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当代广播新闻节目的发展特征
2012-08-15李辉
李辉
(辽宁大学 广播影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广播新闻节目作为广播节目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是广播电台的立台之本。广播新闻凭借其传播声音符号的特性,具有迅速、及时乃至实时地报道新闻事件等特点,不但声情并茂且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今天,依托技术的革新,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从传播学的角度观照广播新闻节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特征:
一、传播渠道立体化
在新媒体层出不穷的今天,广播新闻非但没有因为新媒体的冲击而萎缩,反而抓住了媒介融合的大背景,顺势而为,自发地进行平台转移,在新闻传播方面继续发挥它的优势,掌握了自身的主动权。正如被美国新闻业界和学术界誉为“媒介融合报道皇后”的维多利亚·林所说,“媒体融合就是利用不同的途径,通过不同的平台,把新闻讯息发布出去。”①司徒漪,冷启迪:《媒介融合让新闻传播立体化——对话美国资深媒介人维多利亚·林女士》,《中山日报》,2010年第6期,第11(A4)页。
媒介融合为广播新闻提供了更加立体化的传播渠道。广播新闻不再只是单纯地通过传统的收音机接收,而是多途径、多媒体。网络广播、手机广播,以及微电台等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广播新闻的传播渠道,广播新闻成功地实现不同平台之间的嫁接。例如,广播和网络的“联姻”,不仅可以实现广播的在线收听,更能做到往期节目内容的查询,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播节目转瞬即逝、不易保存的缺陷。目前,大部分国内电台均已实现广播的网络化,在线收听广播也成为更多人的选择。此外,在移动设备这一方面,手机由于携带方便的特点也逐渐取代便携式收音机而成为一种时尚。国家级媒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之声”新浪微电台也已于2011年8月11日正式上线,网民只需轻轻一点鼠标便可实现微博冲浪和收听广播的同步进行,尽享科技创新带来的便利。
图1 “中国之声”新浪微电台窗口②引自:http://radio.weibo.com/china/fm1061?source=radioarea_list.
二、传播频率专业化
针对受众细分的需求,广播出现类型化和窄播化的趋势,开始由大众向小众转变,专业化程度不断推进。“广播频率专业化促使国内各级广播电台进行业务改革,由原来的单一频率发展为多个不同功能的专业频率,其中新闻频率是各台的第一频率或者核心频率。”①邓炘炘、黄京华:《广播频率专业化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页。虽然,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专业化程度而言还有一定差异,但也已把受众尽可能地细分,定位也更加精准。广播新闻告别以往作为某一频率的新闻版块,晋升为拥有自己主阵地的专业频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各地方台的第一套节目也基本上均为新闻广播、新闻频率或新闻综合广播,虽说法不一,但都是以新闻为核心的广播频率。
中国之声秉承“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的改革理念,以早中晚三大新闻密集区为重点支撑,充分彰显“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行”的传播特点。《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新闻纵横》、《央广新闻》等节目围绕新闻这一关键词,全天候为听众提供全面、快捷的新闻内容。2008年8月25日,“中国之声”率先做出轮盘式改革,全天播出的新闻像轮盘一样转动起来,加大了信息的播出量,使听众在任何时候打开收音机都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消息。受此启发,一些地方台节目,也开始化整为零,实现新闻的滚动播出。
2011年10月8日,中国之声再次改版,以“责任至上”为核心,设置常态节目《难忘的中国之声》,把中国之声打造成为 “24小时流动的国家级声音档案馆,为中国留存一部独特而丰富的历史传记”。②:http://www.jxradio.cn/xwzx/2011-12-20/21636.htm.
图2 “中国之声”节目表(部分)③引自:http://www.cnr.cn/jmb/erji/zgzs.html.
