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都卫生文化重点问题和对策研究报告

2012-04-13张建枢胡姮彭英姿游川钟蝶飞李秀琴纪玉英高军颜振军史炳忠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2年17期
关键词:医患医务人员卫生

张建枢 胡姮 彭英姿 游川 钟蝶飞 李秀琴 纪玉英 高军 颜振军 史炳忠

卫生文化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80 年代末和90 年代初,从广义看,所谓卫生文化是千百年来人类在卫生医疗保健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狭义看,卫生文化是指卫生领域精神文化的总和。先进的卫生文化,是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建设先进的卫生文化,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医改、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设高素质员工队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增强凝聚力的战略举措;更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市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

2011 年7 月,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启动了《首都卫生文化重点问题和对策研究》课题,从提升医务人员职业精神,树立医务人员正确的文化心态,加强医院标识文化建设,增强医院人文关怀氛围,改善医患关系等方面入手,了解目前首都卫生文化建设存在的重点问题,探讨成因,并提出加强卫生文化建设的建议,为推动首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助力。

一、首都卫生文化建设的现状

多年来,首都卫生系统重视卫生文化建设,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文化精神的培养,培育打造具有首都特色、体现卫生行业特点的先进文化和精神家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已经形成了一批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典型和服务品牌。先进典型人物是先进卫生文化的承载者,是人格化的职业精神。首都卫生系统抓典型、立标杆、树样板,弘扬正气,鼓舞士气,先后在卫生系统、北京市以及全国陆续推出并重点宣传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北京友谊医院麻风病防治专家李桓英、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专家韦加宁;北大三院骨科专家马庆军;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北京肿瘤医院超声科专家陈敏华,以及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北京佑安医院“爱心家园”、北京同仁医院“光明行”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先进个人和服务品牌。

这些先进典型和服务品牌的宣传,不仅弘扬了正气,倡导了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行业新风,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

二是建设精品工程,打造精神家园,不断强化职业精神。优秀文化成果、精神产品要固化、物化,尽可能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职工、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精心打造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精品工程。在北京市卫生局党校建立的“院士墙”、“圣手墙”、“英模墙”、“救死扶伤纪念坛”和“卫生文化长廊”,被批准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举行“首都医务界公祭抗击非典革命烈士活动”。并号召全系统各单位都运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党团员宣誓、新职工上岗培训等教育实践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万余人前往参观纪念坛、聆听烈士事迹、组织纪念活动。发挥了强化卫生职业精神的效果。

三是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筑牢卫生事业发展的思想根基。先进的卫生文化是医疗卫生队伍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卫生工作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是首都卫生系统的优良传统,也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几年来,每年都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以此引导干部职工认清形势、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坚定信念。如:“学习华益慰,一辈子对得起患者”活动;“三好一满意”以“为人民健康服务让人民群众满意”为主题的“院长当一天患者”和“市民医院工作一日体验”的双体验换位思考活动;“职业精神大讨论”演讲、征文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等等,一定程度促进了医患关系的改善。

二、当前首都卫生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本市在缓解就医看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采取预约挂号、开放节假日门诊等多项便民、惠民措施方便群众就医,在全市3000 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药品销售零差价,降低群众的医疗负担,在各级医疗机构实行优质护理,着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但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逆反心态容易在医院这个相对脆弱的地方集中释放等诸多因素,当前医患矛盾问题仍然突出。本课题组此次仅从卫生文化建设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对医患矛盾的成因和解决途径进行探讨。

(一)对卫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1.卫生文化建设尚缺少核心层的精神文化内涵。目前,医院管理者虽然在卫生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多停留在比较表层、浅层的物质形式文化,缺少核心层的精神文化内涵,特别是卫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各医院虽有院歌、院训、院旗等文化元素,每年都组织各种文艺、体育活动,但缺少融入医务人员思想和行为的职业信仰和职业理想的精神文化。许多医院总结出了自己的院风、院训,但只是挂在墙上、说在嘴上,还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入心入脑上工作没有到位。

2.没有将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纳入到继续教育中。目前,人文关怀没有被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只有业务培训,没有人文素养培训。“技术至上”使医学这门“人学”被物化,病人变成了医疗流水线上待修的“产品”。

3.对医疗卫生行业及医务人员的正面宣传不够。自我宣传意识不强,没有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影视作品、信息网络等大众文化媒介宣传医疗卫生工作和医务人员。没有有效地营造医务人员得到应有尊重,应有待遇的执业环境,致使患者对医生应有的尊重、信任不够;医闹的不断骚扰和长期的超负荷劳动,使医务人员身心俱疲,极大地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二)医务人员职业精神有待进一步提高

