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感退热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体会
2012-04-13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中医医院儿科天津300451
甘 璐 李 茜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中医医院儿科 (天津 300451)
发热是儿科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症状,而外感发热多见于小儿感冒、流感、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本人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结合临床辨证施治,自拟清感退热汤,用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并以本方为基础加减治疗数百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清感退热汤的药物组成:柴胡、竹叶、淡豆豉、黄芩、蒲公英、青蒿、连翘、蝉蜕、桔梗、射干各10g,葛根10~12g,生石膏20~30g,炒栀子、荆芥、薄荷各6g,金银花12g,牛蒡子6~10g,芦根15g。随症调整剂量及配伍(均使用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全成分免煎中药颗粒剂)。适用于高热寒颤,或恶寒发热,无汗,或寒热往来,头痛、身痛,骨节疼痛,口鼻出热气,口干渴伴溲赤,咽痛或伴红肿,不咳或伴轻咳,舌苔黄或薄白,脉数。
临床应用中药加减:恶寒重,大便干燥者,加大黄3g~6g;腮腺炎者加夏枯草15g,野菊花10g;有咽喉肿痛者可加僵蚕、马勃各10g。上焦热重者,或咳嗽气促、咳痰黄稠者,加杏仁10g,桑白皮12g,浙贝母15g;呕吐恶心者,加竹茹10g,生姜6g。
1 流行性感冒 许某,男,6岁。2010年12月20日初诊。症状:恶寒发热3d,体温最高达39.2℃,伴头痛,面赤,鼻塞,无汗,口渴,苔微黄,脉数。曾自行服用头孢丙烯分散片,泰诺林,好娃娃等,汗出而热不解,仍反复发热,辨证:风寒袭表,入里化热。凡遇风寒袭表,入里化热者,不能单用辛温解表,虽汗出而热不解,亦不能单用辛凉解表,会热郁于内而不解,故用辛温药打开肌表,辛凉药祛除郁热,而达到宣郁疏卫,清透郁热的作用,故处方:柴胡、竹叶、黄芩、蒲公英、青蒿、连翘、射干、牛蒡子、豆豉、蝉蜕、桔梗各10g,葛根、金银花各12g,生石膏30g,荆芥、薄荷、炒栀子各6g,芦根15g,1d1剂,早晚两次分服,服两剂后热退病除。
2 乳蛾(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许某,女,3岁,2011年5月10日就诊。症状:恶寒发热2d,无汗,体温最高39.5℃,双侧扁桃体红肿,有脓性白点,疼痛明显,吞咽困难,口干苦,大便3d未行,舌苔黄微腻,脉滑数。辨证:肺热壅盛,兼有表邪。处方:生石膏20g,柴胡、葛根、竹叶、黄芩、蒲公英、金银花、连翘、射干、牛蒡子、豆豉、蝉蜕、桔梗、马勃各10g,芦根15g,僵蚕、荆芥、薄荷、炒栀子各6g,酒大黄5g,服2剂。1d1剂,早晚两次分服。两日后复诊,热退,体温37.5℃,大便已行,扁桃体红肿减轻,脓性白点消失,吞咽仍痛,汗多、口渴、纳呆食少,苔微黄,脉数。辨证:表邪已解,余热稽留肺胃。治法:清热解毒、养阴生津。处方:淡竹叶、金银花、板蓝根、蒲公英、大青叶各10g,生石膏20g,沙参15g,麦冬12g,甘草3g。服2剂。两日后又复诊:咽喉肿痛消失,精神良好。
3 高热 齐某,男,5岁。2011年3月8日初诊。症状:发热3d,体温最高达40℃,面赤唇干,心烦口渴,大便干燥,尿少短赤,苔黄,指纹红赤浮露。辨证:表里俱热,肺热壅盛。处方:柴胡、黄芩、葛根、蒲公英、炒栀子各10g,薄荷5g,芦根15g,生石膏25g,金银花12g,连翘、桔梗、青蒿各6g。辅以膀胱经刮痧及拔罐治疗,服1剂后汗出热退,后用竹叶石膏汤加减调理,服3剂后痊愈。
