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福利与健康养殖
2012-04-13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大庆 163000)
1 动物福利是理念
“动物福利”最早可追溯到1822年,是由英国国会议员理查德·马丁(Richard Martin)向国会提交了一项提案,要求国会为马、牛、羊等家养动物免遭虐待提供保护。在该提案的倡议下,1824年英国成立了动物保护协会(SCPA)。动物福利概念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剑桥大学的学者Donald M Broom教授于1986年提出“动物福利是个体应对(cope with)其环境变化的状态(state)”。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应对”和“状态”,强调个体应对(或适应)其环境的能力。适应了则状态好,该个体表现为身体健康、无病,生长发育正常,无异常行为产生等表征;不适应则状态不好,个体表现为精神不振,发育不好,异常行为多发,易感发病等症候。这一适应过程包括动物的感受(feeling)。虽然动物福利的初衷是保护动物免受虐待,但如何保护?家养动物是否能够感受痛苦曾成为学者们争议的焦点。经过长期辩论,最终学术界广泛认同家养动物是情感动物(sentient animals)。所谓“情感动物”是指动物不但能感知(sensation),而且有情感(emotion),它们能够产生愉悦,感受冷、热、饥、渴、疼痛、恐惧、愤怒、喜好及厌恶。动物的上述这些感受都是适应过程的感受经历,要给予必要的关注。可见,适应性是动物在某一特定环境中能否拥有良好“状态”(福利状况)的关键。动物福利的理念在于它强调动物个体应对其环境变化的能力(或状态,如健康或生病)及其经历该过程的个体感受(如喜悦或痛苦感)。其实这是生物学“适应”概念在人工环境下特定动物的具体应用。
适应是生物学概念,是动物有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主动作用环境的能力——适应性,没有适应性,就没有进化,也就没有物种多样性。物种灭绝是不适应的结果。同样,对于家畜而言,虽然不存在物种适应问题,但存在个体适应问题,即在人工条件下的环境适应力。体弱多病的个体就是适应力差的表现。个体的适应力有一个范围,环境刺激变化在范围内变动,个体可以通过其适应力能够有效地适应该变化;若变化超出个体的适应能力,都会导致个体的不适。不适的结果将导致个体产生“环境不适综合症”(environmental maladapted syndrome),表现为急性应激或慢性应激,其动物福利受到威胁。可见,若维持家畜的动物福利状况良好,首先要保证环境条件满足生产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的适应力;否则,将出现不适。
根据动物福利概念,动物福利是个体状态,它是可知可测的,存在指标体系。动物的状态就是好与坏之间的动态变化,其指标是可以定性的。目前,用于动物福利的指标大体分为生理指标、免疫指标、生产指标、行为指标和心理指标。生理指标是指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活动的影响。不良的环境刺激会引起肾上腺皮质活动的增加。如果肾上腺皮质活动只是偶尔的升高且时间持续得很短,此时福利状况好,个体能够很好地适应这一环境;如果肾上腺皮质活动持续出现,且伴随大量合成酶的生成,此时福利状况不佳;倘若经过频繁的肾上腺皮质活动之后,肾上腺皮质活动开始降低并伴有病理症状的发生,此时个体的福利最差。这时的环境条件对个体而言属于逆境。免疫指标也能反映个体的福利状况:免疫功能正常,说明福利好;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说明福利一般;免疫功能不仅受到抑制且伴有严重疾病,说明福利差。这表明因环境恶劣导致的机体免疫力降低是福利恶化的表现。生产指标反映个体福利状况:个体的生长发育正常或繁殖能力正常,则福利好;生长或繁殖能力受阻,则福利变差;生长或繁殖能力受阻且死亡率增加,则福利极差。行为指标的具体标志:异常行为的偶尔出现或根本不出现,福利好;异常行为的表现占到整个活动时间的5%,福利变差;异常行为的表现达到整个活动时间的40%,福利极差。心理是指动物的愉悦或痛苦感。用于检验动物福利的心理指标是判断动物承受痛苦的程度:无身体损伤,即无痛苦,说明福利好;有损伤但可入眠,或麻醉处置,说明痛苦程度不大,福利一般;有损伤且无法入眠,说明痛苦感强,福利差。当然,测试心理指标,还应参考刻板行为和慢性应激等指标,这样判断比较准确。