1.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精神教育被弱化。首先,是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课程缺失,人文学科定位不明确,没有统一的认识与设计,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脱离。如:只有诊断学,没有接诊学,没有与患者这个特殊人群的沟通技巧与交流手段的学习。

2.对新职工缺少有针对性的职业精神教育,对医务人员缺少经常性的职业精神培训,未制订长远的职业精神培训规划和相应的规章制度,考核缺少抓手。常言说,医生三件宝“语言、药物、手术刀”医患交流得充分与否直接影响着诊断与治疗的准确性和质量。

3.医院对医务人员的关怀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目前,医院在合理设置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上没有科学的标准和制度保障,医务人员受工作量大,精神压力大,患者不理解,医闹恶意骚扰,医疗服务价格不能体现劳动价值等因素的影响,降低了医务人员的职业成就感、幸福感和尊严感。

(三)医患矛盾仍然突出

1.社会上对医疗工作风险、医学科学的局限性和生老病死规律,缺少正确的认识。随着社会维权意识增强,对健康期望值过高,对医疗工作的风险性和医学科学的局限性认识不足,每当遇到死亡或后遗症时,医疗纠纷极易发生。

2.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关爱、沟通、交流不够。首都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决定了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要为全国各地的患者、特别是为疑难重症患者服务。工作量大,长期紧张及超负荷的工作,导致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关爱、沟通、交流不够,特别是一些风险高、愈后差的手术,缺乏与患者沟通艺术。

(四)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不够

1.就医标识不规范、不清晰,患者不能按照就医标识很快找到相关科室。在座谈中,无论是医药卫生领域的专家学者还是社会人士,都表示医院就医标识不能一目了然且难以起到指引患者顺利就医的作用。

2.医院诊室卫生、卫生间卫生、环境卫生有待进一步改善。近年来,首都地区的各医疗机构普遍重视了绿化景观的改造提升,但诊室、卫生间的卫生尚有不足。

3.医院门诊楼内等设计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课题组在对医疗机构的布局进行调研时发现,很多医疗机构的诊室布局不尽合理,很多医院将治疗患者行动不便的科室设置在楼房的三层以上;所有医院没有专门的体液、排泄物标本取样室,取样标本采集均在公用卫生间或诊室内进行,极不卫生,也缺乏人文精神,并且多数医疗机构的卫生间与检验科室相距甚远,经常看到患者手持体液、排泄物标本招摇过市,穿越整个楼道。没有无性别卫生间,使老、幼、病、残、孕等需要特殊陪护、照顾的患者的如厕既不方便,也尴尬。

(五)正确引导社会对医疗工作和医学科学规律的认识不够

1.医疗卫生单位在主动提供新闻线索,协助媒体正面宣传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导致新闻媒体正确引导社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近些年,有些新闻媒体报道的个别医患案例,加剧了社会公众对医务人员的不满和不理解。广大医务工作者辛勤工作,甘于奉献的客观事实,没有得到及时的宣传和报道。

2.对患者的医学科学普及不够。虽然本市近年来,通过健康教育大课堂、电视、广播和报纸以及网络新媒体与大众的宣传、沟通有所加强,但是从现实状况看,卫生系统在传播医学科学、培养社会理性就医的理念方面力度仍不够,医务人员与患者面对面的直接沟通也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许多患者对医院及医务工作者的期望值远远高于医疗的客观规律。

三、推动首都卫生文化建设的建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灵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北京市委十届十次全会也出台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因此,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和政府对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卫生事业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文化也是整个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在各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进下,首都卫生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本课题专家组通过对首都卫生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深入探讨及课题研究阶段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针对首都卫生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落实“一把手”责任,进一步推进卫生文化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强卫生文化建设的领导。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卫生事业发展,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的“双轮驱动”。实行卫生文化建设“一把手”工程,从上到下,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到各单位的领导,要切实担负起推进卫生文化建设的职责,把卫生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

二是加强卫生文化建设工作的考核。要把《首都医院文化建设考核标准》逐步落实到本市各级医疗机构的等级评审和医院发展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

(二)实施思想道德和职业精神引领,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

一是培育和强化医务人员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打造医务人员精神家园。在医务人员继续教育中,应将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作为继续教育培训和考核重要的内容,作为医务人员职称评定、晋升和绩效考核的依据之一。

二是进一步宣传先进典型,塑造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要大力宣传卫生部职业精神大讨论和首都卫生系统“践行北京精神,服务人民健康”的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彰显首都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和人文情怀。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活动,打造和传播优秀的医院卫生文化品牌;发挥本市卫生系统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卫生局党校“三墙一坛”(院士墙、圣手墙、英模墙、救死扶伤纪念坛)的教育作用;开展卫生文化建设工作的展示、交流和评比、表彰等活动。

