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形势采取措施提高航海教育质量
2012-04-13张安富吴先超
张安富,吴先超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430070)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由外延扩张到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航海类院校必须贯彻落实《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3号)精神,认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航海教育面临的时代背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深化航海教育改革,提高航海教育质量。
一、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时代背景
1.提高航海教育质量是确立我国在国际海事组织地位的新要求
培养高质量的海员是提高我国在国际海事组织地位的需要。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航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了船员领导力和管理技巧能力、船舶资源管理能力、驾驶台信息处理能力及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等强制性要求,更加重视对船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并制定了系统的船上人员安保知识和技能培训标准。我国是国际海事组织的A类理事国,履行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是我国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因此必须适应新标准的要求,在航海院校探索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培养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高质量海员。
2.提高航海教育质量是适应国际海员劳务市场发展趋势的新需要
随着西方等发达国家自身海员数量的减少,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和劳务输出大国,应该培养高质量的海员去占领国际海员劳务市场,这也是建设航运强国的客观要求。据英国卡迪夫大学国际海员研究中心(SIRC)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高级海员供给数量为49.9万人,需求数量为53.3万人。这说明高级海员不足,短缺3.4万人。另据国际海员研究中心(SIRC)预测,到2012年,全球高级海员的供给量为54.6万人,需求数量为63万人,短缺数量将由2008年的3.4万人增至8.39万人。据我国海事部门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注册的国际海员约34.8万人,其中28%为高级船员,约为9.8万人;我国的外派海员只有4万人左右,约占世界海员劳务市场的4.9%(SIRC-2008年国际海员研究中心数据),不到中国人口的1/30000,占中国海船船员资源总量的8%,拓展海外市场还有较大空间,特别是高素质的高级船员。
3.提高航海教育质量是国家海事主管机关对航海教育的新期待
我国90%以上国际贸易和50%以上国内贸易运输任务是靠水上运输完成的。我国是航运大国,但还不是航运强国。中国海事局作为代表我国政府进行船员管理的主管机关,一直致力于提高我国船员的质量,期待作为我国高素质船员培养主力军的航海高等院校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 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共同为提高我国航海人才培养质量,使我国由航运大国走向航运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4.提高航海教育质量是航海高校自身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高等教育注重内涵发展、注重体制机制改革、注重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时期,又好又快地发展航海教育,苦练内功,彰显特色,提高航海教育质量,是今后一个时期内航海高校的主要任务,也是航海高校在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更好地履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职能的必然选择。
二、航海类专业的特殊性
1.专业特性的两栖性
航海类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科相比,其学生和老师都具有特殊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两栖型。而其他专业则是单一的,要么培养应用型要么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航海类专业教育既有学历教育的要求,同时又要有职业教育的要求。未来的船长、轮机长将从航海类专业学生中诞生,他们在有一定的航海经历后,将为成为未来航海业领军人物奠定基础。所以对高校培养的航海类专业的学生就有了两方面的要求,两样素质都要具备,如果有所偏废就是片面的。
2.素质要求的特殊性
航海类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所要培养的素质结构、素质目标有其个性特点。第一,更强调实操,要求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船舶在茫茫大海中航行,一旦出现问题或故障,不像陆地上的汽车有多种求助或者救助途径,船的一切故障都必须由船上的船员及时排除,这就要求实际动手能力非常强。
第二,更强调职操,要求有较好的职业操守。首先,更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一艘几万吨乃至几十万吨级船舶,加上货物,其价值巨大,关系到一个或几个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托付给几十名船员,就需要他们有强烈的责任心。其次,更需要有服从意识。船上是军事化管理,船员应绝对听从上级命令和指挥。
第三,更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船上配套设施再好也没有陆地开阔和舒适,一些工作单调而枯燥,而且出海在外有相当长的时间不能与家人见面,这就需要船员必须耐得住寂寞,能吃苦耐劳。
第四,更需要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航海类专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专业。多年来,英语水平和国际交往意识制约了中国船员的成长和发展,也影响了在国际航运劳务市场上的地位,国际化能力成为我国船员成长的“短板”。
