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30例
2012-04-13任国强西安市儿童医院儿保康复科西安710003
任国强 西安市儿童医院儿保康复科 (西安710003)
周围性面瘫,相当于中医口僻、歪嘴风、吊线风等,主要表现为患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不能皱眉、鼓腮,口角歪向健侧等,患儿哭闹时易被家长发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新生儿面瘫往往由产钳的钳压、胎儿从产道下降过程中受到母亲骨盆的压迫所致。笔者2009年~2011年采用针刺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30例,取得较好疗效。
临床资料 所选30例均为我院门诊患儿,年龄最小20d,最大8岁;病程1~7d者16例,7~14d者10例,>14d者4例;发病前患上呼吸感染10例,扁桃体炎3例,腮腺炎1例,支气管炎2例,原因不明14例。
诊断标准 参照第四版《小儿神经病学》[1]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确定的诊断标准。所有患儿头颅CT检查正常。面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提示神经受损。
治疗方法 急性期(病程1~7d)取患侧风池、翳风、太阳、颧髎、下关,阳白透鱼腰、鱼腰透丝竹空、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合谷(对侧),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等。TDP灯照射患侧翳风穴,距离以患儿局部皮肤稍热为度,每次20min。恢复期在急性期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选取太阳穴和对侧合谷穴,针刺得气后接G6805电针治疗仪,施以疏密波,以眼睑微见跳动为宜,留针30min。如脾胃功能虚弱加双侧足三里。治疗均1d1次,5d为1个疗程,休息2天后开始下个疗程。
疗效标准[2]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颜面外观如常,闭眼、鼓腮、吹气等运动功能恢复,不留后遗症;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功能基本恢复,但微笑及哭闹时仍有轻度异常;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改善,眼裂较以前缩小,口角下垂减轻,但患侧眼睑不能完全闭合;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治疗结果 本组30例,治愈21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讨 论 古代对周围性面瘫的描述见于《灵枢·经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引颊移口。”《诸病源候论》有:“口㖞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的记载。关于病因,《诸病源候论·风口㖞候》说:“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筋……故使口㖞僻。”《小儿杂病门》说:“小儿中风,口㖞邪僻,是风入于颔颊之筋故也。”林佩琴《类证治裁》说:“口眼㖞斜,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面瘫的治疗,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口僻,颧窌及龈交、下关主之。”“口僻不正,翳风主之”。宋·王维一《铜人俞穴针灸图经》:“客主人治偏风口眼㖞斜”。明·张介宾《类经图翼》:“下关主治偏风口眼歪斜……”“承桨主治偏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周围性面瘫发病是由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直中面部经筋,致使外邪瘀阻,经筋失利,筋肉纵缓不收所致。面颊部以足阳明之经络和经筋分布最广,所以面瘫取穴以该经为主。太阳、风池、翳风穴可疏散风邪,主要用于初期风邪客表,翳风又可祛风止痛,适于初病耳后疼痛;颊车、地仓、下关疏通面部气血;合谷祛风通络,善治头面诸疾。迎香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位于鼻翼旁,此处为手足阳明经气交接之所,经气充盛,取之可影响整个面部经脉、经筋;颧髎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是面部经筋结聚较多之处,对调理面部经筋功能十分重要;阳白穴属足少阳胆经,在眉上1寸;四白穴属足阳阴胃经,在目之下,取此两穴能恢复眼睑之开合功能;足三里穴归胃经,取该穴益气活血,养血柔筋。诸穴合用,共奏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之功。研究表明,针刺可使肌纤维重新得到神经支配,使受损的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改善局部新陈代谢,加速面部的肌肉神经功能恢复[3]。电针可以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经某种特异性受体介导机制引起的逆行轴突转运到脑干,促进面神经再生[4]。TDP灯局部照射可以舒通经脉,消炎消肿,直接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环,帮助神经功能尽快恢复[5]。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反应敏捷,且病因单纯,只要及时恰当的治疗,就易趋康复。
[1]左启华.小儿神经系统疾病[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52-654.
[2]孙传新.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98.
[3]周长山.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面瘫37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1999,19(8):463-464.
[4]吴 滨,何 竟,高炳庆,等.电针对面神经再生逆行轴突转运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2,27(2):108-111.
[5]刘昌群.电针灸配合TDP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90例[J].陕西中医,2008,29(5):484-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