接触而感染发病。饲养管理不当,使用了发霉变质、带有芒刺或粗硬的饲草,口腔损伤等,均可诱发该病。
2.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3~5天,病程2~10天。发病初期,病兔体温正常,口腔黏膜充血潮红,接着在病兔口腔、舌体、唇等处的黏膜出现粟粒大到黄豆大的水疱,水疱内部充满含有纤维素的清澈液体,不久水皰破溃形成溃疡。口角大量流涎、有恶臭,使下颌周围被毛粘连,严重时可引起局部炎症、脱毛。病兔采食困难,食欲减退或废绝,消化不良,有时腹泻;若继发细菌感染,口腔黏膜发生坏死,可散发出恶臭气味,同时体温可升高到40℃以上,精神沉郁,营养不良,逐渐消瘦,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可导致病兔死亡。
3.预防和治疗方法
(1)预防方法
兔日粮应含全价营养,品种多样,结构合理,最好使用全价颗粒料。定时、定量饲喂,供给清洁饮水。杜绝投喂发霉变质、粗硬带刺的粗饲料,防止笼具损伤、兔群咬斗损伤口腔。及时清除粪尿和饲料残渣,发现病兔及时隔离,定期轮换使用2%氢氧化钠溶液、0.5%过氧乙酸溶液对笼舍、用具进行消毒。病兔污染物、排泄物集中收集深埋或消毒处理。选择优良种兔,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源地引种,从外地引进的种兔必须进行隔离观察饲养,确保健康无病后方可混群饲养。
(2)治疗方法
兔传染性口炎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只能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发现病兔要及时隔离,给予柔软饲草,兔舍、笼具彻底消毒。使用磺胺二甲基嘧啶0.2克,维生素B1、维生素B2各5毫克,加水适量,滴入病兔口内。每天滴2~3次,连滴5~7天。
采用中药也可治疗兔传染性口炎。称取青黛、黄连、黄芩各10克,儿茶、冰片各6克,明矾3克,共同混合均匀后,研成细粉,辅以凡士林涂搽于病兔的口腔病灶处。每天用药2~3次, 连用3~5天。也可称取黄柏30克、儿茶24克、硼砂15克、冰片15 克,混合均匀,研为细粉,先用生理盐水清洗病灶,再涂抹药粉。每天用药2次,连用2~3天。中药治疗效果较慢,且由于味道较苦,涂抹于患处时,病兔表现反抗,药粉易脱落,建议涂药后经常观察患部,发现脱落及时补药。
(山东 张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