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2-04-13

关键词:大众化实力马克思主义

闫 铭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项目批准号:10JD710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文化软实力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营造良好的国内发展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理论掌握群众的战略性工作。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尤为重要,先进的理论将极大的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维护政治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

一、民族地区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势在必行

(一)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软实力”概念最早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教授提出来的,是指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的吸引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软实力理论的提出表明了诸如文化、政策、价值观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文化是国家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它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体现在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软实力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其价值观体系决定着文化软实力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本质反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之魂和内在精神,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作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和核心。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团结友爱,共同发展。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民族地区的人民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促进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而增强党在新时期的凝聚力。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共同发展,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民族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有着鲜明的特色,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要结合其民族特点,关注其民族特色,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民族地区的发展,必将带来经济的飞跃。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地区稳定的重要条件,因此巩固党的地位,增强党的凝聚力,促进民族地区的稳定和谐,首先要保证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的目标,是团结各族人民的重要法宝。因此,使民族地区人民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增进民族地区人民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发展,就必须学会与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合作,和平共处。但是,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从没有放弃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不断利用文化渗透输入西方的民主制度、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以达到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另外,还用尽一切办法阻挠我国发展,制造周边国家与我国之间的摩擦,怂恿国内分裂势力破坏国内的和平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成了威胁。通过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培养基于共赢、贡献与和谐的价值观,为现代化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广大民族地区人民正在享受着党的政策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使得他们并不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也不知道这一切发展的成果都是党的科学方针政策带来的。因此,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势在必行,使民族地区的人民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党在新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化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由于民族地区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的特别,我们推进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讲究方式方法。尊重其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以民族的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到“润物细无声”,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部分地区的贫穷落后导致其对中国共产党的不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认同,这就要求广大党员深入到贫困的地区,了解那里贫穷落后的原因,找到适合其地区发展的道路,开发特色资源,充分发挥特长和优势能源,关注其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要对人民群众进行理论教育,使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善于用理论武装头脑,并用以指导实践,少走弯路。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带领人民走进新时代,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取得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康。

二、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状况。为全面真实地了解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前状况,课题组在2010年7月对民族地区进行了抽样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3800份,回收有效问卷3561份,有效回收率为93.7%,并进行了三百多次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和访谈。在这些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首先,民族地区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情况。在调查问卷和座谈访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了解到民族地区人民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指导思想及其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在调查“你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你和你的家庭有作用么”时,2892人给予了肯定回答,高达81.9%;有615人表示没有什么作用,仅占17.2%。可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给民族地区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得到了民族地区人民的高度肯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进而增强民族地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其次,民族地区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情况。在调研结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存在动摇和淡化的现象,一部分人没有信仰,还有一部分人信仰宗教或相信迷信。当在调查“您信仰什么”时,320个人表示什么都不信,占到调查总人数的9%,回答相信宗教和迷信的有41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1.7%。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和指导思想,只有将科学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才能使实践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改变这部分没有信仰的人的价值观,使他们相信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急需完成的任务。还有少部分群众是相信迷信的,这反映出部分地区的文化发展滞后,群众文化素质低,因此,我们要加强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整体文化水平,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便不会再有迷信。最后,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情况。从调研中可以发现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在问到“您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时,有512人回答“不了解”,占总人数的14.3%;仅仅有329人回答“完全了解”,占总人数的7.2%。对马克思主义一知半解的人最多,这反映出大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民族地区还需要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理论教育,使民族地区更多的群众了解马克思主义,相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在调研中可以看出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不高,很多人是被动的状态。这就要求党组织和宣传人员以通俗的形式,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群众介绍马克思主义,提高人们的兴趣,增强其主动学习的心理。

(二)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调研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可以看出,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还需要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面和公信力,还需要进一步普及民族地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讲究方式方法,与民族的形式相结合,关注民生,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人们的语言生活方式与汉族大不相同。在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注意结合其民族特色,提高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首先,要尊重其民族语言,大部分群众并不能很好地使用汉语,在对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时候,要尽可能发挥当地党员的优势,用民族语言进行解释和交流,不要让群众认为马克思主义晦涩难懂。其次,寓教于乐,增强人民的学习兴趣,使人们真心喜欢和热爱学习马克思主义。最后,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马克思主义。大部分人不接受马克思主义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不了解,马克思主义著作让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很难懂。这就要求基层党员在对群众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要注意语言的通俗化。只有群众听懂了,体会到其中的深刻道理,才会提高学习信心。列宁强调:“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2]毛泽东也强调语言的大众性,通俗性。

关注现实问题,增强民族地区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自古以来,人们的生活幸福感都是由其经济状况决定的。经济是基础,发展是硬道理。经济问题始终是人们最关心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才会更加相信党的领导,反之则会带来人们对于党的不信任,对各项方针政策的排斥。因此党要从各个方面提高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使他们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家庭收入的增加。在调查中,依然有很多人为物价、就业、住房等问题所困扰,不难发现,这些都是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基本生活需要,党只有关注民生,关注群众的切身需要,才能与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另外还要重视隐性教育宣传工作,宣传方式现代化。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现阶段我们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依旧很老套,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在民族地区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的过程中,也应该适当结合新的方式进行传播。信息传播速度较快的一种媒介就是网络,网络在现代社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民族地区,相关宣传部门应该建立与时俱进的党的先进思想的学习网站,共广大群众阅览和学习。同时可以借鉴金华市政府的方法,发展一批QQ群,由党员和群众共同管理,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拉近地域上的距离。宣传方式的创新,也会在一定程度给群众带来新鲜感,提高学习的兴趣,因此,宣传工作要讲究方式,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大众化实力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