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地方高校课程设置的特色

2012-04-13微,谭

关键词:办学课程体系设置

龚 微,谭 萍

(吉首大学,湖南吉首416000)

试析地方高校课程设置的特色

龚 微,谭 萍

(吉首大学,湖南吉首416000)

地方高校占我国高校数量上的绝大多数,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有自身的优势。在地方高校课程设置上存在课程培养目标过于学术化,脱离地方需要等问题。地方高校需要贯彻多样化和地方特色指导理念,在课程设置上开设服务地方的选修课,建设符合现代要求的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课程设置;地方特色

一 地方高校的生存现状

我国地方高校是中央部委直属高校的高等院校以外的统称,通常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情况和需要而建立的区域性、地方性的高等学校。在我国的高校中,地方高校在数量上占了绝大多数,大多是分布在省会之外的地市级中心城市的本科院校。地方综合性大学办学的地域性、资源短缺性和发展弱势性非常明显。一般坐落在远离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中小城市,地处资源贫乏、环境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工作环境恶劣、生活水平不高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是办学层次低,办学投入不足、公众认知程度不高的非重点大学。

同时,地方性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其自身发展优势,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发展态势良好的地方高校面向地方,突出地方特色将办学定位与地方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既发展自身、不断完善自身,又为拉动地方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做出了贡献。

二 地方高校课程设置存在的根本问题

所谓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课程设置的共同要求是:课程标准既能实现培养目标,切合社会需要,又能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促进其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方面的发展。[1]899因此,也可以认为所谓的课程设置就是对相互关联的课程组织结构所进行的体系化。[2]160可见,课程设置是根据国家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设定具体培养方案的重要工作,在符合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的同时,学校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需要相应地做出一定调整。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面临很多问题,较突出的有以下两大问题。

(一)课程培养目标过于学术化

学科和专业建设上过于强调学科体系是目前我国高校存在的通病,地方性院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尤其如此。受到了前苏联培养“专才”的教学模式的强烈影响。该模式以专业为核心实施教学,课程设置权、课程计划规定权及教学计划编制权统为一体。[3]25学校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制订教学计划、构建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安排课程设置、编制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培养在某一领域或者某一行业具有较多专业知识、较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有所变化,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多数地方院校加强了公共课和选修课建设,但从根本上看,仍延续旧的框架体系。国内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仍然是以专业为轴心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模式,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4]22这样,随着专业的设置越来越多,课程的知识范围也就越来越窄。即使是相近专业,课程设置差异也较大,专业壁垒森严,专业色彩浓厚,除公共课程外,其余课程都是围绕一个狭窄的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设置。

在地方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上也是如此,由于地方性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起步晚,发展慢,主要以二级学科学位点为主进行招生。目前有很多二级学科的设置缺乏科学规划,学科结构不完整,缺乏公共知识平台,内部的教研机构建制混乱,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影响。

这种过早的专业定向以及以专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的专业面过于狭窄,专业之间进行流动的难度也很大。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专业过窄、专业色彩过浓、课程内容陈旧、课程资源不足等缺陷在地方高等院校较大范围内存在。这样的课程模式,往往使高等教育严重异化,被等同于专业教育。这种做法与国外发达国家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过于专门化的学术性课程既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个性的全面协调发展,最终无法满足科学、社会、文化迅猛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脱离地方发展需要

高等教育经过了跨越式的大发展,中国正在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每一所高等院校都经历了快速发展过程,都想要继续抓住机遇,办成一流大学。所有的高等院校都成为国际一流或国内一流显然是不太可能。有相当数量的地方高校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盲目地追求高层次、多学科、全门类,想把学校办成综合性、学术型的一流大学。究其原因,主要根源在于思想认识上还存在几个误区:一是认为高等学校最终都要办成学术研究型的一流大学。不顾教育规律,盲目抢上层次的事例比比皆是,许多学校本科还没办几年就开始惦记硕士学位授予权,硕士还没有招几届就开始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二是以为只有科研成果才能体现办学水平,教学工作虽然被称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但是往往没有具体的落实措施,被边缘化。

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在其服务面向上是存在很多差异的,重点大学、部属院校不论人才培养和服务对象,都是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少数顶尖大学还要肩负起冲击国际一流水平教学、科研水平的发展目标。地方高等院校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的。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忽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课程建设仍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以及追求“大而全”、“高层次”等问题。在课程设置上表现为教学内容、方式与实际就业岗位要求相差甚远,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

三 地方高校课程设置上的指导理念

国家非常重视课程设置的改革,进入新世纪后出台了多个相关文件,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5]高校要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6]

地方高校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地方高校由于不是“国字号”,在专业申报、学科建设、师资培训、国家级科研项目审批等很多方面都处于不利的地位。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地方高校与重点院校的办学水平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在此情况下,地方高校要寻求突破并办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学科、专业,必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找准特色,具体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充分贯彻多样化和保持地方特色的理念。

(一)多样性的理念

从高等教育要努力适应社会这一目标来看,社会需要的多样性也要求高等教育必须通过自身的多样性来适应。各类高等院校应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满足社会的多样性需要。社会需要及其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的特点,必然要求我们确立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多样化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理念。课程多样化的理念,既是个性化的课程建设,也是培养个性化人才,培育与众不同之特色的一种理念。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推动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要求人才培养的层次和培养规格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就是我们的社会既需要学术型、研究型的人才,也需要各类大量实用型、技能型的人才,甚至是知识型的熟练工人。[7]167因此,高等学校教育必须关注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和高等教育自身特点,对课程的体系进行调整,对内容进行选择和取舍,对课程的类型与结构进行合理化设置,建立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以避免同质化、均一化的课程设置模式。

