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能发展学说与安徽心理学会的渊源与对接
2012-04-13邱章乐
邱章乐
(淮南师范学院 心理研究所,安徽 淮南 232001)
潜能发展学说与安徽心理学会的渊源与对接
邱章乐
(淮南师范学院 心理研究所,安徽 淮南 232001)
潜能发展心理学论创始人程跃与安徽省心理学会的渊源关系及其学说演变过程。学会研究工作可从历史的源流、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上与潜能发展学说实现对接。
潜能发展学说;本土心理学流派;金色摇篮;对接
一
我与程跃交往已二十余年,初相识的1988年,他还是朱自贤教授和林崇德教授的研究生,刚从美国回来写《智力表型等级表达及其环境条件》的博士论文,论文的实验数据就取自我所工作的安徽淮南市,这也是他当时的家庭所在地、曾经当医生的地方。当时安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委会正组织20余人的科研队伍对100余所学校、10余万学生进行大规模的智力测试和人格测试,试图摸索智力分布规律和开发的途径。时年30岁的程跃博士在淮南市心理学会的工作框架里进行了大面积的问卷调查与智力测量研究。他独自开发了一套婴幼儿成长环境量表,通过引进环境变量进行智力分布研究,获得了一条描述“群体智力的潜能曲线”,并由此提出了遗传、环境、智力三维基本模型,对智力分布以及分布全距的含义做出了独特的解释,展开了对千百年来人类的困惑和一百多年来心理学上争论不休、但总也没有根本突破的遗传和环境问题的研究。那时,还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流行专注释经考据的正统学派,程跃已在努力摆脱韁跘,纵横捭阖了。
获得博士学位后,程跃先后在教育部和北京师范大学任职。但是为了真正探索潜能心理发展的问题,他辞职开办了金色摇篮潜能开发婴幼园,创下中国学历最高也是第一个男性幼儿教师的记录。金色摇篮以科研为依托,进行群体普通儿童超常发展实验研究,吸引了一批包括博士、硕士在内的高素质人才,全面实施0-6岁婴幼儿潜能开发教育,后期又把他的研究拓展到整个小学阶段。长达十六年、涉及数以万计的婴幼儿潜能教育实践,反复证明了程跃的早期教育理念:即通过改变婴幼儿早期的教育环境和质量,所有出生正常的儿童都可以实现全面优秀的发展,或者说超常发展。而且群体的智力呈动态分布,在教育干预下表现为负偏态。他亲自执教的金色摇篮,神童是成批量“生产”的,他们不仅智商水平提高,而且个性良好、情绪情感稳定、独立性强、社会化程度高,具有更强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金色摇篮成为我国婴幼儿教育的标杆,是万千家长心目中婴幼儿的“北大清华”。
程跃并没有滞留于金色摇篮的成功,多年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告诉他,今天教育改革中的一切难题与困惑,本质上都源于人们对心理问题、对发展问题的错误认识和归因。要想使教育有脱胎换骨的改革,并对教育发展有根本性的推动,就必须追根求源,从教育学的依据径直追溯到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上,通过对心理学理论的改革来改革教育理论。他一直铭记我国著名心理学潘菽在1981年给查普林和克拉威克的《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译本前言中所写的一段话:“从心理学当前发展的趋势看,系统的理论研究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如果说本世纪中期有强调理论研究的必要,今天,在心理学各个领域的实验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的基础上,系统的理论研究就更需要紧紧跟上才行。理论不仅有概括和阐释研究成果的作用,而且有超越已知道事实的预见功能。理论上的突破可以引起研究工作的重大发展。这已经成为近代科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1]
经历20余年的潜心研究,《潜能发展心理学及潜能教育》于2010年10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部65万字的原创型学术专著是作者创建北京金色摇篮智力开发中心、创建金色小关园、摇篮芍药居园、慧忠北里园等14所直营园和105所加盟园、一所实验小学、一个绿野天地大自然学校、一个七彩摇篮家庭教育网站、一个童学馆国学教育体系、北京市朝阳区政府联合推出了家庭、社区、园所婴儿跟踪示范指导工程——2021工程……步步攀援,用生命和智慧攻坚的成果,它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群体差异的现象,让人们第一次思考差异现象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并用一种动态的眼光分析和解释了差异的分化与形成,充满辩证的思想。
二
1879年以来,整个心理学界出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热烈的学术研讨的繁荣局面。在冯特的结构心理学以后,又接二连三相继出现了或反对或继承冯特的理论。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心理学派上百个。这百余年心理学发展的速度以及研究成果,远远超过人类历史上对心理研究成果的总和,对心理现象探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些学派分布广泛,遍布世界各地,但是没有一个学派出自中国。这对中国心理学工作者来说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其实中国历史文献有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学说,道、儒、佛皆然,但没有完整的系统。如果将它们从浩瀚的文献里剥离出来,我们看到的将是一张破碎的“脸”。当代中国有上百心理学专业、上千心理学专家,上万心理学工作者,直到今天也没有产生“足以影响世界的、独立的心理学思想体系”,没有发展出一套心理概念体系、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因此便不大可能在世界心理文化中产生影响力。