第五,更需要有职业荣誉感。船员是一个有特色的职业,更需要每一个船员有崇高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价值感。如果不能培养一批有强烈的职业荣誉感的学生,船员队伍就不能得到持续有效的补充,我国的航运事业就没有希望。
第六,更需要有多元文化的包容心。船舶上的成员可能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而运输目的地更是遍及全球,所以,需要船员学会尊重不同民族或地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
3.人才培养的规制性
我国于1981年6月8日加入STCW78公约,该公约为各国提供了普遍接受的海船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经2010年修正的《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简称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于2012年1月1日起生效,我国也新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因此,航海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遵守国际海事组织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要求,服从国家海事主管部门的规制,满足相应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达到国际海事组织和国家海事主管部门的质量标准。
三、武汉理工大学航海教育的现状分析
1.武汉理工大学航海教育的比较优势
武汉理工大学有60余年的航海教育历史积淀,奠定了良好的航海教育基础。1998年8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颁发的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证书,是我国首批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证书并报送IMO列入白名单的船员教育和培训机构之一。
学校有较强的多学科支撑,有利于培养基础宽厚的创新型人才。船舶与海洋工程和轮机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和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是湖北省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成了博士后流动站,轮机工程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这些优势学科为培养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和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船员提供了良好的学科环境。
学校有比较雄厚的航海类专业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得到基本保证。航海类专业教师(含实验人员)中,有70%的教师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有持海员适任证书的教师60人;轮机工程专业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有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能基本满足实习实训需要。船舶运输实验实训中心建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一个船舶建造类校外实习基地被批准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建成了木兰山水上训练基地并使用多年,与航运企业联合建造有两艘4.5万吨级生产实习散货船即将交付使用,校内建设了航海类专业实验室15个。
2.武汉理工大学航海教育的相对不足
新任教师海上实践经验不足,持证教师急需再有效培训换证。在现有航海类专业教师中,持航海适任资质证书比例还不高,多数老师需要教学再有效培训;教师的海上实践经历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实践教学人员年龄老化,40岁以下的人员基本断档。由于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很好,引进能够适任航海专业实践教学要求的青年教师比较难,实践教学教师青黄不接的现象严重。
航海类学生服务于航运企业的比例降低,专业思想教育有待加强。2012届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于航运企业的占83%,而轮机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于航运企业的只占33%,有大约1/3的轮机工程专业毕业生在造船企业、船舶机械生产企业就业,另有大约1/3学生考研或者考公务员。
学生基础英语水平较高,但英语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对2008级大学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统计显示:航运学院为98.03%,校内排名第一;能动学院为94.64%,校内排名第四。对2009级大学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统计显示能动学院为94.84%,校内排名第一;航运学院为93.75%,校内排名第二。但是,毕业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和口语交流能力仍然不尽如人意。
综合性大学办航海教育,航海文化氛围有待加强。虽然学校领导一贯重视航海教育,并将航海类专业作为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但学校学科多、校区多、规格多、规模大,对航海教育的特殊性认识还有待提高,支持航海教育的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强,航海教育文化氛围还不浓厚。
四、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对策思考
1.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首先,推进航海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以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为契机,推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大中型骨干企业及相关政府组织的协同,打破现有体制机制壁垒,充分调动各方优质资源,寓教于研,实现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航海人才的长效机制。
