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浅议
2012-04-13王鄂
王 鄂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在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教育方法和工作手段,它是对女大学生实施影响的基本手段,对于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内涵、功能、形式理解上的要求,介绍了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建构层次及内容,并就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何运用进行了探讨。
一、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要求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承担着传递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的使命,它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及女大学生的特点对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内涵上应注重取向性与适应性,功能上应注重渗透性与传导性,形式上应注重差异性与动态性。
(一)内涵:注重取向性与适应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取向性是指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过程中所表现的价值取向性。而适应性则指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应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女大学生的特点而设立。马克思说过:“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因此,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问题的出现而不断地完善。在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涵的理解上,更要看到它的价值取向性。
首先,女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信仰取向和利益取向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注重引导她们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信仰取向和利益取向。其次,女大学生在思想、认知方式、心理特征等诸多方面有着显著的特征。女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基层比较边远的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她们的祖祖辈辈长期生活在偏远的山区,经济文化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发达,加之风俗和旧习惯等影响,使她们在思想上、性格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因此,与其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必须实事求是,注重适应性。
(二)功能:注重渗透性与传导性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完成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手段。列宁认为:“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相联系。”[1]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功能的渗透性一方面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女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人总是通过他与世界的交往而不断形成着他的思想观念或者发展他的思想观念”。[2]要做好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应该从女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着手,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她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另一方面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向各种可运用的教育载体渗透。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要找到能够进入人的思想的可靠的载体,既要利用新的载体,又要充分发掘传统载体的资源。同时,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功能的渗透性也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浸润作用”。所谓“浸润”就是“如细雨一样‘润物细无声’,慢慢悄悄地进入”。[3]如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景氛围,淡化教育的强制性和外来性,使教育对象在无任何外在压力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影响。这种浸润虽不迅速,但有滴水穿石的持久影响力量。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功能的传导性是指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将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输入与输出的导体功能。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有两种传导功能,即对正确的信息思想不断重复并强化,使之影响范围越来越广,信息量越来越大;对错误的信息和思想则不断用正确的思想加以教育,使之影响范围越来越小,信息量逐渐减小而消失。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虽然是传递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完成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工具,但这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状态上不是静止不变的,“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4]这些信息是不断运动的,总是从一个方向向另一个方向传递,在数量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此消彼长,需要女大学生之间不断进行情感交流来进行传导。思想的这种传递性和方法的承载性,共同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传导性。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通过方法才能得到传递与输出,才能得到外化与表现。
在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功能的把握上,必须注重渗透性和传导性。首先,女大学生从家庭教育和社会熏陶中或多或少地受到风俗习惯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一些陋俗可能在她们身上反映出来,如没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作风懒散,不讲究个人卫生,宿舍内务不规范等,如果强制要求她们改掉,往往产生逆反情绪。因此,要发挥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渗透性功能,结合女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加以引导,而不直接给出价值取向,让他们在生活中慢慢地发现、理解并自觉地纠正。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功能的渗透性对女大学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形式:注重差异性与动态性
差异性是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差异性是指结合女大学生的需要和动机、自我意识、个性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特征,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不同特点的女大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动态性是指从女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思想发展情况,对不同阶段女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在对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式的运用上,我们要注重差异性与动态性。
第一,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形式上的差异性。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式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环境差异。包括学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沉淀堆积而产生的特定学生心理和传统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对女大学生个性特点、认知发展影响的差异。二是经济条件差异。纵观当今中国经济整体局势,西部经济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由此部分女大学生传统的、保守的消费观念与大学校园里多数同学的消费实力与消费观念有较大差异。
第二,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式要注重动态性。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应该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和女大学生思想发展动态的规律而采取相应的形式。首先,当今时代,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内看,我国处在一个大改革、大调整、大发展、大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着种种复杂情况。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提醒我们时刻关注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其次,女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在不断变化发展。从全国高校, 女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在逐步发生变化,接受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方式、方法、手段也在逐渐改变,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女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呈现许多新特点,她们的思想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形式上应该注重动态性。
二、对女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结构是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系统建构及其性质、功能的延伸。做好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研究教育方法,还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探讨其方法和结构。可以把对女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分为三类:一类是在对女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性方法;二是在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其他方法不可代替的基本方法,三是适用于特殊情况和解决特殊问题的特殊方法。
原则性方法是对女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方法,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对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施指导的具体化,又是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性对方法要求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普遍规律。这些方法主要有:
情为先导、情理结合的方法。情为先导、情理结合是指在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情理相融,以情说理,以理动情,达到教育的目的。首先要情为先导,对其动之以情。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注重以朋友式的诚挚、春天般的温暖去关怀和感染女大学生,和她们产生感情的共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其思想认识得到升华。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人的感情与认识间的密切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动之以情”的心理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与女大学生感情融洽,使她们感受到亲切和温暖,女大学生才会吐真情,表困惑,教育者因势利导的教育才会被接受,并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实际行动。其次要情理结合,对其晓之以理。仅对女大学生进行情感感化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针对特殊情况对她们进行说理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带来的便利,各种信息的传递,及思潮的影响,时刻冲击着女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她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深刻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当代女大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国情和世情,对他们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以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达到教育的目的。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法。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是指在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进行方针、政策等理论灌输,还要组织、引导广大女大学生积极参加各项实践活动,以此不断提高她们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帮助她们树立正确思想,克服错误思想,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实施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能较好地解决女大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直接经验的关系问题。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方法,一是要联系国内外实际,使女大学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和生命力,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二是要联系女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答疑解难,澄清学生认识上的误区;三是要联系女大学生发展的实际,直面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让女大学生亲身感受各项事业的发展;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女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法。物质鼓励是指对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女大学生给予形式化的鼓励,如颁发奖状、奖牌和授予荣誉称号等。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法是指在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对她们进行物质鼓励,还要进行精神鼓励,以达到教育目的的方法。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我们在强调物质鼓励提高人的积极性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精神激励的作用。人们在需要物质生活的同时,更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我们在开展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她们需要解决的不仅是生活、学业、就业等现实问题,还有人际关系融洽、女大学生权益得到尊重和满足等精神需要。因此,在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坚持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方法,在物质上对其正确行为给予肯定的同时,给予她们精神鼓励。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 邱伟光,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30.
[3] 张耀灿,郑永廷.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14.
[4] 黄蓉生,邓卓明.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专论[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