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语迁移现象分析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2012-04-13于晓言

航海教育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语序汉英二语

于晓言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5)

“迁移”(transfer)原本为心理学术语,是指学习者已经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技能的获得而产生影响的现象。“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指二语或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不熟悉目的语的语法规则和文化规约,学习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已掌握的母语规则和文化规约去处理目的语信息的现象,因此也称为母语迁移(native language transfer)或第一语言迁移(first language transfer)。

根据二语习得理论,语言迁移可分为两种: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当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特征完全一致或相似时,正迁移现象就会发生;当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特征相异时,学习者也习惯把母语的一些规则用于目的语的学习中,此现象称为负迁移。在论述两种迁移现象时,Rod Ellis认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对学习者而言,与母语相似之处容易掌握,与母语不同之处就难掌握。因此我们可以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二者之间的差异确定二语习得的难易度。[1]二语习得中出现的这两种迁移现象既体现在对二语的理解过程中,又体现在二语的输出过程中,更是直观地体现在二语学习者的写作过程中,并涉及语言的各个层面。本文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输出过程中所产生的两种迁移现象,从语音、词汇、句法各层面详细分析产生负迁移的原因,并为有效地利用正迁移、避免和控制负迁移提供一些英语教学上的启示。

一、母语的正迁移

语言的普遍特性会导致母语的正迁移,汉英都是某种语言形式的这一事实表明二者具有某些共同特征。语言的普遍特征表明,使用汉语有助于英语的学习,因此有些学者提出母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知识资源,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能有意或无意地利用母语帮助自己审查和理解输入的二语信息,并帮助自己正确地使用目的语。据此观点,汉英间的相同点或类似点会在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正迁移。

1.陈述句

汉英有四种陈述句的语序基本相同:(1)主语+系动词+表语,如They are students(他们是学生);(2)主语+谓语,如I understand(我明白);(3)主语 +谓语 +宾语,如 She received the book(她收到那本书了);(4)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如I gave him a pen(我给了他一支钢笔)。陈述句的这些共同点使中国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掌握英语的这些基本句型,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汉英的这一共同特征来理解英语句子,并能顺利进行英汉互译。

2.拟声词

汉英中的很多拟声词发音相似。所谓拟声词指的是以声音为理据的词,大部分是模仿机器、人、动物等发出来的声音,所以这些词的发音与其模仿的声音很相似,例如,giggle,hey,hiss,pop,buzz,tinkle等。对于这类词,只要借助汉语的意思,学习者就能比较容易地记住这些词的发音和意思。

3.外来语的音译

中西方的频繁接触和文化的相互影响使越来越多的英语词进入汉语中,而且这些英语外来语很多是音译词,其发音与汉语的发音相似。比如carnival,sofa,salad,coffee,gene 等。

4.词语的表达方式

汉英有些词语的本义以及引申义类似,因此其表现形式也基本相同。例如,英语blood的汉义为“血”或“血液”,由此构成下列表达法:warm-blooded,cold-blooded,to fuse new-blood。又如,英语heart一词意为“心”或“心脏”,由此构成to break one’s heart,to lose heart,whole-hearted 等。再如,英语 account意为“账户”,由此构成如 to open an account,to close an account,to settle accountswith sb等表达法。

二、母语的负迁移

汉语属汉藏语系,英语属印欧语系,二者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另外,大多数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是在掌握了汉语之后才开始学习英语,所以在其英语实践中,作为母语的汉语所产生的负迁移通常要大大多于正迁移,对其英语学习的障碍显而易见。