4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赵某,男,10岁。2011年5月7日就诊。症状:发热,体温39.1℃,右腮红肿疼痛,口渴,腹胀,便干,苔微黄,脉浮数。辨证:邪犯少阳,温毒在表。处方:柴胡、竹叶、黄芩、蒲公英、青蒿、连翘、射干、牛蒡子、豆豉、蝉蜕、桔梗、野菊花各10g,金银花、夏枯草、葛根各12g,生石膏30g,炒栀子、荆芥、薄荷各6g,芦根15g,3剂1d1剂,早晚两次分服。3d后复诊:热已退,体温37.5℃,右腮肿明显改善,有汗,口渴,舌苔微黄,脉弦。又守原方2剂,腮肿消失,体温正常。
5 临床用药体会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而易感受外邪,且感邪之后易于入里化热,故小儿外感发热初期常表现为外有风邪、内有郁热之象。而外感热病属温病者居多,温病在临床中最常出现高热,因此要把好高热关,对防止小儿病情恶化非常重要。而高热又多在温病的卫分及气分阶段,应治以宣郁疏卫,清透郁热,著名温病大家赵绍琴先生认为“温邪在卫,当以疏卫为主,宣其阳,开其郁,佐以清热;热多则清,郁多则宣,湿遏用芳化,火郁当升降。”[1]临床实践证明,急性热病在卫、气分阶段,以中医辨证施治为原则,抓住宣郁疏卫,清透郁热这些中医的基本治则。
本人在临床上根据病情变化,用柴葛解肌汤、银翘散、栀子豉汤结合临床化裁而来,治疗邪在卫、气分的各种不同热病,比单用原方疗效明显,主要用于外感热病。方中柴胡苦微寒,解表退热,主要用于寒热往来,有良好的解热作用,外感发热一般均可应用。而且退热后无回升现象。葛根甘辛凉,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协助柴胡打开肌表,透汗解热,主要用于外感发热恶寒无汗,项背强痛等,葛根有较强的发汗退热作用,凡邪在肌表,身热不退,无论口渴与否,有汗,无汗都可应用,由于它有较强的解热作用,又能缓解肌肉痉挛,用量宜大。青蒿苦寒清热,辛香发散,能使阴分伏热透发于外。生石膏辛甘性寒,辛以解肌退热,寒能清热泻火,甘寒除烦止渴,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适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实热证。竹叶清心利小便,导热下行。黄芩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它能清泻上焦肺火,除肠中湿热。栀子苦寒清降,清泻三焦火邪,有清心除烦之效;豆豉可入卫、气,宣其郁;金银花味甘性寒,气味芳香,功效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既可清透表邪又能解血分热毒。在透解卫分表邪的同时,又兼顾温热病邪多夹秽浊之气的特点。连翘性凉味苦,轻清上浮,功效清热解毒,治上焦诸热,尤能解毒消痛而散结。薄荷、牛蒡子味辛而性凉,既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又可解毒利咽;荆芥辛而微温,助君药发散表邪,透热外出,此虽属辛温,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与大量辛凉药配伍,可增辛散透表之力,芦根清热生津,甘寒入肺胃二经,能清肺胃之热,生津止渴,主要用于温热病高热口渴等,桔梗辛苦平能开宣肺气,利咽,能载药上行,治疗感冒咳嗽,排脓消肿止咽喉疼痛。甘草既可护胃安中、调和诸药。
经近几年临床验证,清感退热汤能够宣郁疏卫,清透郁热,具有解热、抗病毒、抑菌、镇痛及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能有效地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易为小儿及家长接受,较单用西医药物治疗更有稳定的疗效。
[1]赵绍琴.赵绍琴温病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