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城市历史和全球化视野论郑汴一体化发展

2012-04-12范玮佳秦耀辰闫卫阳刘兆存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区域发展

范玮佳,李 进,秦耀辰,闫卫阳,刘兆存

(1.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2.河南财经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郑州 450046;3.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0 引言

中部崛起是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郑、汴是中部城市的龙头之一。 国家从新时期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局出发,结合地方具体情况,推动郑、汴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后的城市称为郑汴,她将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中国城市发展的舞台上。 关于城市发展[1-4],国际化城市[5-8],城市区域发展[9-11],产业结构[12]等方面有不少研究成果,但进行多方面综合研究的工作不多。 考察城市发展的历史,有助于解释城市的现状,把握城市过去走过的足迹;有助于预言其未来的走向。 而洞悉城市发展的特点,从事物运动发展的整体环境出发,便于理清城市发展的思路。 本文试从研究城市区域发展的规律入手,采用国际化视角,综合比较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特点,把研究结果应用于郑汴城市的发展规划中,为实现中原崛起的发展战略目标服务。

1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1 城市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城市指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区域。 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并转变为城镇人口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形成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的形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也在不断地进步。 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包括自然、经济和人文地理条件。 这些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程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

“城”与“市”的发展与进步,经过了一个从各自独立发展到互相融合、再到功能不断完善和扩展的过程,可分为如下5 个阶段:乡村式城堡阶段;城、市分离阶段;城、市一体化阶段;城市大量出现阶段;高速发展阶段。 这些发展阶段在某一时段是彼此交叉的,发达国家出现了国际大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发展中国家开始出现加速城市化的过程,如中国。

在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阶段,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抗御自然灾害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加强了,但城市依然受所在区域的自然、经济和人文地理条件的显著影响。 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是指地质、地貌、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综合起来的自然因素(是太阳对地球经过数以亿年的作用自然形成的产物及其伴生品),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人类活动的外部条件,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作用。 区域的经济和人文地理条件主要指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等天然资源与人造资源的分布情形,对城市区域的形成和发展有时也影响甚巨。 如北京的发展得益于其首都的优越政治环境,上海得益于其优越的经济中心地位,郑州、武汉等平原城市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由此形成的人口资源优势。 这些条件有的是自然条件的衍生转化,有的是历史发展的遗产积累。

1.2 当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程度也在改变。 在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自然地理因素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就比较大。 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自然地理因素对某些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的影响仍然可能是决定性的。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当前发达城市的竞争出现了新的态势,主要表现为:从具体的工业化商品竞争转向金融竞争;从工业原材料竞争转向产业链竞争;从占领市场的竞争转向人才竞争;从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资源竞争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知识竞争; 从以武力为主要特征的占领对方领土的对抗性竞争转向以扶植代理人、掠夺对方财富的合作性竞争;从局部的竞争转向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的整体综合国力的竞争。 从竞争胜利者的目的看,从谋求世界霸权转向制定世界体系的构建规则,使胜利者能够处于世界国家体系食物链的最高端。 竞争的重点有从自然地理向人文地理转移的趋势,经济地理充当了中介,城市之间的竞争是关键。 在竞争过程中,最终能够获得快速发展的城市,除了在包括自然地理条件的硬实力方面最优外,还要在包括经济、人文地理条件的软实力最优,并且可以预言,在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软实力至少处于和硬实力相同的地位。 因此,那些功能综合化、配套设施完备、规划合理、管理高效的城市,将最可能成为城市竞争中的最后获胜者。

世界文明的发展变幻不定,但在孕育强大城市的因素中,文明起到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早期城市自然地理条件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的职能和性质,如我国的大同、金川、上海、连云港、二连浩特、鹤岗、阳泉、淮南、淄博等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但那些在矿产地发展起来的城镇,一旦矿产耗竭,城镇就有可能逐渐衰落下去。 那些由于自然资源而兴起的城市和因教育科技形成的城市(如英国的剑桥、牛津,美国的普林斯顿,比利时的卢旺等)相比,后者的成长会更强健。 而在后者当中,形成自信、多元、宽容的文化或文明的城市更易发展壮大。