1.语音层面

表现在语音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较之其他层面最为多见,两种语言的语音差异越大,母语迁移现象就越普遍,程度就越高,对二语学习者所形成的障碍就越大。汉英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二者在发音上存在的差异很大,音位的数量不同,其组合方式也不同,在学习英语发音时,中国学生常犯下列错误:(1)把/θ/音发成/s/,如把 they发成 say,把thought发成 sought,把 thing发成 sing。原因是汉语中没有/θ/这个摩擦音;(2)把唇齿音/v/发成双唇音/w/,如把vary读成 wary,把 vest读成 west.原因在于汉语中没有唇齿音;(3)习惯在辅音连缀之间加元音,比如把 blue/blu:/读成/bə’lu:/,把pleas/pli:z/读成 police/pəli:s/,同样是因为汉语中没有辅音连缀,声母之间总是有韵母;(4)汉字大多以韵母和很少情况下的鼻辅音n/ng结尾,而大多数英语词以辅音结尾,所以中国学习者经常在英语的辅音后加一个元音,如把 light/lait/读成lighter/laitə/,把 sit/sit/读成 sitter/sitə/等。

教学中发现,语音方面的负迁移往往比较顽固,很多初学者花费了很多时间并付出巨大努力,但讲英语时仍然难以摆脱汉语发音的影响。

2.词汇层面

众所周知,学习二语对成年人而言尤为困难,因为开始学习二语时,他们已拥有一套与自己的母语紧密相关的概念语义系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这套母语概念语义系统经常会产生很大的干扰。在词汇层面上,汉英中很多相对应的词所包含的词义范围不同,很多词的搭配习惯也不同,所以汉语在此层面上的负迁移多而广。

(1)词性误用。Halliday发现中文的科技文献中有不少动词用作名词的现象,也有很多形容词用作动词的现象。[2]汉字的词尾没有表示词性的词缀标记,因此从形式上难以区别词性。同一个汉字在句子中可以体现不同的词性,因而可承担不同的句法功能,所以汉语词汇的这个特点经常迁移到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去,词性误判或词性误用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形容词的使用上。如在汉语中,形容词和形容词性质的短语可以用作句子的谓语,说明主语的性质或状态,如“这只小狗很可爱”,“风特别大”,“稻田绿油油的”,等。受汉语中“一词多性”现象的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会把英语中的形容词和形容词性质的短语或介词短语误用做动词,例如,把Whenever she was at home herself,she was lonely说成 Whenever she at home herself,she very lonely.

(2)词义混淆。在讨论二语习得的词汇学习时,Ringbom认为二语词汇学习中的主要错误都是由片面的词义对等迁移所致。[3]学习二语词汇时,学习者经常根据原有的概念语义把二语中的新词汇与母语中的旧词汇等同起来,然而却忽视了两种语言之间的概念和语义界限之差异。如受母语迁移对特定概念语义的影响,中国学习者经常会按照汉语的概念加工逻辑,把“休息室”分解成“休息+室”,然后遵照语义对等的原则对英文单词rest room进行解译,岂不知英文中的rest room指“洗手间”,而“休息室”则用lounge或drawing room等。此外,有些名词的词义在两种语言中表面上相似而实质上不同,这也经常会产生负迁移。如汉语中的“爱人”并不等于英语中的lover,“爱人”指配偶,而英语里的lover则指“情人”。有些负迁移是对词的蕴涵意义把握不准而产生,如一谈到“黑马”,中国学生就想到black horse,殊不知英语里的black horse是“害群之马”之意。两种语言中有些名词的内涵或外延不一致也会产生负迁移,同样的事物在两种语言中却用大小不同或层次不同的概念来形成词义。比如,“牛”字至少可用cow,bull和calf三个英语词来表达。可是,而很多中国英语初学者要表达“小牛”这一概念时,首先想到small cow或little cow,而不习惯用calf。

(3)搭配错误。有些中国英语学习者由于对英语词的用法缺乏正确理解,把汉语字与其对应的英文单词从字面意义上简单地等同起来。可事实上,同一个汉字在英语里要用几个不同的单词来表示,如“看”根据不同的搭配需要几个英语单词来表达,如watch TV,read a book,see a film 等。同样,同一个英语单词在不同搭配中,需要不同的汉语来表达,如,“重”字与其相对应的英语单词是heavy,“重重的盒子”译成英语是a heavy box,“沉重的负担”译为 heavy pressure。但如果heavy修饰其他名词,其意义也不同,如heavy traffic,heavy rain,a heavy smoker等。有些中国英语学习者习惯按汉语的字面意思去搭配,于是就出现了busy traffic,big rain等中式英语。习惯搭配是中国英语学习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3.句法层面