潜能发展学说的产生改变了这一局面。
对潜能发展学说的全面评价还为时过早。作为一个独立的心理学流派,它还处于萌芽状态;作为心理发展学说,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没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正如王传旭教授所言,它在百余年心理学历史中、上百个心理学派中是独树一帜的,是第一个标有CHINA的心理学流派。它将终结天赋归因心理学的思维,建立起全新的科学心理学体系,对科学心理学的前行方向具有非凡的意义;它在教育领域将引发一场大变革,一场由“地心说”向“日心说”转变式的重大变革,并在此基础上重塑教育观、发展观、学习观、儿童观。随着潜能发展学说的成熟,他将超出心理学和教育学本身,走得更快、更远[2]。
林崇德教授评价 《潜能发展心理学及潜能教育——理论思考及试验实践研究》的上部时说,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依据当今时代的呼唤以及作者自己多年的实验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潜能发展心理学的概念;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潜能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模型,即三维理论模型、个体发展“动态分化”的理论模型和关于分化范围与时机的钟摆模型;三是创造性地提出了独生子横向比较的潜能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避免了同类纵向研究的缺陷;四是详细分析了当前各种归因的认知误区,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揭示当代差异心理学天赋归因的错误本质。”[3]其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潜能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模型,即三维理论模型、个体发展‘动态分化’的理论模型和关于分化范围与时机的钟摆模型”凸显了潜能发展学说的理论价值。潜能发展学说是在广泛吸收心理学、思维科学、社会学以及现代测量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长时期实践,不断开拓创新的心理学。它虽是从朱自贤、林崇德“潜能学说”中脱胎而出的,但由于与传统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分道扬镳,显示出相对独立且自成体系的学科发展历史、有适宜的研究对象和明确的应用范畴、有其原创和关联的基础理论、有不断完善、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有可以预测的学科发展方向等五项条件[3]。我们基本同意林崇德教授的意见,认同潜能发展学的独立学科性质。
但是,最新的文献检索,发现国内对潜能发展学说研究的报道还比较少,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既不系统也不深入。没有对潜能发展学说自身的内涵和外延开展一些必要的研究工作。这是令人遗憾的。
三
看完程跃寄来的 《潜能发展心理学及潜能教育——理论思考及试验实践研究》,我即在省心理学会的常委会上介绍了程跃的成果,常委们也为我们安徽人的成功感到欢欣鼓舞。当时就有人提出成立研究所的建议。我知晓这部书迟早会在心理学界引发大地震。同时也生发一个出一个强烈的欲望:让潜能发展学说与我们心理学会的学术研究工作对接!
潜能发展学说与心理学会学术研究对接的条件是具备的。首先,潜能发展学说是从淮南心理学会的早期研究中脱胎的,许多研究的根就在心理学会。例如,程跃在淮南参加调研时发现来自某一特定群体全域性的标准常模或分常模,其本身可能并不“标准”,或者说并不是全人类所有个体的成长全域环境,很可能仅仅是这个全域环境中的差异所在。[4]而这一发现,正是潜能发展心理学的开端。其次,潜能发展学说的与我们学会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人类对自生潜能开发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如果说,历史上的种种探索带有盲目性,那么,钱学森“大成智慧工程”的出现则是将潜能开发与我们学会的研究捆绑在一起,程跃的《潜能发展心理学及潜能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大成智慧工程”的解读与应答。第三,潜能发展学说与我们的研究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和承接性。长时间里,我们与程跃的研究有大面积的交叉。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发表一系列论著,热心倡导思维科学研究,为思维科学理论体系的创立提出许多开拓性的见解,并以科研系统工程的战略眼光组织研究人员合作攻关。我们都是这支队伍的成员。钱老的思想一直滋润着我们创造的土壤,对于钱老提出的“大成智慧工程”、对于教育改革、对于人才培养与思维训练、对于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各级领导的科学决策,尤其对“钱学森之问”,我和我的团队王传旭教授、杨春鼎教授、余本祜教授等都有认真的应答和具体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学生潜能开发》、《思维测量学》、《教育思维学》、《心理测量法》、《思维命题与测量》、《心灵信息学》、《创造心理学》、《变通思维》、《商界思维》、《人类的急智》、《思维风暴》等四十余部计1200余万字的专门著作,发表了百余篇相关论文。建立W-QIUS测量系统,并在全国率先编制出一套WQIUS软件系统,还以此积极参与教改,在江、浙、沪、皖26所中小学布点进行思维训练活动,在全国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研究与实践都与潜能发展有关,只是程跃的主要领域是在婴幼儿,我们的是青少年。
