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应用探讨

2012-04-13魏晓燕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准备金代偿会计核算

魏晓燕

(淮南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 计划财务部,安徽 淮南 232001)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为许多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平台,在提升企业信用、缓解企业资金困难、促进小企业孵化培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随着担保行业的快速发展,加强担保行业的财务管理显得十分迫切。

一、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特点

担保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与担保机构控制防范风险实现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但由于处在探索发展中等原因,2006年以前,我国没有建立国家统一的担保机构会计核算办法。之前的企业会计制度也没有充分体现担保业务的特点,更没有把担保业务作为会计的主要核算对象,仅就重要的担保合同对企业财务产生了重大影响予以表外披露。各地担保机构使用的会计核算方法差别较大,同行业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不能准确反映担保行业的整体状况,不利于政府监管、银行合作、担保行业的风险控制和持续发展。为规范担保行业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反映担保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根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财政部制定了《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财会〔2005〕17 号),于 2006 年 1 月 1 日起在担保企业施行。

担保行业会计核算办法实施六年多来,笔者通过几年的实践应用,认为《办法》的主要特点有:1.定位准确,充分反映担保业务;2.认识到位,充分反映风险控制环节;3.制度规范,充分反映担保业务的高风险;4.接轨国际,充分体现信用担保的准公共产品;5.分类核算,充分反映担保机构的收入;6.明确内涵,充分反映担保业务的或有性;7.统一标准,充分反映担保业务基本指标的内容。

二、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淮南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自2007年成立以来,一直应用《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对公司的财务管理进行规范,经过4年的不断学习和调整,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已趋于完备,特别是贯彻落实《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后,经过规范整顿,公司财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笔者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未到期责任准备提转方法和原则有待明确

担保业务属于远期交易,收入实现在即期,风险成本在远期,风险是逐步释放或显现的,因此按配比原则,担保费收入应配比远期风险。同时遵循谨慎性原则,担保机构按当期担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差额提转,不弥补风险损失。主要功能就是税前列支延缓收入分配,平衡收入与支出配比的时间差,防止利润的虚增和过头分配。但目前尚未明确差额转提原则和具体的计提方法,在实务操作中出现许多模糊认识和不同做法。

(二)担保赔偿准备提取制度不够科学

担保机构按不低于当年年末在保余额的1%的比例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累计达到当年担保责任余额的10%的,实行差额提取,用于对冲担保风险预期损失。这对多数担保机构风险准备金水平要求过高,对当年盈利目标实现压力太大;在担保放大10倍条件下,意味着风险准备金水平最终要与资本金水平相当,超出风险准备金的“附属资本”的意义。虽说 “风险准备金累计达到其注册资本的30%以上的,超出部分可转增资本金”,但这必须要在能够长期享受抵税政策的前提下,否则税收压力过大,将失去计提的积极性。另外,担保赔偿准备的提取对象不能真正体现与风险挂钩,未按业务品种、信用等级、担保时间、反担保强度、还款方式不同,对担保责任实行分类管理,不能准确计量担保责任风险。

(三)一般风险准备金制度内容应进一步明确

担保机构按所得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对冲不确定性的非预期风险损失。但没有明确计提比例,也没有相应的制度规定。如果代偿损失依次冲减担保赔偿准备、一般风险准备、据实在税前扣除,则担保机构提取一般风险准备金没有任何积极性。

(四)担保机构风险收益偏低,不能有效配比风险成本

担保业务的风险成本难以定价,但出于对担保机构非盈利的习惯定位,目前全国的担保机构担保费收入都是按低于同期银行利率的50%收取,在没有政府补贴条件下,是比较低的,风险收益没有贴近风险特点。

(五)担保机构内部控制体系亟需规范

担保行业具有高风险特征,这就要求担保机构必须具备较高的内部控制水平,才能有效地防控风险,确保自身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但目前担保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备,很难做到覆盖经营管理全过程,随着银监会《融资性担保公司内部控制指引》(银监发〔2010〕101 号)文件的出台,担保机构如何建立全面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已迫在眉睫。

(六)担保机构执行保险公司会计标准的规定有待完善

随着《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监会等7部委2010年第3号令)的出台,各地都相继制定了配套的监管政策,对担保行业会计核算也有了新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第八条提出: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有关保险公司财务报表格式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编制财务报表并对外披露相关信息,不再执行《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财会[2005]17 号)。

融资性担保公司发生的担保业务,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财会[2009]15号)等有关保险合同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因为此项规定没有配套的具体措施,并且保险公司与担保机构财务核算存在很大差异,尚需进一步完善,所以目前全国的担保机构均没有正式执行此项规定。

(七)风险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应出台继续执行的文件

最新的关于准备金税前扣除问题的文件是 “财税[2009]62号”,有效期至2010年12月31日。 如果此项政策不能长期执行,担保机构计提的准备金不能税前列支,将失去计提的积极性。这会加大担保机构的税收负担,严重影响担保机构的利润水平。

(八)各级财政对担保企业风险补偿政策不够稳定

各级财政的风险补偿政策不稳定,担保机构很难评估各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因而只能把财政风险补助当作一种可争取的意外收获,没有形成担保机构对政策的预期效果。另外,获得补助资金如何处理不明确,作为收益处理可能会被税务机关重复征收所得税,还有可能被要求几年后未出现风险损失再返还财政。

