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运动休闲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科建设研究※

2012-04-13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场馆应用型学科

彭 菲

(四川旅游学院<筹>,四川 成都 610100)

应用型运动休闲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科建设研究※

彭 菲

(四川旅游学院<筹>,四川 成都 610100)

在休闲时代到来之际,社会对应用型运动休闲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高校应积极探索其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文章在人才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型运动休闲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运动休闲学科建设提出了展望。

应用型;运动休闲人才;培养模式

1 应用型运动休闲人才的科学定位

应用型运动休闲人才是指服务于运动休闲企业的教练、领队、培训师、办公室文秘、场地服务、客服、营销、策划、中基层管理人员等。运动休闲企业包括大型综合运动场馆、健身中心、网球中心、游泳馆、乒羽馆、跆拳道馆、武术馆、高尔夫球场、户外拓展公司、赛事策划推广、运动休闲文化传播公司、运动健康咨询公司等。[1]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体育管理体制转轨,体育逐渐产业化,上述各类运动休闲企业发展迅猛。

根据企业对人才需要的调查分析,应用型运动休闲人才培养内涵应包括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具体而言,在知识结构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运动训练知识和运动人体科学知识按3∶3∶2的比例进行分配;能力结构包括休闲运动项目策划能力、休闲运动项目技术指导能力、运动营养与健康指导能力、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市场推广能力、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素质结构包括职业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政治素质。[2]

2 应用型运动休闲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3]

2.1 从市场需求出发

应用型运动休闲人才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因此人才的定位、专业的设置、培养的模式都应从市场需求出发。具体来说,是指学校应按社会岗位需求来申办专业,按企业人才需求来确定人才定位,与企业紧密合作来构建人才的培养模式。

2.2 专业与行业相融合

运动休闲行业是近年来开始发展的新兴行业,因此运动休闲人才的专业设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运动休闲行业业态形成。在运动休闲人才面向的就业企业中,除高尔夫球场和健身房是比较成熟的业态外,其他的一些业态有的正在形成,有的正在消失,还有一些业态在融合发展,介于此,运动休闲的专业设置应尽量与行业保持一致,及时满足企业新的人才需求。第二,行业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专业的内涵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第三,行业变化太快,办学的师资、场馆难免会跟不上办学的需要,因此要借助行企业的场馆资源来实现办学目标。

2.3 学习和就业一体

应用型运动休闲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指人有目的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教育和生产劳动的脱离造成了片面的人和人的不自由。杜威的经验主义哲学也谈到实践能力的发展是不断的“经验改造”的过程,因此杜威的教育提倡的是“从做中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都告诉了我们,实践能力的发展只能在实践中完成。[4]只有把学生学习的过程放到有就业意向的企业中去,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边学边做,理论联系实际。

3 应用型运动休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 “一专一长”的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运动休闲类专业课程分为三大类:

第一,通识教育型课程。该类课程不仅包括学生的政治思想修养、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还包括作为一个完整的、全面发展的、具有知识素养的人所必须的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比如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社交礼仪、饮食文化等课程都是运动休闲人才必备的知识。

第二,研究型课程。该类课程偏重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分析研究型和设计型的人才,教学结果是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开拓意识,能从事较高层次的专业工作,也可进行深入的专业研究。该类课程包括基础休闲学、运动休闲理论、休闲产业经济学、休闲消费学、休闲心理学、运动技术组织与教法、运动人体学等。对于应用型运动休闲人才而言,理论知识要以“够用”为原则,但在实际教学中也不能走入让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误区,要培养学生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人才。

第三,应用型课程。该类课程偏重于培养学生指导健身的技能、销售技能和基本的管理技能,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操作技能。这部分课程主要通过实践加学习和总结来获得,课时量应该与前两类课程的课时量总和对等,即达到50%左右。

第四,特长课程。该类课程直接对应某个社会岗位,如健身私教、康复保健师、体育经纪人等。特长课程内容以职业教育内容为主,采取特长组导师制,即由几位教师组成的教学小组。特长课导师一定是具备某项高水平运动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既可在讲台上传授理论知识,也可在工作环境中传授操作技能,还能关心学生生活。这样精心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时才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实现零距离上岗。

3.2 按课程特色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应用型运动休闲人才培养中,以身体教学为主、以运动技术水平提升为目的的运动技术训练不再是重点;根据大多数运动休闲行业及企业的人员需求,该类人才的培养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针对不同人群进行运动教学的技能,如何让他人掌握运动技能比自身技能的提高重要得多。围绕这个特点,运动技术类课程应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角色替换法、案例分析法可以在技术类课程中使用。

