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1例
2012-04-13朱俊岭河南省平顶山市消防支队卫生队平顶山467000
朱俊岭 河南省平顶山市消防支队卫生队(平顶山467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压迫脊神经根导致腰腿痛的一种常见疾病。好发于20~45岁的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1]。其治疗方法很多,但治疗效果差别很大[2]。笔者于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以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1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81例,男47例,女34例;年龄20岁~30岁者11例,30岁~50岁者38例,50岁~70岁者32例;病程最长者7年,最短者5个月。全部经X线摄片、CT或MRI检查确诊,并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3]。辨证分型:肾气虚弱型32例,寒湿阻络型22例,气滞血瘀型27例。全部病例就诊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腰部疼痛无力,活动受限,或一侧臀部或一侧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不适。排除合并肿瘤、结核、强直性脊柱炎及其他严重内脏疾病。
治疗方法 取肾俞、腰阳关、阿是穴、委中(所取下肢穴位均为患侧,以下同)。操作方法:先用龙胆紫在穴位处作一进针标记,以0.5%碘伏常规消毒后,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医者右手持针,针头顶压于所埋穴位,左手将一段已消毒的0号羊肠线(将0号羊肠线剪成1.5cm的小段,使用前浸泡于75%酒精中30min)套于埋线进针尖端的凹槽内,然后用左手拇指绷紧穴位皮肤,右手持续缓慢进针,针尖缺口向下以15~40o角刺入,直至肠线头完全埋入皮下,再进针0.5cm,将肠线埋于穴内肌层,随后出针,针孔用碘伏再次消毒,外敷无菌纱布。15~20d埋线1次,3次为1疗程,埋线5d内嘱患者避免针孔感染。肾气虚弱型加太溪,寒湿阻络型加阴陵泉,气滞血瘀型加膈俞,疼痛涉及下肢后侧,加秩边、承山,疼痛涉及下肢外侧,加环跳、风市。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临床痊愈:腰腿疼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椎活动功能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治疗结果 本组81例,治愈28例,好转4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9%。治疗次数最少3次,最长2个疗程。
典型病例 王某,男,42岁,2010年1月16日初诊。自诉间断性腰腿痛发作5年余,症状时轻时重。近半年余症状加剧,腰骶部及左下肢外侧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行走时呈间歇性跛行。经腰椎CT检查,确诊为 “L4-5、L5-S1椎间盘突出症”。现症见腰骶部刺痛,痛有定处,仰俯及下蹲等活动不利,痛处拒按,左下肢外侧疼痛呈放射性,伴麻木感。舌质暗红,有瘀点,苔薄白,脉涩弦。查体: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患者既往有腰部外伤史。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治法:行气活血,舒筋通络。取穴:肾俞、腰阳关、阿是穴、委中、膈俞、环跳、风市穴。如前述方法治疗1次后,患者自述诸症明显好转,腰腿痛减轻,但腰部前屈后伸尚不利。共治疗3次,患者症状消失,活动正常。随访一年,未见复发,惟繁重劳动后,腰腿部偶感不适,但休息后能自行缓解。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属中医“腰痛”及“痹证”范畴,证候以实为主[4]。本病以肾虚为本,兼夹风寒湿邪,属于本虚标实证。《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其标也,或从标、或从本,贵无失其宜而已。”明确指出肾虚是腰腿痛发病的关键所在,风寒湿等则为致病因素。治则补肾益气、舒筋通络。至于风寒湿等诸邪之偏胜,则随证化裁。治疗上,腰为肾之府,肾脉贯腰脊,故取肾俞穴补益肾气以治其本。《灵枢·终始》曰:“病在腰者取之腘,”故取委中以通调足太阳经气,祛邪通络、调经止痛。伍以督脉之经穴腰阳关以疏通督脉经气,再配以阿是穴属近部取穴法,以舒筋脉,通经止痛以治其标。肾气虚弱型加足少阴经之原穴太溪,为脏病取原之意;寒湿阻络型加阴陵泉以温经散寒、利湿通络;气滞血瘀型加膈俞以通导阳气、行气活血。疼痛涉及下肢后侧,属太阳经,则加膀胱经之秩边、承山穴,疼痛涉及下肢外侧,属少阳经,则加胆经之环跳、风市穴。依上法辨证取穴,合理配伍,通过穴位埋线的方法,激发经络气血,从而产生疏通经络、蠲痹止痛、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作用,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疗效。
[1]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43.
[2]赵 平.腰间盘突出症的手法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骨伤,2001,14(2):9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4]侯书伟,胡志强,谭奇文.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J].陕西中医,2002,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