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带状疱疹64例观察

2012-04-13刘建国赵智英喻国华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年1期
关键词:白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证

刘建国,赵智英,喻国华

(1.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江西抚州344000;2.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民医院,江西抚州344000)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呈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身体免疫功能减弱可诱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再度被激活、生长繁殖,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发生HZ。2008年8月~2010年8月,我们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带状疱疹64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28例,均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各64例。治疗组64例,男22例,女42例;年龄51~63岁,平均57岁;病程1~7天,平均为3.5天;发于头面部6例,发于四肢躯干部58例。对照组64例,男20例,女44例;年龄53~64岁,平均58岁;病程1~7天,平均为4.5天;发于头面部7例,发于四肢躯干部57例。两组性别、年龄、发于部位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临床表现均有起病突然、初起皮肤发红,继而出现密集成簇的绿豆或黄豆大小的丘疱疹,迅即变成小水疱,水疱三五成群,聚集一处或多处,排列成带状,基底呈潮红色,伴灼热感等症状,好发于腰胁部、胸部、头面部。

诊断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皮损多为绿豆或黄豆大小的水疱,三五成群聚集一处或多处,排列成带状,基底潮红,严重时可出现出血点、血疱或坏死;②初起皮肤发红,并伴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轻度发热,疲倦不适、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疼痛明显,有难忍的剧痛和疹消后遗疼痛症状。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20g,车前草10g,木通 8g,栀子 10g,黄芪 15g,柴胡 12g,黄芩 10g,大青叶20g,板蓝根20g,菊花12g,紫草 10g,甘草 6g。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12g,香附12g。水疱较多,疱壁松弛,糜烂渗液,腹胀便溏者加白术12g,苍术12g,陈皮12g,茯苓10g。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加水200mL,煎至100mL口服。另用二味拔毒散(雄黄、白矾各等份,研末),疮面有渗出者以冷开水调匀外敷,无渗出者以凡士林配成50%软膏外敷,每天2次。

对照组:用阿昔洛韦注射液0.75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内静脉滴注,每天1次。另用阿昔洛韦软膏外敷,每天2次。

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统计临床疗效。

3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痊愈:皮疹消退,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好转:皮疹消退30%以上,疼痛明显减轻。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疼痛无明显减轻。

4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对治疗组49例痊愈者进行1年随访,结果有2例复发,复发者再按原法治疗仍有效。

5 讨论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多因情志内伤,肝气郁滞,郁久化火,肝经火毒外溢肌肤而发;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外溢肌肤而生;或外感湿毒之邪蕴积肌肤而成。治疗当清肝泻火、解毒利湿化浊。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清肝经实火、泻下焦湿热,木通、车前草清热利湿,黄芩、大青叶、板蓝根、菊花、栀子清热解毒,紫草、延胡索活血祛瘀、行气止痛,黄芪扶助正气,柴胡引药入经。诸药合用,共奏清肝泻火、解毒利湿、化浊止痛之功。

二味拔毒散方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由雄黄、白矾两味药组成。原书谓:“此散治风湿诸疮,红肿痛痒,疥痱等疾,甚效。”方中雄黄味苦平,辛温有毒,具有解毒燥湿、杀虫止痒、去恶肉之效,药理研究证明其对各种真菌、细菌均有抑制作用。白矾性味酸涩、寒,无毒,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血敛汗之效,药理研究证明其对多种革兰阴性、阳性球菌和杆菌、常见化脓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对羊毛样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有抑制作用,同时具有较强的收敛作用。二药配伍应用,解毒、拔毒、消毒、败毒功效更强,燥湿、杀虫、止痛之力更显著。

因此,龙胆泻心肝汤加减内服及二味拔毒散外敷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满意。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白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证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侯氏黑散在糖尿病相关病证中的应用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白矾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概况△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filiform fire-needling plus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therapy for frozen shoulder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Lower He-Sea points including Yanglingquan (GB 34) on nuclear factor-κB and interleukin-1β in guinea pigs with acute cholecystitis
白矾外用疗疾多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白矾煅制工艺优化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Shu-acupuncture method in Nei Jing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for shoulder and arm p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