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情志致病上浅谈针刺治疗体会

2012-04-13索艳荣指导李世君

陕西中医 2012年12期
关键词:神明情志经络

索艳荣 指导:李世君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073)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纠葛,家庭成员间问题的纷争等问题常造成人们精神压力过大,过分紧张,心情压抑,生气愤怒,过于兴奋等情绪变化,久而久之,人体机能失调,从而出现一系列的身体不适,如失眠、焦虑、心悸、耳鸣等。这就是所谓情志致病。

1 中医认识 《灵枢·本神》指出:“血、脉、营、气此五脏之藏也。”他肯定了人产生的精神活动和情绪活动是人体内各种器官的机能,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是紧密不可分的。正常情况下,人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相互协调的。但当人的情绪强烈深刻迅速变化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构成病因,直接影响人们身体的健康,即情志致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上说:“暴怒伤肝,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1.1 病机 情志致病与五脏密切相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但在五脏中,肝脏与情志的关系最为密切,“七情之病必由肝起”,各种原因导致的情志不疏,急躁易怒,紧张焦虑,其进而影响肝脏功能,导致肝失疏泄,气血瘀滞,阴阳失衡而引发多种疾病[1]。然《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上曰:“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同时《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指出:“七情损伤脏腑,以心、脾、肝三脏多见”。

神是人体生命活力的表现,人的情绪状态和身体健康状况反映人的生命活力。《素问·移精变气论》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然神有脑神,心神之分,《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脑为元神”、“心为识神”,“神明有体有用,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出于心”。脑主之“神”以心主之“神”为基础,脑主之“神”同时又是心主之“神”的升华[5]。脑主神明功能正常,人体各脏腑功能互相协调,各司其职,互助互用,则全身安泰。反之则导致人体功能紊乱,疾病由此而生[6]。

1.2 致病规律 七情致病在次序上具有先病气、后病血的基本特点[2],并具有一定规律:喜怒不节则伤脏;情志为病易伤心神;喜怒伤气症状多端;精气竭绝形体毁沮[3]。

总而言之,情志致病具有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肝,易伤潜病之脏(以心、肝、脾为主),特定情志单一致病易扰乱神明,气机影响病情转化,表现为阴阳失调,气机紊乱,脏腑受损,经络受阻,形质亏损,痰凝血瘀,化火伤阴[4]。

2 西医观点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人的情绪变化,通过影响大脑、下丘脑、边椽系统及脑干网状结构作用,内分泌产生变化。引起血糖成份增减,心率血压升降[7]。美国洛杉矶南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生理学教授亨利认为,失望、悲伤之类的情绪,作用于大脑海马状突起部分,能刺激人体的垂体-肾上腺-皮质网络,引起皮质醇类等多种调节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激素超量分泌,如果这种超量分泌过于频繁和持续时间过长,免疫机制便会失常,抵御疾病的能力就会降低,从而多种疾病趁虚而入[8]。

3 针刺治疗 《灵枢·小针解》谓“神者,正气也”,而经络腧穴为“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的场所,故我们可通过针刺疏通经络,调理经气,达到治神的目的。

笔者在针灸门诊李世君主任处长期随诊发现现代疾病的发生越来越与情志的变化密不可分,而临床根据情志致病的相关理论,采用针刺以调神解郁为主治疗相关疾病如:失眠、神经性耳鸣、心悸等疾病常可取得神奇疗效。现将相关治法简述如下:

主穴:百会、内关、膻中、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配穴:印堂、风池、太阳、神门、间使、曲池、合谷、血海、阳陵泉、丘墟、耳穴:神门、心;辨病取穴:失眠者加四神聪、安眠;耳鸣者加听宫、听会;心悸者在膻中、内关处行捻转泻法;其他因情志致病的疾患可根据其主病配取相应主穴。

操作:采用0.30cm×40cm针灸针,常规消毒后,印堂、膻中向下平刺,百会、耳穴浅刺,其余穴位直刺,留针30min。

4 典型病例 神经性耳鸣:王某,男,32岁。2011-3-12初诊。主诉:双侧耳鸣1周余。患者一周前着急生气后突然出现双耳持续嗡嗡样鸣响,伴心烦,夜寐差,于耳鼻喉科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诊断为神经性耳鸣,予营养神经类及扩血管类药物治疗未见明显好转,遂于我科诊治。查:舌红,苔黄腻。脉弦细。纳可,大小便调。BP:120/80mmHg既往体健 诊断:耳鸣。采用调神解郁针刺法,加刺听宫、听会。结果针刺一次后患者反映耳鸣声音减小,耳鸣减轻。针刺5次后患者反映耳鸣基本消失,但早晨双耳时有轻微鸣响,劳累着急时加重。遂嘱患者注意休息,调畅情志。继续针刺5次后,基本痊愈。

析:患者情志不遂,郁而化火,肝火上炎,发为耳鸣,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木郁之发……耳鸣眩转。”治疗上应标本兼治。采用调神解郁针刺法,调畅情志,去其诱因;听宫、听会局部取穴,疏调局部经络气血。局部气血调和,则耳鸣症状好转;情志舒畅,则无发病之因,故疗效显著。

5 按 语 情志致病,病由肝起,气机紊乱,血运失调,郁而化火,扰乱神明。根据其致病特点及规律,针刺以调神解郁为主,兼以理气调血,疏通经络。“头者,精明之府”,临床选取百会、印堂、风池、太阳调理脑神;“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故选用内关、神门、耳穴神门、心,调理心神,再配合多气多血之阳明经穴曲池、合谷、足三里及足太阴脾经之血海、三阴交调和气血;间使、阳陵泉解郁通络;太冲、丘墟平肝利胆、舒畅情志;膻中宽胸理气。经络通畅,气血调和,则十二官各有所养,各司其职;肝胆疏利,心胸宽广则人无恼怒忧郁,心胸如海,可纳百川。正所谓“神者,正气也”,“主明则下安”。经络通调,脏腑安康,诸病自愈;神安气定,正气存内,病安从来?

[1]李 丹.肝主疏泄与中医内科多种疾病的关系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5):66-67.

[2]高 洁.浅谈脑为元神及心为识神[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6):414.

[3]周永红,王新陆.确立“脑主神明”是藏象学说发展的必然—兼论藏象学说的利与弊[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6(3):37.

[4]杨 湖.七情致病特点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S1):38-40.

[5]章红英.《内经》情志致病特点概述[J].北京中医,1998,(2):47-48.

[6]于艳红,乔明琦,张惠云.情志致病特点及致病机制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1):2188-2190.

[7]滕立藩.《内经》中情绪心理学说的探讨[J].广西师院学报,1986,(1):135-138.

[8]何文彬.《内经》情志致病理论及对后世的影响[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5):18-19.

猜你喜欢

神明情志经络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画地为牢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岭南那些与水相亲的神明
东京神明 花信精神
倘若,这世上有神明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
经络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