其次,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应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推进培养方案改革,加强课程整合,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与航运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实现“3+1”人才联合培养。
第三,推进分层分类教学改革试点。根据武汉理工大学航海类本科专业定位为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在低年级按相近专业打通招生培养,在高年级分研究型、职业型等发展方向培养。这样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培养路径,既能使选择在航运企业工作的学生专业思想更稳固,也使得在交通行业中非航运企业工作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基础。
第四,推进航海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的航海教育资源,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举办航海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积极依法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通过暑期学校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等形式积极支持航海类专业优秀学生赴境外交流学习。
2.探讨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航海教育教学内容应该是动态的,适时根据国际海事组织要求和国家有关部门规定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航海专门人才培养规格。首先,在一般性课程设置上,学校根据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要求进行了调整,同时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其次,由于航海类专业是涉外专业,对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要求高,而现实培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将配备优秀教师加强公共基础英语教学,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公共英语课教师上船实训,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引进外教承担英语听力教学,加强外语实践应用训练;规定航海类专业1/3以上专业课采取双语教学或全英语教学,要求专业教师在授课时多采用英语教学,培养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其三,加强学生体能训练,根据航海专业学生对游泳等体育项目的特殊要求,航海类专业学生体育课教学内容以游泳等项目为主,授课时间根据场地及天气情况相应进行调整,课余时间以优惠月票、经费补贴等方式鼓励学生游泳锻炼。
3.完善二级教学单位考评制度
当前,多数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或重点工作制定了激励二级单位的考核评估体系,主要涉及本科与研究生教学、科研、学生工作、财务管理等方面。而评价指标体系、考核办法多是根据学校的整体情况制定的,缺乏对航海类专业所在教学单位的特殊性要求和个性化考核。坚持共性与个性目标相结合的方式对航海类学院进行考核,充分调动航海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学院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航海类学生培养质量上来。
4.强化学生半军事化管理
航海类专业学生半军事化管理是根据船员管理的实际情况需要和国防建设需要,参照军队管理的相关规定,对航海类学生进行严格日常管理。半军事化管理是培养高素质航海人才的良好载体,通过半军事化管理,培养航海类专业学生较高的纪律意识、服从意识、团结协作精神等精神品质及健康的体魄。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半军事化管理制度,配备足够的专兼职管理人员,增加拨款用于航海学生制服购买和半军事化管理硬件条件建设等。
5.加强航海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高度重视航海师资队伍。当前一些高校都出现了师资特别是实验教学师资短缺的现象,一方面与高校待遇与交通行业待遇存在差距、航海类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良好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前高校的人事制度有关。学校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教育教学需要制定了航海类教师的引进政策,积极引进航海专业人才。与其他专业相比,航海类专业教师毕业学校、学历、年龄、接收编制等方面适当放宽,教师以事业编制引进,其他专业教师则以人事代理引进。今后,拟在航海类高校间进行博士研究生定向培养,互派优秀硕士研究生到对方高校优势学科点学习,既解决学缘结构优化问题,也解决航海人才引进难的问题。
其次,提高教师的航海实践能力。一方面,对教师的上船实践进行明确规定,要求新进的青年教师应该取得相应航海适任证书,上船一定时间后才能给学生授课,晋升副高技术职称必须有适任证书和一年以上船上工作经历。另一方面,对教师上船实践及适任证书培训给予积极支持,比如上船实践按满工作量计算,适任证书培训学校承担费用,航海类教师取得船长或轮机长、大副或大管轮职务适任证书的,在申报副高、正高专业技术职称时,其科研论文、科研项目与经费等条件给予适当放宽。
第三,提高教师的国际化能力。学校制定了激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外语培训机构外语培训、优先安排航海类专业教师出国研修的政策。规定中青年教师晋升正高级职称应该有出国一年以上的研修经历。
6.营造浓厚的航海文化
一是加强航海文化载体建设。学校将航海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文化建设工程规划之中,加强校园航海文化景观建设与维护,不断完善航海博物馆建设,每周定期为师生开放。谱写航海者之歌,要求航海类学生进校后人人会唱、爱唱,让航海者之歌响彻校园,培养航海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
二是积极开展航海文化活动。积极组织航海类专业学生参加航海院校夏令营及国际航海夏令营,积极组织航海和海洋文化主题报告会活动,每年开展一次为期一个月的航海节系列活动,组织航海知识与技能大赛。
三是加强航海文化宣传工作。利用世界海事日、国际海员日和中国航海日活动等契机,立足校园、面向社会,广泛开展航海文化宣传活动,弘扬中华优秀航海文化。通过校内外各种媒介,加强对航海教育的宣传和引导,营造良好的航海教育氛围。
[1]郝明丽,我国海员劳务外派市场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航海,2012(3):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