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复存诗考辨

2012-04-13张一民

关键词:望海大木象山县

张一民

(淮阴师范学院 图书馆, 江苏 淮安 223300)

沈复存诗考辨

张一民

(淮阴师范学院 图书馆, 江苏 淮安 223300)

笔者对陈毓罴先生披露的《浮生六记》作者沈复的三首诗进行查考,发现三首诗的作者另有他人,是好事者不甘寂寞,借沈复之名,伪造出来的所谓“佚诗”。我们在开展对沈复和《浮生六记》的研究时,尤要注意这个问题。

沈复;浮生六记;望海;雨中游山;题梅花诗

《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博识多才,能诗善画,但他一生出任幕宾,穷愁潦倒,颠沛流离,因此留传保存下来的诗、画作品并不多。据文献记载,他的绘画作品曾为冒鹤亭、邓之诚、黄宾虹等人收藏。至于他的诗作尤为罕见,从目前来看,似仅见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陈毓罴教授所著《沈三白和他的浮生六记》,书中记载了沈复的三首存诗,即七律《望海》、《雨中游山》和七绝《题梅花图》:

望海

行到千山欲尽头,惊看巨浪拍天浮。

翠螺远点群峰晓,铁马喧腾万里秋。

亭古三间倚峭壁,堤长一带束横流。

始知叠巘重重处,锁钥东南第一州。

雨中游山

大瀛云水漫丹邱,海外人来天外游。

寒雨满城无过雁,荒潭抱壑有潜虬。

招摇北极如横带,控制南闽等挈瓯。

醉倚移情台畔石,萧萧落木送残秋。

题梅花图

水边篱落自清幽,雪里香魂月影浮。

昨夜刚醒高士梦,几分春色到枝头。

据陈先生说,前两首“见于《元和县志》”,后一首“见诸近人记载三白画作”。笔者出于慎重,查找了《元和县志》和有关文献,结果却发现这三首诗均非沈复所作,而实另有其人。

笔者首先查核《元和县志》。据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元和县志》只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清乾隆五年(1740)刊刻,由沈德潜纂修,共三十二卷图一卷;另一种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刊刻,由许治修、沈德潜、顾诒禄纂修,共三十六卷(后者应是前者的增补)。考沈复随齐鲲、费锡章出使琉球,是在嘉庆十三年(1808)。如果这两首诗确实是沈复在琉球所写,焉能出现在乾隆年间编纂的《元和县志》上?笔者在图书馆找来了这两种县志,确实没有看到沈复的诗,无意间倒在《民国象山县志》卷三十二《文征外编》中,看到收有诗题与其不同但内容与其相同的两首诗,但作者却不是沈复,而分别是秦镜和姚燮。

秦镜诗题为《高湾望海》,诗云:“行到千山欲尽头,惊看巨浪拍天浮。翠螺远点群峰晓,铁马喧腾万里秋。亭古三间依峭壁,堤长一带束横流。始知叠巘重重处,锁钥东南第一州。”姚燮诗题为《雨中游蓬莱山用壁间韵》,诗云:“大瀛云水漫丹邱,海外人来天外游。寒雨满城无过雁,荒潭抱壑有潜虬。招摇北极如横带,控制南闽等挈瓯。醉倚移情台畔石,萧萧落木送残秋。”除了个别字与《望海》、《雨中游山》有出入,内容诗句并无二致。出于好奇,笔者继续查找下去。得知秦镜、姚燮二人的身份:秦镜字心台,号芙人,浙江鄞县人。清嘉庆三年举人,官汤溪训导,著有《赏雨集》、《铎余吟集》。据《民国象山县志》的编者为秦镜诗所作注云,《高湾望海》乃录自清道光《象山县志》。姚燮字复庄,号梅伯,浙江镇海人,以举人身份挑取国子监謄录。后因春官不第而绝意仕进,晚年游历象山,倡“红木犀诗社”,从游者有50人。著有《大梅山馆集》等二十余种图书。《雨中游蓬莱山用壁间韵》一诗收在《红犀馆诗课·丹山倡和诗卷》中,作于咸丰十年庚申。二人诗中所描绘的均是象山景物。象山地处浙江中部沿海,三面环水,屹如象形,是典型的半岛。这里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如梁朝陶宏景炼丹之所的丹山,亦称为丹邱,山上有登瀛台、望海楼、观风亭,还有元至正年间道士王一真、吕虚夷创建的“大瀛海道院”遗址,海岸线散落着港湾并筑有古长堤。秦、姚二人在诗中描绘的景物,在《象山县志》均可以找到相应的记载。

