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腧穴协同作用的研究与思考

2012-04-13胡玲蔡荣林

上海针灸杂志 2012年6期
关键词:配穴腧穴电针

胡玲,蔡荣林

(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合肥 230038)

针灸组方配穴是针灸临床疗效得以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腧穴的配伍与应用。据统计,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有针灸处方400余首,且其中不乏后世常用的腧穴配伍方法,如前后配穴法,《灵枢·官针》:“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后世医家对针灸配穴处方理论不断充实和积累,逐步形成了多种腧穴配穴原则及方法。但是不同腧穴配伍后是否存在协同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一直是针灸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有关腧穴间配伍规律及协同效应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我们也开展了腧穴配伍及协同作用机制的一系列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就腧穴协同作用的研究及思路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揭示腧穴间协同效应及选穴配伍的规律,以指导临床配穴,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1 腧穴协同作用的概念

腧穴配伍历史悠久,古代流传下来的原络配穴、俞募配穴等配穴原则,至今仍指导着临床。一般来说,腧穴配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腧穴配合应用,以加强腧穴之间的综合治疗作用,相辅相成,提高疗效[1]。针灸疗效受选穴、刺激手法及刺激量等因素影响。其中选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腧穴的主治功能、作用途径各不相同,多穴配伍时针刺不同的腧穴,多种刺激同时作用于机体,产生综合效应。综合的结果之一即为作用的加强或减弱,这种加强作用是临床选穴配穴的依据,应理解为腧穴间的协同作用。因此穴位之间协同作用的研究对提高针灸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对腧穴之间协同作用的认识目前尚不系统,韩兆棋等借用药理概念较早地提出了腧穴协同与拮抗作用的含义[2],但后来有人指出该观点的片面性[3,4]。笔者认为腧穴间协同作用的含义是广泛的,可以就整体效应而言,亦可针对单一的症状、单一的检查指标。我们曾提出如果两个腧穴合用后作用大于各自单用,或两个腧穴各自单用时没有显著疗效,合用后疗效显著,则两穴具有协同作用[5,6]。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同行较为广泛的认同。

2 古代常用腧穴配伍

早期的针灸方多由单穴组成,后逐步形成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穴位进行配伍应用的特点。古代腧穴配伍的方法较多,而且不同时期、不同医家具有各自的应用特点[7,8]。许多选穴配伍的基本原则对后世的针灸选穴处方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2.1 前后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指选取前后部位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灵枢·官针》所指“偶刺”法和俞募配穴法,均属本法范畴。又如“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素问·水热穴》);“虚劳尿白浊,灸脾俞百壮,又灸……章门百壮”、“胆俞、章门主胁痛不得卧,胸满呕无所出”(《千金方》);脊强,前取水道,后取筋缩(《百症赋》);呕吐,前取上脘,后取风府(《席弘赋》)等。此前后配穴法在古代各时期均有广泛的应用。

2.2 上下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常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灵枢·终始》:“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杨介宾认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之“担截配穴法”也是一种上下配穴法,具体是单取一侧为截,取双侧为担。取上肢称上担上截,取下肢为下担下截,一般病在脐上者用上担下截法,病在脐下者用下担上截法。如小儿急惊风取单太冲双合谷为上担下截法,胁肋病取一侧支沟配双阳陵泉为上截下担法等,此上下配穴选穴少而精专,在临床上亦应用广泛[9]。

2.3 远近配穴法

远近配穴法指取距离病位较远部及病变邻近部的腧穴相互配伍应用,标本根结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对此配穴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标幽赋》中“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端的处,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千金方》中取神庭治疗四肢瘫痪、《外台秘要》中取浮白治疗腿足疾软[10]。远近的腧穴多因经络相关或相联系,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2.4 本经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指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某一脏腑经脉的腧穴配伍应用。如《灵枢·厥病》:“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百症赋》中,月经不调取脾经的地机、血海;牙痛取三焦经的耳门、丝竹空;《席弘赋》中,偏正头痛取肺经的太渊、列缺;“两手不如意”取大肠经的合谷、曲池;《玉龙赋》中,“心闷疮痍”取心包经的劳官、大陵;疝气取肝经的期门、大敦等均属于本法的具体运用。