另外,安徽是心理文化的发祥地,人才济济。孔燕的超常心理研究、葛明贵的创造学习心理研究、姚本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刘新民的变态心理研究、王传旭的管理心理研究、汪明的感知心理研究……这些成果在全国都有积极影响,都与潜能发展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我们心理学会的宝贵资源。
那么,从那些方面实施对接呢?我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纵向梳理历史的源流上对接。我们从哲学、生理、心理领域可以感受到天赋归因的强硬的声音,如柏拉图的《回忆说》与笛卡尔“心物二元论”、莱布尼茨“大理石花纹假说”与康德“先天综合判断”论;高尔顿的天赋归因的数学模型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路线、皮亚杰的原始图式与福多的模块理论等等。形形色色的学派把心理发展的根源缠绕在一团乱麻之中,谁也理不清她的头绪。我们可以从《潜能发展心理学及潜能教育——理论思考及试验实践研究》一书中,提取程跃对天赋归因从哲学、生理、心理各方面有组织结构的批判,并做出评判。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科学潜能归因的理论脉络更为清晰,使人们充分认识程跃是如何“创造性地揭示当代差异心理学‘天赋归因’的错误本质。”[5]
(二)从深入探讨潜能发展学说的理论领域上对接。程跃认为,对智力分布的“动态”揭示是建构潜能发展学说最为关键的理论基础。智力的动态分布,包括两层含意:其一,智力分布不是固定的正态分布,而是变化的多形态的分布。分布的特征受环境质量分布特征的影响,可以是负偏态、也可以是正偏态,智力的负偏态分布是智力动态分布中的特殊类型。其二,智力的动态分布是通过动态分化逐步实现的,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分布的离散度不断扩大。用这两个理论,可以迁移到许多心理学尚解决不了的问题。例如,“反应范围”是当代遗传学中用来描述同一种基因型在不同环境中表达的种种可能性范围。那么,该理论可否赋予图式新的生命?我们知道,逻辑作为抽象意识的形式,是理性思维的核心结构,但不是全部思维的核心结构。因为思维除理性思维外,还有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存在。感性思维(形象思维)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思维科学的突破口”,一直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既然抽象思维有一个核心的逻辑结构存在,那么,同样安家于大脑的感性思维是否也有一个类似的核心结构存在呢?根据相似论原理,我们发现感性思维中也有一个相似于逻辑的核心结构存在,并且这个核心结构不比逻辑结构原始和简单——那就是图式结构。尽管感性思维的图式结构还没有像逻辑结构那样被人们广泛地接受,但是我们相信,感性思维的图式结构与逻辑思维的逻辑结构一样,是人的思维的核心结构。那么,图式结构的发展、开发用“反应范围”理论如何解释?类似的问题还很多,如在潜能发展心理学的基础上如何重建心理统计学。在潜能发展心理学的基础上如何重建心理测量学。在潜能发展心理学的基础上如何重建教育心理学。在潜能发展心理学的基础上如何重建教育学及超常教育学等等。
(三)从潜能发展学说的应用领域上对接。关于早期的结构性潜能开发,程跃在他的著作里有详尽的介绍。例如利用分化的原理抓住机会、利用全脑发育可塑期做好环境塑造、利用三维模型原理做好质量管理、利用教育规律做好教育艺术等等。可以说,程跃在儿童期的潜能开发方面“上穷碧落下黄泉”,用心良苦。但是关于“功能性潜能开发”,尤其关于青少年的“功能性潜能开发”,程跃只给出指导性意见,没有给予系统的答案,他认为社会上许多成功学的书都涉及到了功能性的潜能开发。为使潜能开发学说有一个完整的链系统,我们可以在功能性的潜能开发方面进行承续性研究。例如我们研究潜能开发的命题技术达12大类,林林总总48小类,如虚拟情境命题、求异性思维命题、信息加工命题、投射命题等方面的技术,基本都是原创或再创。其次,我们借助了现代信息技术。在虚拟情境设计上,既可以在Web中创建出一个可视的三维环境,如各类卡通动画,演义现实情节,创设问题情境,也可以利用网络虚拟实验室实现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仪器技术的结合。再例如,我们借助传统测验技术,将其改造成潜能评估工具。包括分形命题技术、演练式命题技术、潜变式命题技术、反色命题技术、旋转命题技术等等。类似的实践问题较之理论命题更多,仅在教学方面就有超课程体系的研究、分离教学法的研究、微型课程理论的研究、潜课程理论的研究、软硬教学法的研究等等。
潜能发展心理学是我们皖籍心理学家程跃个人的创造,也将是我们皖籍心理学家集体的创造。为使潜能发展学说与安徽心理学会今后的研究开发相对接,我们希望有识之士共同来开发这片充满希望的处女地。
[1]查普林J.P,克拉威克T S.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12
[2]林崇德.潜能发展心理学及潜能教育·序[A].程跃.潜能发展心理学及潜能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3]王传旭,邱章乐.试论潜能发展学说的学科地位[A].安徽省第七次心理学会论文集[C].
[4]程跃.潜能发展心理学及潜能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B84
A
1009-9530(2012)01-0006-04
2011-11-15
邱章乐(1948—),男,浙江温州人,淮南师范学院副教授,淮南师范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