三、传播内容“软”化
内容“软”化主要表现为广播新闻多以反应社会、文化、生活、精神、道德为主,主要以调动受众的收听兴趣为目的,尽可能地轻松、活泼、入情入理,将政治经济类新闻也进行适当的“软处理”,以软为主,“软硬兼施”,可以极大地调动听众的收听积极性。广播发展的黄金时期,“宣传”是其主要目的,新闻传播奉行 “拿来主义”,广播新闻节目常常成为“报纸的有声版”。
不管是内容上的多元化,还是事件化,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软”。2008年“中国之声”对于汶川大地震快捷、全面的新闻报道,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形象,也赢得了西方媒体的敬意。又如,以2011年12月7日“中国之声”的两档节目《央广新闻》、《新闻和报纸摘要》为例,《央广新闻》节目,针对“杭州硫磺熏制冬笋”这一事件,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进行解析报道,步步深入,在关注的同时,对于事件问责和解决方法方面展开讨论,体现出一个国家级媒体的责任意识。这一天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大部分新闻也都为关系民生的“软”新闻,政治性比较强的新闻亦进行了一些软处理,如新闻播报的口吻更加口语化,富于亲和力等。
图3 2011年12月7日《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的内容提要④引自:http://www.cnr.cn/china/news/201112/t20111207_508888308.shtml
四、传播形式多样化
首先要明确一点,这里的传播形式,更多地体现为广播新闻的播出形式。“以前的广播新闻以文字报道为主,也有一些通讯、专稿中加入一些采访录音。”⑤雷蕾,李方存:《广播新闻的变化与发展趋势》,《视听纵横》2009年第5期,第47-49页。目前,广播新闻的传播形式更符合新闻的本质特征,更切合广播传播的特点,更能为听众所接受,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现场报道。在新闻发生的现场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新闻的传播,现场的音响加上记者的报道,更容易使听引自众产生身临其境感,从而引发对新闻的信赖和认同。当今广播新闻的常用形式为现场报道,如“中国之声”《央广新闻》就常常伴随这样的电话连线,记者以“我看见”、“我认为”这样的角度进行新闻的传播,使得新闻更加形象,更有感染力。第二,现场直播。对于重大事件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增强传播效果,使听众听到的是第一手的信息,事件现场的情况尽收于耳,在这个基础上,主持人再加以辅助说明就能让新闻事件更加客观准确。如“中国之声”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现场直播。第三,突发报道。这一报道形式,由于不是日常化的新闻编排,常常以插播的形式进行,如青海玉树地震发生之后,“中国之声”迅速做出反应,第一时间将抗震救灾的动态传到听众的耳朵里,记者的连线采访及报道就达到了听众和现场的“零距离”。第四,策划新闻。这一形式常常针对即将发展或可预知发生事件的报道,采用这一报道形式能更全面地展现事件原委。第五,新闻互动。这种传播形式往往针对某一新闻,发动受众参与其中,这其中有专业人士,更有普通大众,通过观点的碰撞和思维的摩擦,有新闻、有评论,述评结合,这一过程本身就可以理解为创造“新闻”的过程,常见的如现场互动、电话互动、短信互动、微博互动等等。
五、传播理念“人本化”
“人本化”原为管理学术语,指的是把人作为组织发展的决定因素,以提高人的创造力、促进人的合作、调动人的能动性作为管理出发点,从而实现包括所有人权益在内的组织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方式。引申至传播学领域,如果把广播媒体面临的开放式环境视为管理对象,那么以人为本的新闻报道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必定是大有裨益的。
确立广播新闻“人本化”的传播理念,就意味着新闻报道由对事件结果的关注变为关怀事件中的人,在对待受众姿态上摒弃居高临下的姿态,代之以平等的交流,媒体不再独掌话语权。纵观“中国之声”的各新闻板块,无论是播音员、主持人,还是记者、评论员,都是在和听众进行着平等的对话,这是符合“中国之声”的品牌定位和当今社会的意识诉求的。
总之,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广播只有客观面对机遇和挑战,以内容为主,丰富手段,传递强音,形成合力,才能成为“更优质的媒体内容的提供者……更主动的社会舆论引导者”①王卫刚:《从美国媒体现状看广播新闻发展》,《新闻研究导刊》2011年第3期,第57-61页。,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1]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邓炘炘,黄京华.广播频率专业化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宇,金梦玉.广播新闻报道与节目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