2.5 表里经配穴法

表里经配穴法指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作为腧穴配伍依据。即某一脏腑经脉有病,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灵枢·五乱》:“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百症赋》:“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这都是表里经配合应用。特定穴中的原络配穴法也是本法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另外,同名经配穴法如《百症赋》:“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远近配穴法如《百症赋》:“腹内肠鸣,下脘、陷谷能平”。还有《难经》的三焦配穴法,《针灸甲乙经》的以特定穴的互配为特点的五腧穴配穴法等,都是古代常用的腧穴配伍方法,很多经典的配伍原则和方法仍沿用至今。

3 腧穴配伍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3.1 腧穴配伍的现代临床应用

腧穴的配伍已广泛应用于现代针灸临床,组方配穴是针灸治疗的关键,很多古代针灸配穴理论至今仍倍受推崇。经统计,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000年至 2009年期间发表的以“配穴”为题名的期刊论文170篇,其中临床应用的研究与报道116篇;学位论文48篇,其中涉及临床研究的29篇。可见,近年来腧穴的配伍应用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而且开展了较多的相关临床研究。

文献报道较多的为俞募配穴法,如取大肠俞、天枢、小肠俞、关元、胃俞、中脘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1],取脾俞、章门、胃俞、中脘、肝俞、期门穴治疗消化性溃疡[12],取中脘、胃俞、脾俞、章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3],取中脘、胃俞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等[14],取脾俞、章门、胃俞、中脘等穴治疗单纯性肥胖,总有效率均在 90%以上[15]。还有研究表明大肠俞、天枢针刺或蛋白埋线治疗中风后便秘,总有效率分别为 87.5%和92.4%[16],针刺肝俞、脾俞、肾俞、期门、章门、京门等穴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更年期综合征总有效率分别为 90%和 95%[17,18],俞募配穴治疗均优于药物对照或常规选穴的治疗效应。

另外,近年来应用较多的还有表里配穴法[19]、原络配穴法、上下配穴法、特定穴互配(如合募配穴、俞原配穴)以及八脉交会穴的配伍等,在临床上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腧穴配伍加强了针刺在调理脏腑气血功能及阴阳平衡方面的作用,提高了临床疗效。

3.2 腧穴配伍的现代研究

有关腧穴配伍作用机制的研究,近年来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08年至2010年已有7项有关“配穴”的项目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主要涉及俞募配穴、合募配穴及原络配穴等常见腧穴配伍的作用机制研究。

我们通过观察电针不同经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交感神经电信号、心功能、心率变异性以及相关神经递质含量等的影响,发现不同经穴在抗心肌缺血过程中表现出相对的特异性作用。我们重点观察了不同原穴之间以及部分络穴、背俞穴作用的差异性。前期的相关研究工作证实,电针“内关”、“神门”、“支正”穴与电针“太渊”和“三阴交”,对自主神经及其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乙酰胆碱(ACH)释放的调整作用有较大差异,“内关”、“神门”优于“支正”,而电针“太渊”、“三阴交”及非经穴对照点对NA和ACH外周血的释放影响不显著。同时发现心经原穴“神门”对心脏的调整作用优于同名经的原穴“太溪”;心包经的络穴“内关”对心脏功能的作用优于同名经原穴“太冲”[20-24]。