汉语为意合语言,没有词形变化,注重内在涵义,不受形式的约束,句法结构的弹性较大;而英语则注重形式,有词形变化,句法结构比较严格。由于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差异较大,因此表现在句法层面上的负迁移就更普遍,特别是在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大多表现在语序、表达结构和关系从句等方面。

(1)语序。英语的语序以主谓宾(SVO)为主,汉语的语序通常取决于句子的意义,因而主谓顺序很灵活。实际上,即使两种语言的基本语序相同,在输出的灵活性和严格性方面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都具有可迁移性。英语的语序非常严格,而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所以中国学生很容易在下列方面犯语序错误。

疑问句。汉英的陈述句都以主谓宾(SVO)为主要语序,所以在英语输出中,很少出现汉语的陈述简单句的负迁移现象。而两种语言中疑问句的语序差别较大,英语一般疑问句是将主谓颠倒,经常需要加上助动词,而汉语的一般疑问句与陈述句的语序基本相同,只需在陈述句句尾加上问号,经常再加上一个“吗”字,所以出现在疑问句中的负迁移现象很普遍。如把一般疑问句“Is she going to the supermarket?”说成“She is going to the supermarket?”,把特殊疑问句“How many children does he have?”说成“He has how many children?”。

否定句。否定句中的负迁移现象通常出现在这类句型中,如I think that it is not a good habit to stay up late at night.地道的英文表达为 I don’t think that it is a good habit to stay up late at night.

状语。汉英中的状语和定语的位置差别较大,汉语中表示频率的副词位置比较固定,一般位于动词之前。受此影响,中国学生会把I am always the first to come to the office every morning说成 Ievery day always am the first to come to the office.

与汉语不同,英语中表示程度、地点和时间等状语经常位于句末,中国学生会把 My daughter loves red color verymuch说成My daughter very loves red color,把 The pupils play on the ground during the break说成 The pupils during the break play on the ground.

定语。汉语为左枝修饰,定语通常前置;英语为右枝修饰,定语大多后置。受此差异的影响,中国学生会把He has something important to tell you说成 He has important something to tell you,把 We still miss our relatives and friends in China说成We still miss in China our relatives and friends.

主从结构。在汉语的从属结构中,为表示主从句间的逻辑关系,经常使用“因为……所以”“由于……因此”“除非……否则”等成对的连接词。可是,英语在这类结构中不允许成对地使用这些连接词,两个连词只允许保留一个。所以,在输出这些英语结构时,中国学生经常犯应用错误,如Since itwas raining,so we cancelled the plan.

零主语。零主语(Null Subject)指的是,在汉语中,如果主语是代词,并能通过语法和语用线索找到所指之物,作主语的代词便可省略,如“没时间,就别来了”。可见,汉语注重主题,是主题显着的语言,重视整个语篇。而英语注重主语,是主语显着的语言,强调句子的主谓关系。[4]主语通常是句子的中心,除极个别情况,如祈使句,每个英语句子都有一个显性主语。此种差异所带来的母语负迁移经常出现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输出中,如If have time,you can come to help me(应为 If you have time,you can come to help me).

如上所述,在句法层面上,汉英两种语言的有些句子结构不一样,所以在表达相同意思时所使用的表现手段也不一样,因此导致母语的负迁移,给中国英语学习者带来难以排除的干扰。

三、母语迁移现象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促进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减少负迁移的负面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思维方式,是教师应该注意和思考的问题。教师首先应对迁移现象端正认识,在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尽量减少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干扰和影响。

