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
2012-04-13王昭翮
,王昭翮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一、培养航海类大学生国际意识的必要性
国际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与民族意识相对,有时也被称做“世界意识”或“全球意识”。国际意识的核心要素是指人们能以国际的视野去观察、认识、理解世界,从世界的高度去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形势,关注人类共同命运,评价本国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它是一种开放的心态,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一种宽容、尊重、学习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它实际上是世界观的体现。培养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国际意识,符合航运业的特点及当前的国际海运形势,是提高航海教育质量、培养国际航运人才的要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力措施。
在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明显增强的趋势下,国际航运业以其高效、便捷、畅通等优势成为世界第一大全球性产业,承担了全球90%以上的国际贸易运输量,工作地点的特殊决定了它的国际性,这一明显特征要求这一行业的人员必须具有国际意识。同时,国际航运人才市场的重心不断东移,国际航运人才竞争日趋激烈。2010年,国际航运人才的缺口达1.3万人,而我国的国际航运人员只占世界航运人才市场120万人的2%,还不到菲律宾的1/8。能否改进教育观念,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人才,将直接影响我国航运业的建设和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我国从航运大国到航运强国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当前,国际航运人才培养已不仅仅限于技术上的要求,更注重其人文素养的提高,其中尤以国际意识最为突出,加强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尤为迫切。
另外,培养大学生的国际意识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力措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强是困扰我国理论教育界的问题,其最主要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当前日新月异及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和国内外形势,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国际意识,能够从全球的视角去审视我国的国际地位与作用,分析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国际意识问题的提出,符合时代潮流,切合大学生的实际,对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航海类大学生国际意识的主要内容
就国际意识的内涵特征来说,它是一种宏观的意识,一种开放的心态与意识,一种遵守国际规则的意识。国际意识培养的内容根据教育对象或背景的不同有相应的变化,就航海类专业大学生而言,根据其群体特点及行业特点,对他们进行国际意识培养应着重注意以下方面。
1.自主平等的国际政治观
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在船舶上,船舶是浮动的国土,必须使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建立国际交往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具有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鉴别力,能够在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持自主平等共存的原则,做到既热爱祖国、热爱海洋又不破坏他国主权。
2.均衡共赢的国际经济观
2001年,联合国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了“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目前,世界四大海洋支柱产业——海洋石油工业、滨海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和海运业已经形成,海洋经济正在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海运业作为四大支柱之一,其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蓝色国际经济观,坚持均衡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促进海洋交通运输业的持续发展。
3.开放交流的国际文化观
文化差异在国际航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不同国家的航运人员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信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种文化因素会自觉不自觉地反作用于船上工作环境。如果有意识地培养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开放交流的国际文化观,改善他们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有助于他们在将来的航运工作中对异域文化的不同观念和管理风格多一些理解与尊重,与来自不同文化的航运人员进行良好沟通,消除误会,建立互动交融和谐的航海环境。
4.合作共生的国际安全观
“安全第一”是航运界从业人员的共识。近年来,IMO及有关国际组织特别重视提高船舶安全管理水平和强化海员安全意识。另外,当今海盗活动日益猖獗,必须站在人类共同利益的高度上,培养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合作共生的国际安全观。
5.绿色航行的国际环保观
当前人类生存环境日益严峻,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亟待增强。航海类专业大学生作为未来航海事业的核心力量,将直接置身于海洋环境,必须培养国际环保观,坚持绿色航行的原则,防止污染海洋环境,保护人类共同利益。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中新增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方面的知识、理解和熟练要求,这也表明培养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国际环保意识刻不容缓。
6.遵守规则的国际社会观
随着航运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航运界对航运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也更注重航海人才的国际通用性。因此,在对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培养他们扎实的航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必须使其熟悉国际法规、国际惯例,养成遵守规则的国际社会观。使其懂得:无视规则的存在,肆意践踏规则,将会被国际社会所排斥。要教育学生学会运用国际规则趋利避害,并使自己的行为和经济活动处于规则允许的范围之内。
三、培养航海类大学生国际意识的有效途径
1.更新培养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陈旧滞后,片面强调政治功能,忽视了人的综合素质培养,更没有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将国际意识的培养提高到重要层面。必须更新培养理念,将国际意识培养作为新的教育思想。首先,需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教育过程中不应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的宣传工具,而应将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上,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从而使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思想。不论是两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还是管理人员,都应担负起育人职责,言传身教,在课堂内外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