继而笔者又查找“近人记载三白画作”。在民国时期创办的《永安月刊》1948年第110期上,见到此篇所谓“近人记载”的文章,原题为《关于沈三白》,作者署名为“大木”。陈毓罴先生所言及的三白《题梅花图》诗,即来源于此文:

友人张虬公,扬州人,藏有沈之画一对一,画作梅花,且题一诗云:“水边篱落自清幽,雪里香魂月影浮,昨夜刚醒高士梦,几分春色到枝头。”无上款,角边有“一片冰心”印章,下款署长洲沈三白,有“沈复”二字印章。对为篆文,书“岩前倚杖看云起,松下横琴待鹤归”十四字,上款写柳堤法家正之,下款署长洲沈复,盖有二印章,一为阴文“沈复”,一为阳文“三白”。

令人惊奇的是,大木文中早就提到他在“元和邑乘”中发现沈复的《望海》和《雨中游山》诗。他说:

元和邑乘中,予抄得沈三白二诗,似作于琉球时,此外则一无所有矣。其诗一题望海云:“行到千山欲尽头,惊看巨浪拍天浮,翠螺远点群峰晓,铁马喧腾万里秋,亭古三间倚峭壁,堤长一带束横流。始知叠巘重重处,锁钥东南第一州。”又有一诗题为雨中游山云:“大瀛云水漫丹邱,海外来人天外游,寒雨满城无过雁,荒潭抱壑有潜虬,招摇北极如横带,控制南闽等挈瓯。醉倚移情台畔石,萧萧落木送残秋。”

这就使人不得不怀疑陈毓罴所称的《望海》、《雨中游山》为沈复所作,其实也来自于大木的文章。

此外,大木在文中还记载了沈三白的一首《催妆诗》,则没有被陈毓罴先生提及。原文是这样记载的:

姚复庄,字梅伯,蛟山人,善画梅,曾评点《红楼梦》小说,即所谓“大某山民”也。姚又作有《大某山房诗话》,未经刊布,今藏应丈道生家,予尝见之,内有沈三白所作之催妆诗云:“妆阁将辞未肯辞,灯前掩映故迟迟。明知堂上笙歌促,偏要新郎立几时。”姚且加评语云:“轻柔妩媚,得未曾有。”

如果《催妆诗》确实是沈三白所作,就会让人联想到他和芸娘拜堂成婚时的情景。借梳妆来拖延拜堂的时间,与新郎开一个小小的玩笑,也符合芸娘轻柔妩媚的人物性格。但陈先生为什么不提及这首诗呢?笔者查找文献数据库,发现《催妆诗》并非沈三白所作。王蕴章《然脂余韵》有记载,曰:“吴江庞鹤霄,村居教授,名不出里巷。有《催妆诗》云:‘妆阁将辞未肯辞,灯前掩映故迟迟。明知堂上笙歌促,偏要新郎立几时。’吹气如兰,全不类村夫子口吻。”王蕴章是清末民初人,曾应商务印书馆之聘主编《小说月报》达十年之久,为南社成员之一,他编著的诗话《然脂余韵》出版于民国七年,曾在学术界风靡一时。陈毓罴先生是研究古典文学的专家,自然熟知这本常见书,所以他对沈三白作《催妆诗》的说法没有采信。