1.端正认识

首先,正确的认识对解决母语迁移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od Ellis认为,母语迁移是二语习得者为弥补二语知识匮乏而采用的一种学习策略。[5]Stern指出,母语知识的迁移和干扰是外语学习的前提,外语学习者把母语看做是自己学习外语的参照物。[6]虽然学习者在运用迁移策略时会使语言输出中产生一些“神似而形离”的形式,但是,应该把它们看做是学习者的一些创造性行为,是学习者在完全掌握目的语之前所创造的中介语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犯错误是难免的,是一种复杂的、涉及诸多因素的现象,英语教师应该辩证地看待学生所犯的错误。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应惧怕或蔑视中式英语(Chinglish),尤其是对初学者,首先要学会容忍一定程度上的中式英语。对学生在英语输出过程中出现的因汉语负迁移而导致的各种干扰和错误,教师要保持开放和宽容的态度,从而使学习者在用英语表达时放松心态、减轻焦虑、增强信心,保持口头和笔头输出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应注意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不断的尝试,设法帮助他们逐渐减少对汉语的依赖性。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汉语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提醒并鼓励他们不仅要提高英语水平,还要继续提高汉语水平。桂诗春指出:“外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7]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汉语本身以及学习和掌握汉语的经验一起形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言系统,该系统与他们的认知思维能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坚实的、不可忽视的学习基础,更是他们可吸取利用的宝贵资源,能帮助他们正确有效地理解和记忆英语输入,帮助他们组织并控制英语输出,从而促进其英语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元语言层面上,利用已经发展完善的汉语能力进行深层次的正迁移,如运用母语系统内已存在的概括、分析、推理、总结等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促进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

2.重视语言输入

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主要是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的,教学的重点应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以促进语言习得。[8]所以背诵的方法符合Krashen的语言输入原则,学生可以通过背诵输入更多地接触英语,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并积累语言知识,也能学会用地道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摆脱汉语的负面影响,最终提高英语口头和笔头的表达能力,增强英语的交际能力。鉴于中国学生是在脱离英语语境的非自然环境中学习英语,背诵输入更具其特殊意义,是一种被大家普遍认同的最佳语言输入方式。

3.进行对比分析

Lado在《跨文化的语言学》中指出:“如果教师把所教的外语和学生的母语进行比较,找出之间的差异,就能较好地了解真正的学习难点并为教授这些难点做好准备,从而达到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之目的。”[9]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专门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指导学生在弄清两种语言词汇的区别之后,再记忆单词。汉英异同的分析比较能加深学生对英语的认识,同样也能促进他们英语的学习和掌握。除了对比分析汉英两种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异同,还要对两种语言所体现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文化规约进行比较。只有了解了汉英语篇中的思维模式差异,中国英语学习者才能在写作中的语篇层面上自觉地遵循英语的思维特点,实现英语输出时词汇、句型、语篇的完美组合;只有在了解了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才能用英语进行有效、成功的交际。

4.选择恰当的授课语言

在授课语言的选择上,不必刻意追求全英文授课,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水平以及课型等适当、适量地运用两种语言,可以把汉语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在适当的时期合理、科学、正确、有效地借用母语概念系统,但不可盲目地完全依赖它。比如,普通本科的英语课时十分有限,用英语去解释有些单词或结构既费时又困难,教师可以用汉语给出简练恰当的解释,把节省的时间用于分析汉英中词义或结构的不对等处,解释并强调英语的用法,这样既有助于学习者的理解,又加深了印象,同时也避免了等值翻译的不良后果,从而使英语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 语

中国英语教师与学生都应充分认识到,母语的正迁移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将其逐出英语课堂是一个巨大的浪费。教师应该首先提高对母语迁移的认识,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正迁移。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以及两种文化之间均存在很大差异,母语迁移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更普遍、更不可避免,所以,有必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比分析两种语言之间的形式和文化差异,“以两种语言的相同而同之,以相异而异之,使外语语言规律在认知上得到强化”,[10]促进正迁移,克服负迁移,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Halliday,M.A.K.& Martin,J.R.W riting Science:Literacy and Discursive Power[M].London:the Falmer Press,1993.

[3]Ringbom,H.The Role of the First Languag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87.

[4]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241.

[5]Ellis,R.The Study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343.

[6]Stern,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7]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8]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9]Lado,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141.

[10]曾葡初.英语教学环境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语序汉英二语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汉韩“在”字句的语序类型及习得研究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