三、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应用问题的处理对策

针对担保行业会计核算办法在具体应用中遇到的以上问题,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和行业规范性文件,结合多年的业务实践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一)完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制度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未来风险成本和工作成本的时间分布规律计提,如年平均法、季平均法、月平均法、日平均法。年平均法适合行业和信息化的发展初级阶段,日平均法适合高级阶段。实际工作中,由于业务量和笔数巨大,逐单计算工作量大,往往直接按月或年保费收入计算。按当期保费收入的50%,即对于一年期的每张保函当年只能确认半年的保费进入利润分配,同时转回上期数。或者用本期应提数与上期已提数对比,少补提,多转回。对于一年期以上的长期担保业务,由于其时间分布不均匀,按单项计提比较合理。

(二)修正“担保赔偿准备”,设置“代偿损失准备”

代偿损失准备金不是《保险法》意义上的“赔偿”义务,而是“代偿”义务,并享有“追偿”权力直至被追偿人无法清偿而确认“损失”为止。把计提对象由“在保余额”调整为“担保业务收入”,计提标准为业务收入的30%左右。按月计提,直至累计达到注册资本的50%后差额转提,体现代偿损失风险准备金规模的“附属资本”特征。使担保机构基本盈利模式表现为“三三制”特征,即:风险成本、营运成本和净利润回报各占收入的三分之一。当担保机构确认代偿损失时,首先冲减代偿损失准备金,不足时税前列支,如出现当年亏损,则亏损额按所得税政策可在以后一定期限的年度内税前列支,超出规定期限后仍不足弥补的亏损额,在一般风险准备金中列支,一般风险准备金不足的,以未弥补亏损冲减净资产,在以后年度净利润中弥补。

(三)明确一般风险准备金制度内容

一般风险金主要功能是对冲担保风险非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一般是系统性风险或异常风险导制,所以非预期损失应由资本及其收益或外部补偿来对冲。其计提对象应是当年税后超额净利润,当低于市场平均利率水平时,不提;高于时计提。计提标准为50%,按年计提直至注册资本的50%,或者储备5年后,可以认为超额风险期已过,转回至可分配利润。按谨慎性原则,如果代偿损失准备金和一般风险准备金之和,不能覆盖应收代偿款,则监管部门有权要求担保机构增提特殊的一般风险准备金。另外将各级财政对担保机构风险补偿的补助,列入一般风险准备。

(四)创新收入模式,提高担保机构收益

担保费收入一般是趸收,而担保风险是逐步释放或显现的,因此按配比原则,担保费收入应配比远期风险,利用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分期确认收入。同时,担保收费标准按风险水平不同实行差别费率,低风险业务按1%,中等风险业务按3%,高风险业务按5%。对于提前还贷,退保费的情况,应考虑担保机构的工作成本,比如按应退保费的40%收取费用,如果客户有续贷意向,也可以在下次收取保费时冲抵,这样既可以起到稳定优质客户效果,又可以提高担保机构收益。另外,为配比担保机构工作成本,还可以按一定标准收取项目评审费。

(五)全面梳理,建立体系化内部控制制度

担保机构应当按照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的原则,对原有制度进行梳理,找出关键点,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防控措施,建立体系化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在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方面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培育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为全体员工创造充分了解内部控制要求,忠实、勤勉、规范、审慎履行职责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形成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纠正的动态机制和过程,确保担保机构的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经营目标和效率的充分实现。

担保机构应当明确划分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之间、相关部门之间、岗位之间、上下级机构之间的职责,建立职责清晰、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形成分级授权、与业务衔接的“嵌入式”内控。应当规范项目受理、评审、审批、签约承保、保后监管、代偿、追偿等全部业务环节的工作流程、操作规划和运行机制,以及项目评审的定性和定量标准。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严格控制财务风险,保证资本充足、拨备充足。建立内部控制报告、评价和纠正的机制,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以及执行情况定期进行回顾和评价,并根据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确保信息畅通。建立有效的应急管理机构,制订应急管理预案,定期进行测试。规模较大的担保机构还应当使用担保系统管理软件,将内部控制融合到信息化系统中,全面有效地防控风险。

(六)监管部门应提供政策支持,增加可操作性

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解决融资性担保公司在执行保险公司会计核算标准时的相关问题;应延续担保机构有关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确保担保机构计提准备金税前列支,有章可循。同时,各级财政对担保机构风险补偿的补助政策应相对稳定,并明确此项补助应当免征所得税,列入一般风险准备,达到注册资本50%或储备5年后,转回可分配利润,作为对担保机构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一种奖励。

总之,担保行业是一种特殊的新兴行业,具有高风险、虚拟性、公共服务等属性,担保业务的财务特点是业务成本支出远远滞后于业务收入的实现,并且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担保行业发展时间也较短,担保业务规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暴露还很有限,作为记录、反映担保业务规律的会计核算方法需要不断完善。因此,建立科学合理、适合担保业务特征的财务核算制度,对增强担保行业公信力、平衡担保机构利益、促进担保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准备金代偿会计核算
陆伦根:肝硬化代偿期管理
谢雯:肝硬化再代偿的全面认识
论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核算及税务处理
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的难点与重点
成都推出研发准备金补助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若干问题探讨
基于獵opula函数的随机性准备金进展法
“营改增”后运费的会计核算解析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大脑中动脉闭塞诊断及侧支循环观察中的作用
基于GPSJ1过程下的未决赔款准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