(二)地方特色的理念

所谓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色彩、风格等。特色是在比较意义上针对比较对象的范围、类别、内容而言的;在价值判断意义上,针对比较主体的参照体系、评价标准、目标而言的。顾明远教授在谈到要把学校办出特色时说:“何谓特色,顾名思义,是指不同于一般,不是平平常常,而是要有所创新”。[8]高校的办学特色,是高校在长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优于其它高校的稳定的特性。办学风格和发展方式,是一所高校对自己长期办学经验进行总结,并在以后的办学实践中传承、不断积累,进而形成的优良传统的结晶。[9]67高校只有具备自己的特色,才能更好地对学校的定位和今后的发展态势进行把握,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找准方向,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地方高校,要服务地方经济,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将其与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结合起来,为地方培养合格的专业特色人才。

四 改进对策与建议

地方高校如何找准自身的定位,在复杂的社会需求中集中有限资源选择合理的发展道路,办出自己的特色?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地方性高等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针对我国地方高等院校课程体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要地方院校课程培育特色和亮点,必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根据地方高等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理念树立新的课程观,应该采取如下措施,推动地方性高校课程设置多样性,并突出特色。

(一)建立符合现代要求的课程体系

课程理念指导着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理念的转变体现了教育思想的转变。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强调多样化,要求高校不能过分强调课程的专门化,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跨越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面,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最杰出的顶尖人物方面,引发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10]11与此同时,在培养满足中国最广大基层需要的人才上也存在有很多问题。现有的高校课程体系常见的是“我有什么师资力量,我就培养什么人才”的模式。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转变为“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就培养什么人才”的模式。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高等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该体系既要注重各类人才培养,也要发展科研和社会服务,推动产学研结合。为了适应新的体系,地方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上也必须不断发展,与上述要求相适应。为了使地方高等院校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当打破狭窄的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知识教育,淡化专业之间的界限,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由纵向深入型的专才向横向宽广型的通才转化。这种符合现代要求的课程体系要求高校在招生时,按照大的门类进行录取,低年级不再分更小的专业。学生在低年级统一学习共同必修的基础类课程和工具类课程,以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形成宽广的知识面;进入高年级之后,实行比较彻底的选修课制度。给予学生跨系、跨学院甚至跨校选课的机会。增加选修课,可以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和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口径,培养学生对多学科的兴趣。高校通过增加大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储备不仅能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扩大了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目前,我国很多重点高校已经建立符合现代要求的课程体系,实现了上述设想。地方院校也应当建立类似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由传统的专才型向通才型人才的转变。

(二)开设服务地方的选修课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不同,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层次、规格也不相同,高校的教育水平存在着相当的差异,这就需要地方高校在建设符合现代要求的课程体系时,把握好因地制宜的理念,构建适应社会需求、面向地方、面向基层,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更能体现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特别是地方高校,相对于重点高校而言,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贴近地方需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可靠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作为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不仅要传承知识和文化,也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发现有利于满足地方发展需要的各种知识。地方高校应该立足地方需要,努力创造条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课程设置的标准是否可行要看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

开设服务地方的选修课在现阶段是推动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熟悉了解地方知识、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目前地方高校的选修课通常包含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的开设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则有利于学生加强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这些选修课当中都应增加地方性的知识。

目前,我国高校选修课在总体课程中所占比例与境外大学相比普遍偏低,而且在选修课设置中,不仅任意类选修的比例普遍偏低,而且与地方发展相关的选修课比例更低。[11]86-87地方高校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尤其是任意选修课,协调优化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重视选修课程间的关联性,设置符合本地区支柱产业发展要求和社会文化特点的课程,从而更有利于满足学生对地方知识的需要,提高学生未来走上社会的适应性,更好地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服务社会的目标。地方本科院校还可以邀请地方用人单位参与到课程设计和课程体系建设当中,结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完善高校在课程设置,通过选修课介绍相关地方知识,可以使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丰富学习内容,有助于高校的选修课程更好地融合地方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拓展他们毕业后择业的门路。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

[2]王仲兴.法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几点构想[G]∥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师论文集.广州:中山大学教务处,2009.

[3]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模式与实践(上)[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4]姚 君.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以N大学为个案[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14条[Z].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22条[Z].

[7]刘在洲,徐 红.科学发展观与高校特色化发展的三个关系[J].吉首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1).

[8]顾明远.啥样才算“办出特色”[N].中国教育报,2000-05-23.

[9]王志刚.高校办学特色研究论纲——高校办学特色系列研究之一[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10]傅国亮.“钱学森之问”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9(2).

[11]顾海兵,薛姗姗.我国高校选修课比重亟待提高——基于本科经济学专业的国际比较[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of China's Local Colleges

GONG Wei,TAN Ping
(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China)

Most of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local colleges,they face huge challenges and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iculum of local colleges,such as the over-academic the training target and the break away from local needs.Local colleges should carry out the ideas of diversification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offer elective courses serving local needs,and fulfill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odern curriculum.

local colleges;curriculum;characteristics

G640

A

1671-1181(2012)02-0092-04

2012-03-07

吉首大学教改研究项目“地方院校研究生课程设置特色研究”(JG200909);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06AIG0140024)。

龚 微(1975-),男,湖南湘西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法、法学理论。

猜你喜欢

办学课程体系设置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