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瘟临床诊断与防制

2012-04-13程玉叶

山东畜牧兽医 2012年11期
关键词:头份猪瘟病猪



猪瘟临床诊断与防制

程玉叶 (山东省阳谷县畜牧局 252300)

猪瘟又名猪霍乱,俗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该病不分季节、年龄、品种、性别,均可发生。且发病数量多,死亡率高,通常发病后一周左右达到发病和死亡高峰,呈流行性。主要经消化道传染,潜伏期约3~21d,一般7~9d。其特征为:发病猪多为急性经过,高热稽留、皮下或脏腑广泛性出血、脾脏边缘梗死、回盲肠出现“纽扣”样溃疡坏死,病程延长者,常于后期继发沙门氏菌病和巴氏杆菌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该病在临诊上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隐性和非典型性等病型。近几年由于集约化养殖,采取多次免疫接种,该病在我国较大范围的发生不存在了或者说发生的机会少了,但在一些局部地区或个别猪场仍有发生,而且以慢性型和非典型较多。本文结合生产实际作以简要概述。

1 病原及传染

猪瘟的病原体是猪瘟病毒,呈球形或六角形,直径约38~44nm,中心为核糖核酸(RNA)所组成的螺旋体,外有包囊,囊上含有脂肪,使病毒对乙醚敏感。病毒存在于病猪的血液、分泌物(眼哆)及排泄物(粪尿)中。被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饲料、饮水及器具等都能传播本病。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直射阳光下1h仍不死亡,如加热70℃,60min才死亡;在低温下可存活数月之久。另外猪舍、牧场的粪便及尿内的病毒如果不经过发酵也很难失去毒力。病毒对消毒剂的抵抗力很强,但2%火碱热溶液、10%氯制剂,经过30~60min均可将其杀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也不分猪种、年龄、性别。

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是病猪和带毒猪。病毒由尿、粪和其它分泌物排出,污染环境,散播传染。

2 症状及剖检

2.1 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多由进入猪体病毒数量多少,毒力大小,猪抵抗力的强弱及其相关因素而定,一般在5~10d,根据病程长短,临诊症状分为以下几个病型。

2.1.1 最急性型 病猪体温升到41℃以上,高热稽留,皮肤和可是黏膜出血和发绀,很快在1~5d内死亡。

2.1.2 急性型 为最常见型,病猪体温上升在41~42℃之间,拒食而喜欢脏水,恶寒喜温,乐于钻草堆,静卧于阴暗处,尾、耳下垂,眼睑肿胀,黏膜潮红,眼角多有粘性分泌物。鼻孔被分泌物堵塞,发出鼻塞音。病猪的粪便,早期为干结球状,附有灰白色或黄白色黏膜(俗称“猪油状”粪),有时带血丝,较长的病程到中后期出现腹泻。公猪包皮内积有液体,用手挤压流出浑浊与恶臭的尿液。病猪在中后期极度衰弱,喜伏卧猪舍一隅,偶有起立,步态蹒跚,并在耳、颈、胸、腹、腋、股内侧等皮肤可出现紫红色出血点,出血点随着病程发展,逐渐融合成出血斑,指压不褪色;病程一般为1~2周,后期常并发或继发细菌感染,以肺炎和坏死性肠炎最为常见。

2.1.3 亚急性型 除上述固有症状外,体温不定,结膜炎及鼻卡他,口腔黏膜有一层黄白色膜,并有出血斑或淤血斑,咳嗽,呼吸困难,病程约20~30d。

2.1.4 慢性型 病程长达3周以上,主要症状表现很不规则,体温时高时低,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但以腹泻性下痢为主。病猪消瘦、贫血、弓背缩腹,被毛枯燥,走路摇晃,行走无力,病猪多数衰竭死亡,耐过幸存者,往往成为僵猪。

2.1.5 非典型性和隐性感染 非典型性猪瘟主要发生在肥育后期,仔猪也有发生,病情较轻,一般都不呈现典型的症状,往往仅见体温在39.5~40.5℃,微热、稽留,食欲不振。剖检也无可见的病理变化,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只有作血清学检测时才发现。隐性感染主要发生在妊娠母猪,通过胎盘传给胎儿,产生弱胎、死胎、木乃伊胎,有的胎儿产出后发生先天性颤抖,往往与影响母猪繁殖障碍的病毒病或细菌病并发或继发,只有作血清学检测时才能发现。

2.2 剖检

2.2.1 最急性型 看不到明显的特征性变化或仅能看到淋巴结、肾、黏膜及浆膜有出血现象。

2.2.2 急性和亚急性 主要表现典型的败血症变化:在颈下、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有出血点或出血斑,颈部、肠系膜、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大,外表呈暗紫色,切面周边出血或红白两色相间,构成大理石状,扁挑体发生坏死。肾呈土黄色,可见出血点,有“麻雀层”之称;膀胱多见黏膜出血;心内外出血,以左心耳为重;会厌软骨出血;脾脏边缘有紫色或土黄色坏死灶;胃底部充血出血,黏膜上可能有腐蚀区,小肠有卡他性炎症。盲肠和结肠黏膜的淋巴滤泡坏死或形成所谓的“纽扣状”溃疡。在喉头黏膜会厌软骨膀胱黏膜心外膜,胸膜腹膜等处也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部分病例在肺脏有充血或出血,甚至发生肺水肿或淤血坏死。

