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体育健身服务产业融入泛长三角SWOT分析

2012-04-13李涛常先厚李鹏程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长三角安徽

李涛,常先厚,李鹏程

(淮南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泛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其体育健身服务产业发展趋势对我国体育产业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效应。在泛长三角时代,安徽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关键是产业对接。安徽已经做出战略举措,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腹地市场广阔优势,从已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出发,提高产业配套的水平和规模,形成了与长三角多层面的产业关联。这也为安徽省体育健身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分析探讨安徽省体育健身服务产业如何融入泛长三角体育健身服务市场,对促进安徽省体育健身服务业的发展与管理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运用SWOT分析方法,是分析安徽省体育健身服务产业融入泛长三角各项影响因素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通过SWOT分析对安徽省体育健身服务产业融入泛长三角优势条件(strength)、劣势(weakness)、发展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因素(threat)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对策。

1 安徽省体育健身服务产业融入泛长三角优势分析

1.1 地理区位与交通网络优越

安徽省位于长三角外围的华东腹地,与江浙等东部省份接壤线长达2000多公里,独特的区位地缘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及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使得安徽与长三角历史渊源深厚,地缘相近,文化相通。在交通方面,安徽已经初步形成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快速交通网络;省内高速公路“三纵六横”,交通十分便捷,与长三角构成了一个便捷的大交通格局,城市间人流、物流、文化联系更加紧密。作为与长三角联系最为密切的地区,紧邻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网络使安徽能够积极融入长三角旅游经济圈。

1.2 体育健身服务资源丰富

安徽具有丰富多样的自然、人文资源适于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体育旅游、体育竞赛表演等。从自然资源来看,境内有黄山、九华山、齐云山、牯牛降、天柱山、巢湖、太平湖、长江、淮河等山水资源,是发展登山、徒步、露营、自行车、漂流、钓鱼等现代户外运动、水上娱乐、游憩旅游的理想场所,对国际旅游者和长三角以白领为主体的高端旅游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从人文资源上讲,安徽省历史遗存、文化遗产、历史名人众多,是开发体育旅游、体育节事可借助的优势。近年来,安徽省结合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积极寻求合作,充分发挥体育资源优势,推动体育旅游、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先后举办了“黄山国际山地车节”、“黄山国际登山节”、“马鞍山李白户外旅游节”等具有国际影响的体育旅游品牌赛事。此外,“安徽土地、劳动力价格相对比较便宜,有利于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目前安徽55%以上的省外资金来自长三角。同时,长三角地区将产业转移到一个空间距离短、交通便捷、综合成本低的地方,有利于腾出空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①孙志刚:《皖参与泛长三角合作正当时》,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080311/00574603697.shtml.所以,良好的区位、便捷的交通与安徽丰富的体育资源、人力资源组合在一起,必然使安徽成为体育产业转移的理想目的地。

1.3 体育健身服务产业蓄势待发

伴随着泛长三角经济圈发展的步伐,安徽对外交流日益增多,也吸引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的落户,推动了安徽体育健身服务产业的长三角区域合作,促进了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例如,2011年4月,安徽省体育局与广州融捷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在合肥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五年,该集团将在安徽省内投资100亿元人民币用于发展体育产业。②程士华:《安徽省引进体育产业投资100亿元》,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11-04/14/c_121302389.htm.2011年11月,马鞍山濮塘体育休闲产业园开发项目总投资50亿元,占地5404亩,计划通过引进专业体育项目、承办国际体育赛事、组织区域大众休闲运动等方式,打造国内首家集专业体育运动、大众休闲体育、旅游度假、商务会议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运动休闲产业园。②程士华:《安徽省引进体育产业投资100亿元》,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11-04/14/c_121302389.htm.由于濮塘体育休闲公园等重要项目的实施,马鞍山伴随着长三角经济圈发展的步伐,以此项目为契机,加快建设面向长三角的休闲度假基地、安徽东向融入的前沿楷模区。另外,多个“国字号”训练基地落户安徽,其中包括,总投资达4亿元的宿州国际网球中心国家网球训练基地、安庆天柱山国家网球训练基、绩溪“国家围棋训练基地”、安徽石关体育训练基地、黄山太平湖摩托艇训练基地、池州市平天湖国家级水上运动训练基地等。在多个“国字号”训练基地落户安徽的同时,2011足协杯决赛、中泰拳王争霸赛等诸多品牌体育赛事也陆续在安徽省“上演”。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我省运动竞赛、体育表演的发展,而且带动体育健身服务产业全面发展。

2 安徽省体育健身服务产业融入长三角劣势分析

虽然安徽省体育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制约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的突出问题。

2.1 体育健身服务产业品牌效应差

安徽省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大都是规模小、项目少、科技含量低,与江浙沪相比存在巨大差距。例如,上海的东方绿洲、浙江的湖州“中国极限之都”、江苏的环太湖体育休闲集聚区等,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体育爱好者观光旅游,为该区域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了一流的休闲健身场所和观光旅游的优美环境。相比之下,安徽的体育旅游、健身休闲的产品结构单一,缺乏新兴增长点,忽视顾客对参与度、休闲度的诉求。至今,安徽的体育会展、旅游节事大都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吸引力差。同时,安徽省体育用品制造经营企业不注重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企业创新能力弱。“许多企业属于来料加工、贴牌加工、定牌生产,出口依存度高,企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产品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低,档次低、标准低,缺少国际品牌”③陈建国,袁继芳:《承接产业转移与安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绥化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2.2 体育健身服务产业品牌效应差