2 动物福利指导下的动物生产
动物福利对现代动物生产的最大贡献是帮助我们在人为环境下建立“适应”的概念,即畜禽的适应能力和其适应的环境。现行集约化动物生产存在的问题是全球性的,不是局部的。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畜禽生产所面临的问题几乎一致,不一致的是管理水平。发达国家的管理水平较高,可以某种程度上减少生产中的一些问题,如疾病,但有些问题靠管理也无法解决,如蛋鸡啄羽、仔猪咬尾等。因为集约化养殖工艺是一致的,畜禽的生长环境也大体相同,这就使得生产中的问题较为相似。这些问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在动物福利没有出现以前还无法科学解释,只能就事论事。而福利的“适应状态”的理念科学地揭示了生产问题的产生主要是个体无法适应环境的结果。也就是现代养殖技术及工艺体系给畜禽个体带来严重的不适,无法满足其生活和生存的需要,生物学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因此产生环境不适而引发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有品种的、繁殖的、营养的、疾病等。但这些问题虽然不是同一个层面的,但也不是孤立的,是“环境不适综合征”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品种方面的问题不一定是品种本身的问题;饲料方面的问题不一定是营养本身的问题;同样,疾病方面的问题也不一定是兽医学本身的问题。如果要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来解决现代养殖技术层面的问题,就大错特错。因为问题的本质是“适应”,其“不适”的表现形式是疾病,而导致问题的根源是现代集约养殖工艺,畜禽的“不适”是对该工艺所形成的环境不适(如高密度、贫瘠环境、恶化的空气、狭小的空间、限制本能活动等)。可见,不从根本入手就难以解决实际问题;不提高畜禽的福利状况就难以根除问题源;不改进(改变)生产方式就无法改善畜禽等动物的福利状况,问题就会长期存在。但是,提高动物的福利又给生产带来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生产成本的提高。那么,动物福利与生产效益哪个更重要?生产的目的是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养殖生产是无效生产,不可维持的。生产都无法维持何谈动物福利!其实,动物福利与动物生产不是全面对立的矛盾体。动物福利的目的是通过改善畜禽的动物福利,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达到生产安全健康畜产品的目的。虽然提高动物福利能够增加养殖成本,但优质安全的畜产品可以通过产品标识,以优级产品适度提高价格的方式来弥补生产成本高的问题。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理念的转变,以福利为基础的健康养殖是可以局部实现的,能够满足部分消费人群的需要。
3 健康养殖是理念
畜牧业生产进入工业化以来生产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为品种单一、日粮营养全价、高饲养密度、大群体,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畜产品生产力。由于该生产模式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生产力水平为指标的生产工艺体系。从经济学角度看,该生产模式是科学先进的,是其他任何生产方式无可比拟的;但从生物学角度看,该工艺体系是不合理的,因为它无法满足畜禽品种的生物学需要而危害动物的健康。可见,只要该技术体系或生产模式不变,与之相伴的各种生产性问题也难以根除,这也是为什么畜禽生产应关注其福利的原因。如何实现健康养殖?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畜禽健康与动物福利的关系。畜禽的健康主要是来自生产环境的影响,而生产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如拥挤、环境刺激贫瘠、社会结构单调、空气质量差、活动空间狭小等。这些因素的复合作用或交叉作用导致群体中的许多个体难以应对,加之该作用不是暂时的,而是持续的。那么,持续的不利环境刺激的长期作用会导致一些个体的不适或严重不适,结果引发受害个体的慢性应激。