我们在研究中还发现,电针“神门”配“支正”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室内压上升段最大变化率、室内压下降段最大变化率、乳酸脱氢酶、心肌肌酸激酶同功酶含量的改善作用优于“内关”及“神门”穴,而“内关”又优于“神门”穴。表明电针原络配穴及不同单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的心功能及心肌酶含量的影响存在相对特异性,原络配穴对心脏的调整作用优于单个穴位[25]。电针“心俞”和“内关”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具有协同保护作用,在心电图[26]、心率变异性[27]和血流变[28]等方面的改善作用优于“心俞”、“内关”穴的单独应用。电针“关元”、“三阴交”穴后,能调整血清性激素及下丘脑b-EP含量的变化,电针各单穴组及双穴配伍组降低了围绝经期模型大鼠血清LH、FSH含量,升高了血清E2和下丘脑b-EP的含量,增加大鼠子宫指数和子宫内膜厚度,减轻了去卵巢后子宫萎缩程度,电针能良性调整围绝经期模型大鼠体内的神经内分泌变化[29]。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下丘脑b-EP含量的影响,关元和三阴交穴双穴配伍合用后作用大于其中任何一穴单用[30],表现出了协同作用,对针灸临床配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还有研究发现电针天枢加不同配穴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以天枢、中脘、上巨虚三穴配伍疗效最优[31];电针足三里不同配穴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均具有修复作用,尤以足三里配内关、中脘、公孙组作用最强[32];“足三里”与“内关”和“中脘”配伍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具有协同作用,其减轻胃黏膜损伤的作用优于其单穴或双穴使用,并认为与胃黏膜组织中NO和ET含量、胃黏膜跨膜电位等有关[33,34];针刺“足三里”与“中脘”对胃溃疡模型胃蛋白图谱、胃排空率、胃动素含量等的改善作用优于单穴的应用[35,36],证实了合募配穴的协同效应。多项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腧穴配伍的协同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为临床选穴提供了实验依据,也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4 腧穴协同作用的思考

我们知道,不同穴位在功能作用上具有的不同特点,即穴位的特异性,表现为特定腧穴,特定主治;不同经穴,不同主治;同一腧穴,双向主治。笔者认为广义的穴位特异性可用“形、气、能、量”四字概括。形,即穴位的形态特征,包括大小和深度;气,指穴位的功能特征,也即“气”的汇聚状态,有学者用“开阖”表示;能,指穴位的功效特征,即穴位的主治特点和效能;量,指不同刺激量与刺激方法对穴位有不同影响的特征。腧穴协同作用研究是观察两个或两个以上穴位联合应用时穴位“能”的提升。针灸治疗疾病多数为数穴联合应用,临床取穴的不同可以引起相应器官的针刺效应的加强或减弱,这种加强即穴位的协同作用,是针灸临床取效的关键因素。因此穴位之间协同作用的研究对提高针灸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近年来,有些学者选择不同的穴位、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相关研究。一方面证实了腧穴协同作用的存在,另一方面也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腧穴配伍及协同作用的机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虽然目前在腧穴配伍的临床疗效及可能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多数研究尚停留在现象观察阶段,缺乏系统性、规范化的机制研究和符合循证医学要求的临床研究[37]。近年来,针灸处方学已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但是多数针灸处方中腧穴配伍的作用机制还缺乏有力的实验依据。因此,对于腧穴配伍规律及其协同作用机制的研究,仍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古代常用的腧穴配伍方法,如俞募配穴、原络配穴、上下配穴等配伍的作用机制研究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和首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配伍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而且具有一定的疗效基础。同时,其他常用腧穴间的协同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内关与心俞、关元与三阴交等腧穴配伍后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因此,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既要立足于古代常用的腧穴配伍原则及经验,又不能拘泥于古人的经验。

笔者认为,虽然腧穴间的配伍应用与药物间的配伍有相似之处,但是穴位的作用途径不同于药物,腧穴间的协同作用机制也有别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腧穴配伍作用机制不能机械地照搬研究药性的路子。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为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充分运用基因组、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等现代先进科技手段开展腧穴配伍的实验研究,依据不同穴位对应脑功能活动区域、基因及蛋白表达点以及表达量,与穴位配伍相关联,分析腧穴配伍中各穴位间的密切关系,阐明针灸腧穴配伍及协同作用的原理,对针灸临床选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信通过广大针灸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腧穴配伍及协同作用的研究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和发展。

[1] 石学敏.针灸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

[2] 韩兆棋,韩兆良.对“再论穴位的特殊性与补泻的关系”一文的商榷[J].江苏中医,1964,(6):36.

[3] 李学惠,王琴玉,高忻洙,等.腧穴间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6):387-388.

[4] 孔素平.肺俞募配穴对肺功能的协同拮抗作用[D].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6.

[5] 李学惠,高忻洙,胡玲.“内关”“神门”“心俞”间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12):819-821.