2.2.3 慢性病例 除具有上述部分病变外,大多数的病例以纤维素性肠炎为特佂,并且在盲肠回盲瓣口及结肠黏膜上形成“纽扣状”溃疡尤为明显,可以作为猪瘟的特征性诊断症状。

2.2.4 非典型性和隐性病例 剖见后很难找到可见的病理变化。

3 临床诊断

3.1 急性猪瘟

初表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随着病毒的大量传播,猪只食欲废绝,体温升高,明显的结膜炎症状。有些猪出现便秘、呕吐、发冷、颤抖、扎堆。前期皮肤微红,站立不稳。后期耳、鼻、四肢、外阴、外包皮出现出血性斑点。发热阶段猝死猪、腹、嘴、耳及腿内侧皮肤紫红。明显的毒血症和败血症症状。

3.2 亚急性和慢性猪瘟 症状轻微,病程较长,时好时坏。猪只精神萎靡,逐渐消瘦,无力。粪便时干时稀,有时类细菌感染腹泻,便黄色粥样或水样粪便,或继发肺炎及其他断发病症状。部分慢性猪瘟生长停滞但长时间存活。无论急性、亚急性、慢性猪瘟的猪都会大量排毒污染环境,危害猪群。

4 防制

目前该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应以定期免疫接种等综合预防措施来控制本病的发生.

4.1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的抗病力

饲料的营养要全面,饲喂要定时定量;圈舍要保持清洁、干燥、通风,定期消毒。提高猪体的抗病能力,加强检疫工作,尽量做到自繁自养,杜绝传染途径。当从外地进猪时,应就地预防注射疫苗,到场后在经过隔离检疫,确定无病的方可进入猪群。

4.2 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接种免疫

目前国产的猪瘟兔化弱毒活疫苗是公认的最安全有效疫苗,接种后4~6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一年。在非疫区,仔猪于断奶后接种该苗一次即可;在疫区和受威胁区,免疫猪所产仔猪可于20~30日龄首免,50~60日龄进行二免(每次按3~5头份),母猪空怀期免疫一次(每次按5头份),种公猪每年免疫一次(按5头份)即可。

4.3 生产中的注意事项

4.3.1 超前免疫问题 近几年全国各地对超前免疫(也叫乳前免疫)进行了大量研究,论述各异,但在生产中仔猪超前免疫与哺乳时间的关系,需要进行深入探讨。笔者认为在母猪基础免疫做得较好时,不采用超前免疫:一方面,生产中有许多中小型猪场在保温设施做得不好时,不少乳仔猪往往因为未能及时吃到初乳而导致死亡率上升,主要是刚出生的仔猪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出现冷休克饿死冻死,这在冬春季节尤为明显;另一方面,乳仔猪对免疫球蛋白的吸收在乳仔猪出生后24h之内吸收率最高,只有保证乳仔猪在出生后获得足够的抗体水平,才更有利于乳仔猪的健康。

4.3.2 免疫用注射针头过短或打飞针空针 笔者在走访发生猪瘟病的猪场时发现,往往是由于免疫用注射针头过短,导致疫苗进入猪体脂肪层内,不能及时产生抗体,造成免疫失败。个别猪场还出现打飞针空针现象,均导致免疫失败而发生猪瘟。

4.3.3 刚引入怀孕母猪的免疫 尽可能避开母猪怀孕期免疫猪瘟兔化弱毒活疫苗,猪瘟兔化弱毒活疫苗免疫怀孕母猪对胎儿带来损害的报道比较少。所以,对于刚从疫区和受威胁区引入的怀孕母猪可以采用猪瘟兔化弱毒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4.3.4 要注意疫苗的质量 通过对近几年发生猪瘟的猪场进行调查,有部分猪场曾使用3~5头份的联苗进行免疫仍有猪瘟发生,因此不宜使用联苗来预防猪瘟;要注意疫苗在运输保存过程中的失真空性及保存温度和有效期,避免使用变质苗和过期苗.

4.3.5 免疫过程中出现的过敏反应 在应用猪瘟兔化弱毒活疫苗免疫接种或紧急接种的过程中,可能有部分猪发生过敏反应:仔猪呈急性,主要表现不食、呕吐、肌肉痉挛、震颤现象。严重者还会出现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生长育肥猪发生过敏时,一般不会出现上述症状,仅表现不食或食欲减少。当发生过敏时,急性的可立即用肾上腺素注射液救治,对于生长育肥猪可采用盐酸异丙嗪注射液+盐酸胃复安注射液+盐酸654-2注射液+VB1注射液(均按0.5~1mg/kg体重)混合后肌注,连用2次。

4.4 治疗

发病群体可采用紧急接种的办法,即对体温正常尚未表现临诊症状者可选用猪瘟兔化弱毒活疫苗5~10头份进行免疫接种一次;对有体温升高且呈现临诊症状的病猪可用大剂量猪瘟兔化弱毒活疫苗(可按0.5~1头份/kg体重)进行肌肉注射,其剂量也可视病情和体重酌情加减(一般10~40头份)必要时隔3d再重复注射1次,同时配合使用长效抗菌素、复合VB、安乃近、盐酸654-2、清热解毒注射液等对症和辅助治疗效果将更好。

(2012–08–02)

S858.28

B

1007-1733(2012)11-0036-02

猜你喜欢

头份猪瘟病猪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病猪喂药有办法
克林霉素对猪肺炎霉形体病的治疗效果
秋季要注射疫苗防猪患乙脑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浅谈猪瘟防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断》图版
猪瘟与附红体混合感染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