在理论课教学中,体育类学生的特点是理论基础较差,他们好动不好静,好出风头,思维跳跃,逻辑性较差,难以静心学习那些枯燥教条的理论知识。因此应该尝试寻找一些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场景模拟法、作业推动法、活动竞赛法等,多角度多渠道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 按BT、B0T模式修建专业运动场馆

开办运动休闲专业的前提是有能满足教学的运动场馆。大多数学校原有的运动场馆是按竞技体育办学的理念来设计和建设,在运动休闲办学上呈现出不适应性,均存在需要增加建设和改扩建的问题。但各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是缺乏建设资金,仅靠“等、要”财政资金显然无法满足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引入企业修建新型运动休闲场馆是有效互惠的双赢模式。从企业方来说,第一,学校提供土地,为企业建设场馆节约了大笔启动建设资金;第二,运动休闲场馆是符合大众健身需求的场馆,因此有了可以进行市场化经营的基础。从学校方来说,第一,企业垫付建设资金,加速了场馆建设,缓解了资金压力;第二,企业加入后续市场经营,为校方解决了场馆管理的后顾之忧。

企业介入学校运动场馆的经营有BOT和BT两种模式。BOT即“建设—经营—移交”,是由学校提供土地,公司筹资和建设地面基础设施项目,在协议期内企业拥有、运营和维护该设施,协议期满后,企业将场馆无偿移交给学校。BT投资是BOT的一种变换形式,是运动场馆由公司进行建设,建设验收完毕后移交学校,一定时间内学校再回购,回购时考虑投资人的合理收益。这两种方式改变了过去学校场馆的建设资金靠要财政资金的状况,特别适用于新建学校的场馆建设,学校的目的在满足教学的需要,企业的目的在获得场馆建设后期的经营权。学校把自行修建的运动场馆委托给企业经营管理,主要以政企分开、校企分开模式让国有资产得到良好的维护和管理,在保值增值前提下较好地兼顾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企业介入学校运动场馆建设和经营为双方深入地进行人才合作打下基础。介入学校场馆修建和经营的企业,在后续经营时可以成为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发挥其市场运营专长,学校发挥其理论专长及学生资源的优势,长期的合作中校方和企业方关系越发密切,可以很深入地进行人才培养的探讨,是实现学生半工半读的理想模式。

3.4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5]

各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3个环节,第一课程内实训,第二课余社会实践,第三顶岗实习。这三种形式统称为实习实训,实习实训的实现必须依赖的途径是实践基地,高校的实践基地分为校外的实践基地和校内的实践基地,两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各有优缺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实现应用型运动休闲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

校外实践基地是完全规范的市场经营模式和最真实的工作环境,可以把学生的实习和未来的工作结合在一起,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建立校外的实践基地要注重开发机制和后续管理机制的建立。在开发机制上要调动特长课教师和毕业后学生为系部引进实习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多渠道地与企业进行接触,尽量选择一些规模大、经营管理有序、人事制度健全的公司。因为这类公司比较注重对员工的培养,愿意在课程开发上与校方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成功模式是订单式培养,学生在第二年进入专业特长学习时,企业就预选人才,并开始介入人才培养,校方按企业的要求改革课程内容,企业方人员承担课程的部分教学工作,专业特长课程学习结束后,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在后续管理机制上,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后,特长课教师应进一步跟进,了解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辅导,并不断进行课程改革。

校外实践基地在顶岗实习阶段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课程内实训却很难奏效,因为在课程内实训时,教师和学生车马劳顿地赶往企业,到达企业时能用于实训的时间已经很少,加上如果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一些企业对学生的状况就不甚了解,也缺乏能为学生作深入讲解的人员,这样课程内的实训成了走马观花,学生得到的只能是一些很肤浅的感性知识。

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是实现应用型运动休闲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途径。每个高校都有运动场馆,高校的运动场馆是一个半公共产品,承担全校的公共体育、专业体育教学,也可为社会提供适当的有偿服务。因此可以依托高校的运动场馆成立一个“模拟市场,学生运作、教师指导”的俱乐部联合会,以此作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5 建立内外联动的师资培养机制

双师型教师是特长课程必备的师资,也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应以“内部加强培训,外部积极引进,结合行业聘用”为方针,一方面对教师提出考证要求,另一方面要求特长课教师保持与行业的接轨,并为他们提供深入企业学习的机会。此外还可采取外聘行业专家的方式来缓解师资不足的压力。外聘的专家应是与学校建立固定合作关系的就业基地的工作人员和管理技术骨干。这样一来,既满足了实习基地宣传企业的需求,也为企业筛选人才进行岗前培训提供了可能,同时通过行业专家与授课教师的紧密沟通,相关课程质量也会更加切合实际需要。

