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汤加味治疗尿浊一则
2012-04-13沈钊雄万志敏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年8期
沈钊雄,万志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2008级本科生,广东广州 510405)
1 病例
陈某,男,49岁,于2011年12月23日初诊。小便白浊3天,尿时伴两侧少腹部灼热感,精神疲倦,胃纳欠佳,腰酸痛。平素夜尿多,每晚3~4次,小便清长。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嗜烟酒。查第4、5腰椎椎旁轻微压痛,腰椎活动度尚可,无肾区叩击痛,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腻微黄,脉沉细无力。中医诊断为尿浊,证属肾阳虚衰、湿热下注,治宜温补肾阳、清热利湿,方用三仁汤加味。杏仁15g,白蔻仁 15g,薏苡仁 30g,白通草 10g,滑石 30g,淡竹叶 10g,茵陈15g,厚朴 10g,法半夏 10g,黄柏 10g,车前子 10g,甘草 6g。3碗水煎成1碗,温服,复煎1次,每日1剂。另用金匮肾气丸(北京同仁堂生产)25粒,每日2次,早晚温开水送下。治疗3天后,小便白浊消失,尿时畅快,少腹部灼热感消失,精神爽朗,食量增大,腰痛减轻,继服2剂告愈。
2 体会
尿浊多为过食肥甘厚腻食物、脾失健运、酿湿生热,或病后湿热余邪未清、阻滞脾气、清浊相混所致。病机为湿热下注,脾肾亏虚。实证治宜清热利湿,虚证治宜培养脾肾,虚实夹杂者应标本兼顾。三仁汤加味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使气行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淡渗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茵陈、车前子、黄柏清热,利湿,泄浊;白通草、滑石、淡竹叶甘寒淡渗,利湿清热;厚朴、半夏行气化湿,散结除满;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利湿热、健脾行气、分清泄浊之效。配合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汤剂速治其标,丸剂缓固其本,故取得较为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