进入21 世纪后,随着人们对暗物质、暗能量研究的深化和由此将形成的产业的发展,以及未来冷核聚变在生产、生活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必将引起城市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深刻变化。 回顾从16 世纪到19 世纪,再到20 世纪城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历程可知,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能源利用形式的变化造成的。 从18 世纪开始,热机逐渐取代牲畜成为主要动力,为城市人口规模从数万扩展到数十万提供了条件;20 世纪电力、电子时代的全面到来,为城市人口规模从数十万扩展到数百万提供了条件。可以想象,21 世纪人口超越千万的大都市会出现得更多,城市竞争会更加激烈。 即使人们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会越来越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导思想也不会改变。

2 城市区域的特点

2.1 城市区域

研究表明[12-18],21 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大城市圈,即城市区域。城市区域[12-13]是指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城市建成区与其具有内在的、广泛的经济及社会联系的城乡地区之间在生产要素集聚与扩散中形成的以中心城市(群)为依托,与具有经济关联或为其经济辐射所及的腹地城镇共同构成的在生产、流通等方面紧密联系、互相协作的经济综合体。

城市区域一般由区域核心城市、内层骨干城市和外围区域组成,一般经过孤立城市发展阶段、核心城市扩张发展阶段、多中心发展阶段和大城市区域形成阶段,最后通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相互作用和发展,形成城市区域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的一体化,产业分工的一体化,空间的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资源环境开发与保护的一体化。 美国学者芒福德(Lewis Mumford)提出区域整体论[18],主张大中小城市相结合,城市与乡村相结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建设多中心的区域综合体,构成开放的城市区域系统,形成城市体系的场作用。 城市区域经济系统运行的本质规律是与要素禀赋相匹配耦合的关联规律,即供给系统运行的耦合性和需求系统运行的匹配性。 通过发展,城市区域经济系统将逐渐形成如下特点:(1)知识服务业成为城市区域动力核心的产业载体;(2)具有一流的信息生产场所;(3)成为创新能力的孵化器;(4)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社会网络中心;(5)城市高度积聚和繁荣;(6) 内圈城市比外圈城市更有竞争力,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也由中心向四周递减。

城市可以认为是在城市区域的地理位置上成长起来的中心,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构成城市实体要素的运行过程是物质流动、能量流动和信息流动。 提升城市区域实力不仅在于增加它们的量,还在于提升它们的质。 在城市3 大要素的流动过程中,居于核心和支配地位的是城市的居民。 在构成城市要素的组合和形式方面,在城市区域竞争过程中,优化这些要素,提升城市区域竞争力,就是管理者的主要职责。 在这个开放的城市区域系统中,国际性的城市在观念、实力和联系网络方面占据优势,因此,领导素质、信息技术和国家各种经济实体之间的合作能力,对城市发展很重要。

空间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互动的基本形式。 区域系统经济运行的决定因素是需求拉动、要素供给、企业制度创新和产业组织改进。 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不平衡,城市有断片化的倾向,表现之一是拥有不同财富的人群通常拥有不同的生活空间。 城市结构决定城市功能,城市功能决定某个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位置,这种位置对于城市的功能有重要影响。 而城市结构深受城市发展定位规划的影响。

2.2 世界级大城市区域

一般将世界级大城市区域划分为6 个,即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区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国外5 个大城市区域的发展历程表明,发展模式是先由恶性竞争过度、分工合作不足、多中心合作成本较大过渡到联系密切、分工明确,多个中心形成合作与竞争良性互动的局面。 前一阶段,产业的地区集中率较高,后一阶段,产业的地区集中率下降,形成较为分散的布局。城市群、都市圈或城市区域本质上是一种区域共同市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提高都市圈自身构成城市单位的实力和竞争力的前提下,资源共享、共赢互利,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这些不同都市圈不同时期的产业类型,从常规化的生产活动、 依赖成熟的技术和积累的成熟生产工艺和经验,过渡到创新性强的生产活动。 地处西方的纽约和地处东方的东京在发展过程中都曾呈现这些特征。 产业和城市群互动的历史表明,城市集聚形态和结构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不同层次的经济社会行为所产生的集聚导致城市不同的发展道路,如手工业劳动的集聚导致城镇的产生,自动化时代导致大都市的形成,产业环节的耦合导致城市带的出现,产业的整合、扩大和升级导致形成城市群的形成,等等。 反过来,不同的城市集聚形态对于劳动形式和劳动产品也有很大的反作用,如城市群催生信息时代的产业链,而阻断手工业劳动形式的产业链,等等。