在畜禽生产过程中慢性应激不会立即导致个体发病,而是首先引起个体的心理不适(即不舒适感),长时间的心理不适则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力下降,而下降的免疫能力又导致个体易感,易感的个体表现疾病的频发。而拥挤的环境又会加剧疾病发生的频度和广度。从临床角度看,这是病原菌的感染及传播过程;从动物福利角度看,这是因环境条件恶化而导致的福利恶化过程。可见,从技术层面看动物生产性问题与从福利角度看问题对比,就像哲学与科学的对比关系一样,更像中医和西医看病。从技术层面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缓解问题或减轻症状,但不能根除,因为根源(即不合理的生产模式)尚在。只有改变现行不合理的生产工艺或技术手段(限制活动、高密度、贫瘠环境),才能减轻畜禽个体的环境压力,减少慢性应激的程度,问题就会缓解。问题是如何实现健康养殖?抛开概念表述,最直接的概念表达可以公式化:
健康养殖=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环境健康。
所谓的“心理健康”,是指生产中的畜禽个体能够自如活动或表达自然行为,不存在因长期受到约束或限制而导致的沮丧(distress)或压抑(depressed)而产生心理问题,确保个体的免疫力维持在较高水平;“身体健康”是指充分的运动量能够使个体具有较强的抵御环境刺激的能力,也就是抗病力;“环境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环境中有害微生物存量较低,畜禽依靠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力足以抵御;二是畜禽生产废弃物对环境不造成人为污染,使畜牧业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可见,实现健康养殖,就要求做到“三位一体”,缺一都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养殖。
4 动物福利理念指导下的健康养殖
“同情世界农场组织”(Compassion in World Farming)把散养和有机养殖视为为家畜提供更加自然的环境和健康的有效途径。健康养殖的目的是健康动物会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和使用,进而降低人类耐药细菌发展的危险。让动物自由活动并提供充足的空间可以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健康发育,并减少刻板行为的发生。同样,自由活动还能够促进如母性行为、探究行为或玩耍行为等有益行为的表现,这对畜禽的健康和福利产生有利的影响。畜禽饲养在健康的环境中对环境本身也有利。如果动物散放,有限的粪便对环境土壤来说会成为有机肥,并减少化肥的使用。而规模化奶牛场或养猪场产生的大量粪便会产生令环境无法承受的压力。因此,适度规模也是健康养殖的基本要求。目前,对畜禽福利危害最大的集约化养殖模式是猪、肉鸡、笼养蛋鸡、小白牛以及带有栓系饲养工艺的奶牛及肉牛,还有一些危害动物的工艺,如仔猪的断尾、蛋雏鸡断喙、早期断奶、过度拥挤等。那么,在生产实际中如何实践福利理念?根据具体情况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 在环境及畜舍条件方面的考虑
放养或舍饲且有户外运动场,并提供充足的庇护场所;尽可能采用自然光照和自然通风,保证空气质量;足够的活动空间和充分的运动;提供垫料或垫草,丰富环境。
4.2 在健康方面的考虑
要以动物的保健和疾病预防为策略,重防轻治;对患病或受伤的个体采取及时治疗,要开展每日例行兽医巡查制度;在兽医处置患病家畜个体是要采用无痛处置手段(如麻药处置),尽可能避免采用像断尾或断喙这样的工艺。
4.3 在品种选择方面的考虑
对品种要有选择性,特别要选择具有较好适应性的品种,如地方品种;可以选择生长速度适中的品种,如兼用型品种;慎重选用转基因或克隆品种。
4.4 在饲喂及管理方面的考虑
提供充足的食物,避免限制饲喂,特别是对母猪可以提高日粮的粗纤维浓度缓解饥饿感;及时确保饮用清洁水;允许家畜能够充分表现维持需要的行为。
4.5 在社会行为方面的考虑
尽可能满足家畜社会性的需要;保持稳定的社会结构,避免不必要的争斗和混群带来的应激;尽可能减少饲养密度过大而产生应激反应;避免过早期断奶。
若干篇,刊略,需者可函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