[6] 王琴玉,高忻洙,胡玲.关于腧穴间作用协同与拮抗的思考[J].中国针灸,2001,21(9):537-539.

[7] 裴景春.宋金元时期针灸处方配穴的原则及规律[J].中医药学刊,2005,23(6):980-981.

[8] 裴景春,冯起国,郑利岩.东汉以前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的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31-33.

[9] 水竹林.杨介宾针灸学术经验鳞爪[J].针灸临床杂志,1996,12(4):10-12.

[10] 王彩虹.根结标本理论的应用与针灸处方[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1):8-9

[11] 陈志斌,谭武.俞募配穴埋线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90例[J].中医研究,2009,22(4):52-53.

[12] 陈志斌,夏降元.俞募配穴埋线法治疗消化性溃疡12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1):660-661.

[13] 贺君.俞募配穴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2):8-10.

[14] 任蓉,庄礼兴.俞募配穴针灸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9,31(4):262-266.

[15] 朱博婧.俞募配穴法治疗腹型单纯性肥胖 60例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药,2010,23(4):654-655.

[16] 史江峰.俞募原配穴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2):709-710.

[17] 孙远征,陈洪琳.俞募配穴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6,26(12):963-965.

[18] 刘晓娟.俞募配穴为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9,27(12):112-113.

[19] LI Jie. Treatment of Brachial Plexus Injury by Exterior-and Interior-Meridian Acupoint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7,5(1):59-60.

[20] 胡玲,蔡荣林,吴子建,等.电针不同经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功能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8,33(2):88-92.

[21] 蔡荣林,胡玲,周逸平,等.电针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功能及心交感神经电活动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7,32(4):243-246.

[22] 何璐,龙迪和,胡玲,等.电针不同经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血浆乙酰胆碱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3):23-24.

[23] 吴子建,蔡荣林,龙迪和,等.电针“神门”“太溪”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交感神经电活动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0,35(1):32-36.

[24] 蔡荣林,胡玲,汪克明,等.电针“内关”“太冲”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功能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0,35(2):104-107.

[25] 胡玲,何璐,蔡荣林,等.电针不同单穴与原络配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效应的比较研究[J].针刺研究,2010,35(5):342-345.

[26] 李梦,胡玲,高忻洙,等.电针内关和心俞对家兔急性心肌缺血的协同保护作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6):30-32.

[27] 李梦,胡玲,蔡荣林,等.电针“内关”“心俞”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率变异性的协同作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8):1760-1761.

[28] 李梦.电针内关、心俞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流变参数的协同作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25(2):11-13.

[29] 汪惠丽,胡玲,高忻洙.电针“关元”、“三阴交”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神经内分泌的调整作用[J].针刺研究,2003,28(2):124-127.

[30] 胡玲,汪惠丽,高忻洙,等.电针“关元”与“三阴交”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性激素及下丘脑b-EP调整作用的比较[J].中国针灸,2004,24(9):649-651.

[31] 王荣,白海霞,冀来喜,等.电针天枢不同配穴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保护作用的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11):639-642.

[32] 彭楚湘,王灵,周国平,等.电针足三里不同配穴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修复作用的比较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6(4):51-53.

[33] 冀来喜,闫丽萍,王海军,等.电针保护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基本腧穴配伍“胃病方”的筛选[J].针刺研究,2008,33(5):296-301.

[34] 冀来喜,燕平,郝重耀,等.腧穴组方对急性胃粘膜损伤大鼠胃粘膜跨膜电位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7):437-438.

[35] 陈琳.合募配穴对胃溃疡大鼠组织蛋白SDS-PAGE表达谱调节的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9.

[36] 王昌辉.合募配穴针刺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运动影响的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18-19.

[37] 胡玲,蔡荣林,吴子建.循证医学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针灸,2010,30(7):529-532.

猜你喜欢

配穴腧穴电针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针灸大成》歌赋之对穴配伍规律研究❋
《针灸大成》中合谷穴的主治、配穴规律研究
《灵枢?官针》篇刺法中的取穴配穴法浅析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杨金斗松筋点动配穴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经验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