“由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市之间的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地区间呈现“南多北少,东强西弱”的产业态势。”④刘玉琴:《安徽省健身娱乐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合肥、蚌埠和芜湖等市优势较为突出,三市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增加值占到了全省的大半。省会合肥占全省体育健身娱乐业增加值的31.2%。这种地区间的发展差距,随着各市体育产业的不断延伸和拓展,还将在较长时期内继续存在,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可能还会进一步拉大。

2.3 缺乏体育产业专业人才

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既精通体育专业又精通经济的人才,目前,我省体育产业发展严重缺少高素质综合性专业人才,“皖江城市体育健身娱乐场所的管理模式和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理念相对落后;体育指导员数量偏低,专业素质不高,有技术等级的指导员少。”①孙志刚:《皖参与泛长三角合作正当时》,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080311/00574603697.shtml.懂经营、管理、法律、体育的复合型体育经济人才尤其缺少。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的总量、质量、专业与分布构成状况都不容乐观,已经制约了我省体育产业的发展。

3 安徽省体育健身服务产业发展机会分析

2011年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⑤《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http://www.ahgcc.cn/bgsc/newsDetail.jsp?xwbh=4028cde8321339660133335f2f86018a.(以下称《意见》),提出建设四大体育产业功能集聚区,即以合肥经济圈为中心,建设皖中体育健身竞赛产业集聚区;以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和太平湖等山水生态资源和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为依托,建设皖南体育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立足皖江城市带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建设皖江城市带体育用品制造业集聚区;皖北民间民俗体育健身产业集聚区。《意见》绘就安徽省体育健身服务产业未来发展蓝图。此外,泛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和拉动作用也将加速安徽体育健身服务产业“请进来,走出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上升至国家层面,安徽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与长三角地区经济联系紧密,给安徽带来的对外影响和抢滩效应加速凸显,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和直接辐射区,有利于安徽体育产业实现“请进来”的策略;如前文所述,随着众多“国字号”体育基地、体育休闲产业园的建设,将会有力地提升我省体育健身服务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推助体育产业“走出去”,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区体育产业发展。

4 安徽省体育健身服务产业融入泛长三角障碍分析

长三角扩容,泛长三角经济圈启动,为安徽的体育健身服务产业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安徽省体育健身服务产业融入泛长三角最大的障碍是体制上的差距,在长三角地区,体育市场化程度高,市场机制相对完善,而安徽体育产业市场化机制仍不成熟。此外,安徽省体育健身服务产业总体规模仍偏小,优势龙头企业偏少,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区域产业定位与分工尚不清晰,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配套环境不完善,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安徽省体育健身服务产对接泛长三角体育产业发展的步伐,甚至使企业面临被洗牌出局的威胁。

5 安徽省体育健身服务产业融入泛长三角的对策建议

5.1 拓宽筹资渠道,培育大型体育健身服务企业

安徽体育健身服务业融入长三角,现有的管理体制还不能适应,应当借鉴长三角及国内外先进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实现政企分开,积极探索新的引资渠道;以合作开发、合资、相互参股、委托经营等方式,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推进体育健身服务企业集团化建设,实现规模化经营,提升自身的牌品竞争力。

5.2 培养复合型体育健身服务人才

人才为事业发展之本。掌握体育和经济的复合型体育健身服务人才是推动安徽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省应加强体育健身服务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发挥高校优势,开设或增设相关专业或课程,全方位地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精通体育产业经济和体育事务知识的营销人才。另一方面,采用中、短期培训的方式,加强对现有体育服务从业人员的岗位职业培训,建立健全体育服务从业人员资质认证制度,提高体育服务从业人员素质。最后,实施“引进来”的人才培养战略,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指导或从事体育健身服务产业方面的工作,为我省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

5.3 整合优势资源,加速体育健身服务产业集聚区建设

由于安徽体育健身服务产业多年来处于资源分散、发展不平衡、品牌意识差、市场竞争力弱的状况,多数体育健身场馆的建设都是依靠政府部门的投入,体育健身服务项目的投资开发尚未完全市场化,致使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体育健身服务产业的瓶颈未能打破。整合旅游资源,加速集群化发展,是安徽体育健身服务产业打破瓶颈,融入泛长三角的必由之路。例如,皖南体育资源与江浙沪推行产业市场的互补与联动机制,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体育市场发展的规划;拉长安徽省体育健身服务产业链,推动体育与文化娱乐、旅游展览、休闲度假等产业的深度结合,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5.4 发挥皖南体育旅游资源优势,扩大体育旅游节事的辐射力

体育旅游节事具有产业链长、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特点,是体育产业中最具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形式,直接影响着体育服务贸易、体育用品、体育中介等产业环节的发展。因而,应当借助推进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之东风,发挥皖南体育旅游资源优势,探索与长三角乃至全国城市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努力培育和打造皖南品牌体育旅游节事,使之成为安徽体育产业的标志和象征。以国际化、创意化、市场化的运作战略,挖掘黄山黟县国际山地车节、“黄山论剑”、马鞍山国际户外旅游节等现有体育旅游节事的核心价值与潜在价值,同时创新创意新的体育旅游节事,把安徽体育旅游节事打造成集体育旅游、会展、比赛、贸易、论坛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健身服务产业活动。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长三角安徽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关于建立中国体育产业交易所的思考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