面对巨大的全球竞争压力,每一个都市圈中的城市,要么被动地服从于这种压力,要么积极地以学习心态进行制度创新,以迎接这种挑战,尽可能吸收由全球化带来的好处。 作为城市区域所在地的国家和作为城市要素有机体的企业,日本国和美国微软公司的做法比较典型。 近些年,日本出台的科学技术基本法规定“科学技术创新立国”,并且要在50 年内拿30 个诺贝尔奖。 盖茨在接受BBC 访谈时表示微软的成功是因为超越竞争对手的创新。 以正确的心态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实施制度创新并积极吸收创新带来的成果,对于地区发展至关重要。

2.3 国内城市区域和郑汴一体化

与国外以市场基础作用为主的城市化进程相比较,中国城市化的特色是国家政策主导下的自上而下的人为城市化过程,或者说是市场基础作用和政府主导相比,后者更为主要。 国内城市化进程大致分为农村改革推动阶段、城市改革推动阶段、市场化改革推动阶段、城乡发展统筹阶段和真正国际化大都市阶段,相应的城市化动力为计划机制、市场机制、外向机制、统筹发展机制和国际化都市机制。中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城市化过程中具有很多缺陷,较明显的是制度缺陷。

一般认为,我国可以分成三大城市经济区域(即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以香港和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和以京津为代表的环渤海城市群)。 研究表明,在一个地域中,各个构成要素是具有统一发展基础的复杂系统,农村是区域的基底平面,城市是在这个基底上的区域的产物,必须将城市的发展、城乡统筹和区域发展作为一个有机体看待。在2010-2020 年的各种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都强调了如下思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目前我国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知名品牌的根源在于产、学、研分离,企业本身研发力量弱,缺少创新源泉。 郑汴两市应借鉴国内城市圈的发展经验,同时参考欧盟的跨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教训,政府力量推动与民间广泛参与并行,以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走超越常规的发展道路。

有关郑汴城市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历史发展演化、社会结构和具体的现实市情统计资料等,在2008 年12 月召开的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论坛上已有详细论述[19]。郑汴两市与国内一些中部城市相比,有许多不利的先天性因素,也没有中国3 大城市群那样优越的基础条件,但是,郑汴一体化也有许多自己独特的优势,如:郑汴两市所处的河南是人口大省,人力资源丰富;地处中原地区,有区位优势,公路、铁路发达,沟通东西南北,交通便利;一体化前的郑、汴两城市互补性强,有很好的资本、基础资源优势,便于一体化后做强做大;此外,郑汴一体化有许多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有后发优势,等等。 目前郑汴一体化应迅速缩小一体化的进程,迅速达到规划同谋、通信同网、市场一体、产业同布、科教合一、环境同治、信息共享、旅游同线、金融同体、资本同用、市民同城、城乡统筹、管理统一等格局,尽快完成城市一体化,准确定位一体化后的城市功能和结构。 郑汴两市应当转变思想观念,从制度改革入手、从人才强市做起,做学习型的城市,以创新立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形,选择前述国际上6大城市群中基础相似的城市为参考系,对其经验、做法、模式进行移植、消化、再创造,走非常规、国际化、赶超式的道路。

3 全球化视野中的城市间竞争

3.1 全球化视野中的城市

全球化[20]指的是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自由流动、国家和地区相互融合成一体的过程。 全球化的本质是物质产品、人口以及信息流动的全球性,它们使得人类社会成为一个即时互动的结构,它伴随着后工业化和信息社会的来临而出现,代表了从工业生产向信息生产的根本性转变,本质是资本的全球性流动。