3.6 重点培养品牌专业

品牌专业是系部集中师资、场馆、仪器设备等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办好的特长方向,并可申报成为独立的招生专业,成为办学的亮点和对外宣传的窗口。运动休闲系的品牌专业可以是人才需求量最大的专业,如高尔夫专业。高尔夫专业虽然办学成本较高,但办学回报的效益也较好,同时品牌专业也不仅限于人才需求量大的专业,也可以是能代表学校竞技水平的专业,如四川旅游学院(筹)的户外专业。户外运动是高尖端的运动休闲方式,其人才需求主要是户外领队或拓展培训师,但目前户外行业业态不稳定,人才需求量并不大。四川旅游学院(筹)的户外运动项目的专业代表队代表学校参加了国际和国内多项比赛,并取得了较好的名次,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4 运动休闲学科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展望

4.1 运动休闲学科研究的缺失

21世纪初,强大的运动休闲人才需求推动了高校运动休闲专业办学,但有的学校是在体育学科下进行的人才培养,有的是在旅游管理学科下进行的人才培养,有的专业培养完全脱离了学科,只是针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课程的设计。2007年一些高校申办了休闲体育本科目录外专业,但依然是体育教育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专业,理论基础、课程、教师、场馆、实践环节都和原来的传统专业并无两样,这样培养出来的运动休闲人才并不能完全达到社会的需求。实际上运动休闲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都和体育学科有很大的区别,它应该是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与休闲学科的重新交叉碰撞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运动休闲学科研究不足,人才培养就缺少了深入发展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专业基础理论概念混乱,运动休闲人文内涵缺失,许多人才培养急需的新兴课程找不到适用教材等等。

4.2 建立运动休闲学科的设想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到我国休闲社会到来的时代特性,开始着手进行休闲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一些休闲研究机构,休闲在中国正在形成一门学科。休闲学科的形成很快会促使运动休闲学科的形成,运动休闲学科的形成对运动休闲研究、运动休闲人才培养都会起到意义深远的作用,因此有学者呼吁我国应建立体育休闲娱乐学科,社会体育不能替代与休闲娱乐有关的体育事业,并对体育休闲娱乐学科的建立提出了构建设想[6]。那么运动休闲学科的形成会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

专业和学科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学科建设上有一些国家遵循的是由上而下的分科道路,如俄罗斯学科专业目录是在前苏联学科专业目录的基础上形成的,属于自上而下的“计划、演绎”模式。有一些学科的形成是至下而上的归纳模式,如美国,以CIP-2000为例,其收录学科专业以统计为基本手段,按照统计学标准增删、移动学科专业及其归属,学科管理体系的形成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模式”。从我国专业设置的市场导向来看,运动休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可能会走自下而上的归纳模式。

运动休闲学科的形成首先要找到运动休闲学科独特的研究方法,培育运动休闲学科研究机构,确定运动休闲学科研究领域。运动休闲的研究领域大致应包括运动休闲基础理论、运动休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运动休闲的经营管理及运动休闲项目及人群研究。可以通过广泛组织、开展学术交流,鼓励论文发表和科研立项、创办运动休闲期刊、设置运动休闲成果奖励基金来不断完善学科体系。

“运动健体励志,休闲凝神养心”,休闲与运动的结合,是人类身心的完美结合,我们期待着这个学科的形成,期待着运动休闲带给国家富强昌盛的那一天。

[1]彭菲.运动休闲人才培养中的市场营销课程改革[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1-3.

[2]蔡林,李宁,许军,彭菲.论应用型运动休闲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5-7.

[3]蔡林,李宁,彭菲.高校应用型运动休闲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0):95-97.

[4]王东.构建我国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模式[J].教育科学,2005(1):9-13.

[5]彭菲.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75-78.

Abstract:In the time that leisure is so much valued,the society's demand for leisure & sports professionals is on the rise.This paper starts with a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the professionals,and then suggests the idea of professionals with practical skills.A curricular design combining theoretical study with skill training is also put forward,together with an exploration of the pro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gram at colleges.

Key words:applied personnel;leisure&sports students;training mode

Programs for Leisure&Sports Students and their Prospects

PENG Fei
(Sichuan University of Tourism,Chengdu 610100,Sichuan,China)

G642

A

1008-5432(2012)06-0090-04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一般项目“台湾地区高等运动休闲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YJA880109。

彭菲(1973—),女,江西景德镇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四川旅游学院(筹)运动与休闲系副教授、经济师、会计师,主要从事运动休闲人才培养及运动休闲产业经营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场馆应用型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超学科”来啦
场馆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