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灸法述要
2012-04-13杨佃会刘颖
杨佃会,刘颖
唐代灸法述要
杨佃会,刘颖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
灸法;唐代;古籍
灸法历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至唐代时期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唐代灸法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显著特点。
1 灸法专著问世
关于唐代针灸专著专辑,《旧唐书》、《唐书》收载12种,计39卷,但由于时代的变迁,特别是经历五代战乱时期,有关资料大多亡佚,目前可以看到的仅寥寥数种。如崔知悌《骨蒸病灸方》就是目前最早的灸法专著,另外《黄帝明堂灸经》,及散在于综合著作中的关于灸法分卷,如《外台秘要》大量灸法的论述,《备急千金要方》中,灸法有510首左右,《千金翼方》中灸法有560首左右。
2 首次提出灸法用于预防传染病
古代灸法最早主要用于治疗某些疾病。由于对传染病的认识逐步加深,至唐代便有了灸法预防传染病的思想。孙思邈是第一个提出用灸预防传染病的医家,谓:“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说明灸法对某些传染病能起到预防和控制作用。又提到小儿脐风预防灸法:“河洛关中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生儿,三日多逆,灸以防止,又灸颊车以防噤。”为后世灸法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开了先河。
3 施灸方法的丰富发展
3.1 灸材的扩展
在唐代,施灸材料的种类较前有了扩展。如《千金翼方》提出用竹茹、麻花等做为施灸材料,如疗肿方:“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上二七壮,即消矣。”治颈漏:“七月七日日未出时,采麻花,五月五日取艾,等分合作炷,灸漏上百壮。”《外台秘要》中灸用的材料多达40种,除常用的艾、盐、蒜、豆豉、蜡等,卷二十九“金疮中风方八首”还第一次提出了用蔓菁子为炷,疗口噤不能语方:“蔓菁子净洗一升,捣令细,粘手撮为炷,以灸疮上一两度,热彻即瘥,兼服后方。”
3.2 隔物灸的多法化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如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隔盐灸和隔蒜灸,是隔物灸的最早记载。在唐代,隔物灸的方法得到了丰富发展,如《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介绍了形式多样的隔物灸法,有隔泥灸法、隔黄蜡灸法、隔豆豉灸法、隔附子灸法、隔葶苈子灸法、隔商陆灸法、隔薤灸法等l0余种之多。崔知悌对不同的疾病,往往掺入其他药物,因病治宜。
《千金翼方》卷第十一还首次提出了苇筒灸,治二十年聋方:“成煎鸡肪五两,桂心、野葛各半两。上三味,切,膏中铜器内,微火煎三沸,去滓,密贮勿泄,以苇筒盛如枣核大,火灸令少热,仰倾耳灌之。如此十日,耵聍自出,大如指长一寸。久聋不过三十日。以发裹膏深塞,勿使泄气,五日乃出之。”
4 灸法临床应用更加广泛
到了唐代,灸法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内外妇儿各科,明显扩大了灸法的适用范围。首先唐代在灸法防治传染性疾病方面超过了秦汉两代。二是唐代医家也大力提倡用灸法治疗热证和急症。如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大量记载了灸法应用于热毒蕴结证、脏腑实热证、阴虚内热证、湿热证和狂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专设备急篇,其中有治卒死灸法方10首,治蛇毒灸法方2首。《黄帝明堂灸经》中载有近160穴主治急性症候,包括卒死、尸厥、卒心腹痛、卒霍乱吐泻、卒发癫狂、卒中风、卒中虫毒等20余种。
总之,唐代灸法名家辈出,这些灸法医家不断总结前人和自己的临证经验,著书立说,创造性提出了灸法预防传染病这一新观念,在施灸方法上发展了隔泥灸法、隔黄蜡灸法、隔豆豉灸法、隔附子灸法、隔葶苈子灸法、隔商陆灸法、隔薤灸法及苇筒灸,极大丰富和发展了灸法理论及临床运用,为后世灸法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011-08-30
R245.8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2.02.139
1005-0957(2012)02-0139-01
杨佃会(1966 - ),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针灸的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Email:yangdianhui@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