2.创新培养方式
第一,设置国际教育课程。在教育日益走向国际化的背景下,为培养大学生的国际意识,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统一开设跨国界、跨民族、跨学科的包括人文、科技知识在内的综合性、比较性的国际教育类课程,使大学生具有开阔的国际眼光。针对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应开设诸如国际海事法规、区域文化、国际交往礼仪、国际航运等课程,使其能从大局着眼,用国际视野分析问题,懂得国际运作惯例。
第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航海类专业作为我国航海类院校的优势学科,在培养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国际意识的问题上,若能够将学科本身推向世界,学生的国际意识在国际环境之下必将随之增强。因此,航海类院校应加强与境外海运院校及世界海事大学的交流与合作,互派交换生,营造学生学习生活的国际氛围;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培养资质深厚的国际关系学者,提高教师的国际素养,打造专业化高水平的学者型教育队伍;共同举办夏令营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国际性的沟通与交流。总之,通过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使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在国际环境中耳濡目染,培养国际意识。
第三,扩大社会合作。航海院校作为培养航海人才过程中的一环,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但航运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培养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国际意识,打造国际航运人才,需要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学校邀请航运企业的专家或优秀船长、船员到校举办讲座或参与授课,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渗透国际意识;还可与航运公司合作,派学生到远洋船舶上进行定期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增强国际意识。
3.完善培养载体
第一,丰富活动载体。活动载体是为达到教育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寓教育内容于活动之中,使学生的国际意识在活动中得到有效培养。首先,针对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特色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如可以借助“世界海员日”“世界海事日”“航海日”等国际性及国家性活动的开展,站在世界的角度,宣传国际条例法规、海运安全、航运经济、海洋环境保护等内容,组织学生收看学习国际海事组织的相关文件,增进其对国际事务的理解和认识。其次,举办各种有特色的文化活动。除了相关理论课程的授课外,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及专业特色,举办与蓝色国土、海洋安全、海洋保护、国际条例法规等有关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书法摄影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对国际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另外,举办相关技能比赛。结合国际公约的相关规定,举办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技能大赛,开阔国际视野,提高对自我综合素质的要求。
第二,规范管理载体。要寓国际意识培养于半军事管理活动之中并与半军事管理手段相配合,使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在长期的严格管理中逐渐养成国际意识。需更加科学地规范和利用半军事管理这一载体,在贯彻执行中,坚持严格管理、耐心说服,按级管理、各司其职,管学一致、管教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和较高的政治素养。
第三,净化环境载体。环境对人的意识具有养成和塑造作用,一个航海特色突出、国际特征鲜明的环境会成为国际意识培养的重要载体。因此,必须净化环境载体,为国际意识培养创设一个健康优化的环境。一是营造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国际意识的养成具有导向、熏陶和激励等功能。首先在校风学风上,要营造一种既开放又严谨的氛围,使学生既能够开放视野,又能够遵守纪律。其次,在师德师资上,提高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应确保80%以上专业课教师具有远洋航行和国际访问学者的经历,从而使他们在专业课教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另外,在校园精神上,在葆有自由的学术精神和永恒的道德精神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关注时代发展,与时俱进。二是净化社会环境。当前,狭隘的民族意识有所蔓延,如他国船只遭受海盗袭击也有人拍手叫好,有船只将污水排到公共海域等,这都是缺乏国际意识的表现。当然,培养国际意识,并非是要消除民族意识,而是在热爱本民族的基础上,关怀世界,关注人类整体利益。
4.革新培养手段
手段的革新对于培养特色鲜明的新一代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国际意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要将单一的课本教学与新鲜的网络教育相结合。以往的“两课”教学仅仅是依托课本,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网络自身的国际性特征更有助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高校可以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及时发布国内外最新动态及海运市场形势,设置固定的课时开展网络浏览讨论等,并有相应评论,使学生以国际视角思考问题。同时,将单向的课堂灌输与互动交流相结合。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他们已不满足于形式枯燥的道德说教,渴求与教育者进行平等的双向对话,渴望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因此,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采用论坛的互动模式加强学生与专家的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促进国际意识的培养。另外,将单纯地理论说教与生动的现实相结合,通过重大事件,如海上溢油对整个海洋环境的破坏等,让学生明白人类利益的整体性,切实树立国际意识。
四、结 语
随着国际航运业的飞速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国际意识、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航运人才,培养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国际意识势在必行,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仍需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1] 王昭翮.发挥高校教育基地作用培养高素质航运人才[J].世界海运,2009(6).
[2] 郭海侠,王昭翮.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航海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2).
[3] 胡治艳,骆郁廷.论大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D].武汉:武汉大学,2004.
[4] 张建成.谈增强大学人的国际意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6(18).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EB/OL].[2010-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6] 韦鸿鹏.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国际意识问题[J].学术论坛,2003(2).
[7] 高翠欣.全球化语境下的大学德育与大学生国际意识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10).
[8] 孙培廷.《教育规划纲要》与我国航海教育的发展[J].航海教育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