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导向素质教育理想家园
2012-04-13许新海
◎/许新海
(作者系新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新教育实验的核心追求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营造书香校园”是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行动。“儿童阶梯阅读”是其中一个重要研究项目,它的主要任务是为每一个儿童寻找到此时此刻最适当的阅读书籍,为每一位教师探求到此时此刻最适合的指导方式,为每一所学校营造此时此地最适宜的阅读情境。新教育认为: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必由之路。共读,是一个班级、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个社区、一个国家乃至于整个人类通过阅读继承共同的文化遗产,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从而能够共同生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共写,是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乃至于整个社会通过反复交互的书写,彼此理解,并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加深认同,体认存在的过程。共同生活,是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社区成员之间,乃至于所有公民之间,通过共读、共写、共做(行动)等途径彼此沟通,相互认同,在保持差异性的同时不断地消除隔阂,并逐渐拥有共同的愿景,共同的未来。
书是我们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密码,通过共读共写,师生、亲子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生活,共同编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授认为: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意味着这样一种文化上的努力,即恢复书香传统以及书写传统,在现代生活背景下,通过对传统文明以及人类文明的反思继承,逐渐形成新的价值观,将班级、学校、家庭、社区、国家重新凝聚起来,冲破个人主义屏障,打破人与人之间相互隔离的状态,恢复生活的整体性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而不断地创造新的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教育让教育回归于人的生活方式,回归于幸福完整的教育目的价值论,通过多年的实验,不仅提出了鲜明的新教育主张,还形成了“晨诵”“午读”“暮省”的新教育儿童生活方式,“毛虫与蝴蝶”的儿童阶梯阅读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每月一事”的德育课程等,正在逐步实现教育生活的“四大改变”。
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新教育实验最根本的逻辑起点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基本路径就在于进行“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新教育研究团队摸索出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通过“三专模式”来实现: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新教育实验这几年的最大成果就是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实验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山东临淄的常丽华、河南焦作的张硕果、山西运城的高丽霞、吉林一实小的张曼凌……教师行走方式的转变与快速成长,是新教育实验亮丽的风景。
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新教育实验是通过教师的发展带动学生的成长,让学生一起在新教育实验中成长。新教育儿童课程,“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让儿童每天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学会经常反思生活,养成终身有用的习惯。新教育实验学校的学生都因读书而改变了自己精神状态和气象,许多学生在教育在线网站开设专栏,出版个人或班级著作,性格由孤僻古怪而变得开朗活泼。学生生存状态的现实改变是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成果标志。
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是学校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或者说模式,新教育实验的每一个行动背后,都有人类几千年最伟大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的积累,也有着无数成功经验的模式。如果学校真正抓住了教师发展这个基点,抓住了书香校园这个关键的行动,抓住了六大行动创造性的发展,学校发展模式自然就会产生。通过新教育实验,一大批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如今已经成为国内颇有影响力的学校,如山东临淄金茵小学、浙江萧山银河小学、江苏常州湖塘桥中心小学等。
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和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是朱永新教授倡导新教育人必须遵循的四种精神。新教育希望创造一种科研范式,一种能改变教育生活,能推动学校发展的科研。新教育开展的是一种行动科研,是行动的研究,是校本的研究,这是科研的一种新的范式。这种范式,被中央教科所原所长朱小蔓教授称为“草根运动”。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认为:“新教育实验最吸引我的,当是它的平民教育价值,以及行胜于知的探索精神。它是从解决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出发的,而不是源自学术化的教学实验、为满足学科建设或课题的需要。它是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大多数普通学校的,而不是面向少数重点学校、满足它们锦上添花的需要。它是面向普通教师的,明确地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专业成长作为主轴,从而抓住了提升教育质量、改善教育品质的核心。不仅如此,应当说新教育实验远远超越了提高教育质量这样稍嫌功利的目标,而直抵教育的真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给教师一种充实、美满、有尊严的生活,从而走向了崇高的人道主义。”
新教育实验才刚刚上路,新教育人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愿意如犟龟一样为着理想和信念,执着与坚守。新教育人坚信,只要上路,一定会遇到庆典。
【观点】
新教育不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而是由一批专家和一线教师组成的追梦人的自觉行动;不是要我搞,而是我要搞,有很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是破字当头,立在其中,而是在继承借鉴基础上的改革创新,因此不是废墟上的重建,不是零起点,因而能根深叶茂。它已经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它的团队成了我国教育研究和改革的一支生力军。
——摘自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2010年7月在河北石家庄桥西区新教育课题结题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