遗憾的是,陈先生没有对大木所说的另外三首沈复诗作进一步的查考,就轻率地收录到他研究《浮生六记》的论文和《沈三白年谱》中。大木说《望海》、《雨中游山》是他抄自“元和邑乘中”,陈先生则进一步发挥,说见载于《元和县志》。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孙丽华博士对陈毓罴先生进行学术访谈,陈竟然说:“我在《元和县志》上面找到沈复在琉球期间所做的两首诗。在这个方面发前人所未见。”事实上他是得自于民国《永安月刊》上大木的文章。

对出自张虬公所藏沈三白画及题画诗,笔者曾深信不疑。因为陈先生转述大木文字,对三白梅花图和对子著录比较详细,且有印章、题跋参证。题画诗格调高雅,符合沈三白的审美情趣。但在看到大木原文,查清楚《催妆诗》的真正作者之后,笔者不禁对题画诗的作者也产生了疑问,毕竟我们没有看到梅花图和对子的实物或者影印本。利用数据库,笔者在三秦出版社1995出版的、象山县政协委员会编的《象山历代诗选》中,看到一首文字与之相同的《梅花诗》,作者为周宝钗。简介曰:周宝钗,柯凤锵妻。著有《金闺诗草》。附注曰:《四明清诗略续稿》卷八录周宝钗《梅花》作:水边篱落自清幽,依约香魂月影浮。雪里乍醒高士梦,几分春色到枝头。另外民国《象山县志》卷三十二《文征外编》也收有周宝钗的《梅花诗》。

至此真相大白,大木《关于沈三白》文中所介绍的四首沈复诗,均是张冠李戴,真正作者均另有其人。有意思的是,此桩文案所涉及人物都与浙江四明有关。《望海》一诗的真正作者秦镜和《雨中游山》的真正作者姚燮都是鄞县人,他们都曾游历过象山。二人的诗作并收于民国《象山县志》。收录《催妆诗》的《大某山房诗话》的作者姚复庄与姚燮则是同一个人。《梅花诗》的作者周宝钗亦是鄞县人,她的丈夫柯凤锵则是象山人,鄞县、象山同隶于四明(宁波府的别称)。收藏三白梅花图的张虬公虽是江苏镇江(一说扬州)人,然曾为《宁波日报》主编,后终老四明。《关于沈三白》的作者大木,姓史,即史大木。民国年间是上海文化界的活跃人物,曾在十多种报刊上发表文史随笔类的文章,出版过《白话琵琶记》。他与海派文学家郁达夫有交往,郁曾赠其诗曰:“明州人物无多子,乱世文章出异才。”(见郭文友《郁达夫年谱长编》)可见他是明州人,明州即四明,今为宁波,大木文中亦有“甬上一隅,且有弹唱南词者”语,可印证出他的籍贯。如此巧合,如此关联,岂不令人生疑?将四明人的诗作移植到沈复身上,再由四明人炒作出来,是此文案的一个特点。

布衣沈三白生前历经坎坷、默默无闻,身后以一部阙佚的自传体文学作品被发现和出版而备受世人推崇。随着《浮生六记》蜚声海内外,一些好事者不甘寂寞,他们借沈复之名,伪造出佚著、诗作和书画,或沽名钓誉、或谋取私利。我们在开展对沈复和《浮生六记》的研究时,尤要注意这个问题。面对新发现的沈复作品和文物,要鉴别真伪,谨防假冒,切不可草率行事,人云亦云。

[1] 陈毓罴.沈三白和他的浮生六记[M].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

[2] 陈汉章.民国象山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M].上海:上海书店,1993.

[3] 大木.关于沈三白[J].永安月刊,1948(110).

[4] 孙丽华.学海任遨游,甘苦寸心知[J].文艺研究,2009(8).

[5] 王蕴章.然脂余韵(民国诗话丛编本)[M].上海:上海书店,2002.

I207.22

A

1007-8444(2012)01-0110-03

2011-11-18

张一民(1952-),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文献学研究。

责任编辑:刘海宁

猜你喜欢

望海大木象山县
“种”菌
叫醒太阳公公
美丽的孔雀
《青蛙》
象山县教师作品选登
替我叫一声妈妈
替我叫一声妈
呆瓜望海
老木大木与小木
大木秀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