(三)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育

一是提高医学教育中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人文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医学教育的重要位置。医学学历教育必须把人文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学生入学第一课。

二是在医学教育中明确医学人文教育学科定位,统一设计并规范学科设置要求。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必要的、相应的哲学、文学、伦理学、社会学、接诊学、叙事医学等学科,以强化对医学生人性、人格操守的培养。叙事医学是近年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门新兴医学学科,据美国医学院协会统计,在2009 年被调查的125 所医学院校中,有106 所开设了这类医学人文课程,至少有59 所将叙事医学作为必修课。哥伦比亚大学已经开始招收叙事医学方向的理学硕士。在本课题干预性研究实践过程中,北京医药卫生文化协会组织成立了若干叙事医学小组,出版了具有明显叙事医学特征的《急诊室的故事》一书。今年又推出了《生命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目前巳在北京青年报上刊出41 个故事,这些活动的开展,是促进医患沟通的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韩启德副委员长也认为,叙事医学有可能是解决当前医患矛盾突出的一把钥匙。

(四)重视并加强医院人文环境建设,建立规范的就医引导标识体系

一是继续改善目前医院的人文就医环境。除应重视花园、水池、假山、绿地等环境绿化外,还应注意医疗就诊环境的人文建设,如候诊区的科普宣传,诊室内的人文化设置等。

二是重视就医环境中导医标识的建设,各级医疗机构逐步建立统一的导医标识系统,建议将本课题研究形成的标识系统,经完善提高后,作为地方行业的推荐标准,在新建和改扩建医院逐步试行,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进而推广至全行业。

三是关注诊室卫生及医院新建、改扩建布局,考虑患者的心理感受,创造人性化、亲切的医疗空间,体现人文关怀精神。本研究在福建长庚医院调研时长庚医院的诊室卫生及体液标本采集室(专用卫生间)与送检处相连且是独立的空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对我们的医疗人文环境建设有重要的启迪。另外,为了解决老、幼、病、残、孕等需要专人陪护的患者如厕需要,应设置无性别、无障碍卫生间。

(五)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一是发挥协会、学会团结、凝聚、协调等作用,共同促进卫生文化建设。协会、学会是行业内单位与专家自发组织的民间组织,具有跨系统、跨级别、跨区域的优势,是促进首都卫生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

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协会、学会成员多、专家多的优势,将诸如医疗机构文化建设考核标准、精神文明单位评审、医疗广告审查等工作交给卫生文化相关协会、学会完成,在这方面其他行业协会已经作了很好的尝试,取得了成功。

三是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和沟通作用,为改善医患关系、缓解医患矛盾作出新的努力。首都地区活跃着诸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组织的北京癌症康复会、北京天坛医院的汝康沙龙、北京胸科医院的胸心港湾、北京佑安医院关爱艾滋病患者的爱心家园等80 多个由医务工作者和患者自发组成的医患康复组织,涉及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数十万。这些组织活跃在各个社区和医疗单位,在他们那里,医患关系和谐融洽,医生患者亲如一家。协会、学会特别是卫生文化协会应将首都地区的病患组织联合起来,形成一个个自发活动、统一组织的整体医患组织,希望政府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为改善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做出新的贡献。

(六)注重形象塑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首都卫生行业的认同度

一是主动有效地开展有计划、分层次、突重点、合规律的卫生宣传工作。加强对卫生舆情的监测、分析和研究。通过新闻发布会、组织集体采访、《健康播报》等方式,及时有效地宣传医疗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成效、困难和问题,引导社会合理预期和患者理性就医,使社会各方面和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医疗卫生工作。

二是加强健康科普,创新宣传手段,提升卫生行业的传播影响力。充分利用网络微博、手机媒体、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加强健康知识传播,努力形成全行业都积极参与健康科普工作的局面,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尊重医学科学规律、尊重患者、尊重医务人员的氛围。

三是打造优秀的医疗卫生文艺作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之都做贡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政府有关部门、有关文艺团体,打造并推出一大批导向正确、主题鲜明、反映首都医务工作者主旋律、鲜活真实、感染力强的新闻作品和影视作品,在已出版的《急诊室的故事》的基础上,今年出版其姊妹篇《生命的故事》;落实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鲁炜和副市长丁向阳的批示,推进首都版的《急诊室的故事》电视连续剧的筹拍工作。

猜你喜欢

医患医务人员卫生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卫生与健康
卫生歌
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幸福感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