全球化进程将城市纳入经济体系,在各个国家之间开始了国际分工,形成了呈金字塔层次分布的世界新秩序,出现了全球的、区域的、国家的或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和众多的从属型城市。 各城市重新界定自己的角色,并明确其在体系中的定位和应承担的职能,出现了一批世界城市或国际化大都市。关于世界城市,一般是指在全球化进程中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有巨大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城市,它不断强化如下特征:(1)高度集中化的世界经济控制中心;(2)金融和高端服务业的主要所在地,包括创新生产在内的主导产业的生产场所;(3)在全球化中的连通性,是全球经济管理和控制中心、文化和商业中心(如纽约)。

生产力发展是全球化最主要的动力,全球化是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城市区域作为一个单位参加全球化的互动,使得城市竞争逐步演化为城市管理者和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竞争;城市政府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平、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职责,充分吸收广大市民对城市建设的参与。 全球化的未来是一个呈多样化的世界,由于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增值和利润,在生存与发展、和平与竞争的主题之下,资本的贪婪也必将显露无遗。 追求利润最大化,必将使国家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一方面,多样性会造成发展机遇的优势,对于健康的发展有利;另一方面,多样性也会造成个体之间的摩擦,从而增加内耗,而在优胜劣汰的过程中必然有趋同的倾向。 由于促使竞争获胜的内部因素的不适当延续也是促使竞争获胜者走向下一步失败的因素,所以,城市必然要经历一个深刻的发展和蜕变的过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在不同时期找到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并由此准确定位,增加竞争力。 这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关键。

3.2 城市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21-22],可以理解为一个城市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超越竞争对手、获取竞争优势的综合实力。 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决定了它吸引全球投资的能力,也最终决定了它在世界城市等级中的位置,其关键是吸引各种优势资源,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财富,并能够保持这种优势。 城市的竞争力与其所在区域的发展背景有关,在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建设优越制度、提升市民素质和推进人才库建设、促进科技和文化发展、协调城市间关系,最终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是关键。 世界城市的核心是权力的中心,在某种意义上,它的本质是垄断。这对于其他的非世界级城市的发展有借鉴作用。 郎咸平指出,在产业链中,除了加工制造,还有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环节[23]。 这6 个环节是整条产业链里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世界城市或国际大都市所追求并竭力垄断的内容。

4 全球化视野中郑汴一体化城市的发展

4.1 郑汴城市的发展

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最好办法是发展。 从长远来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保证效益的最大化、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与人之间的和谐,产生更多的财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安全、平等、自由、公平生活和享受良好教育的社会环境。

谋划郑汴城市的发展,应该协调与周边洛阳、新乡等城市的关系,做到和谐有序,在竞争中寻求合作,与区域环境相适应,寻求健康的发展之路。 对于城市本身而言,城区是其发展的基础单元,城区之间的规划布局应合理,城区定位、配合城市定位应准确,城区之间的协作和资源配置应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实现耦合效益最优,从而共同实现城市的整体功能,提升城区和城市的竞争力。 除此之外,还应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突出郑汴城市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功能,充分利用省内与省外资源,不断强化这种中心的功能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利用“入世”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机遇,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的重大事务和活动。

郑汴城市还应以国际化的城市为目标。 一般认为,国际化大都市有如下特点:基础设施、经济、贸易、金融、第三产业、教科文、语言交流都全面国际化。 这实际上是人才、标准和城市国际化的一种表现。 其中,制度是重点、人才是关键。 城市发展应做好长、中、近期的目标规划。 对于郑汴城市来说,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本地市民尤其是政府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建立一支强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寻找适当的突破口,从联结北京、上海和广州的中间城市入手,利用自身在自然、经济和人文地理区域方面的优势,突出自己的特色,超越武汉,跻身于国内一线城市的前列。

4.2 郑汴应对全球化城市竞争的对策

为达到上述目标,郑汴城市就要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 虽然与国际化的城市相比,郑州还较落后,但郑州拥有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是后发展经济体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具有的一些先发展经济体所没有的有利条件或机遇。 一方面,后发展经济体可以通过学习成功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节约成本和时间;另一方面,后发展经济体可以吸取先进经济体的教训,实现跨越式、赶超式发展,超过先发展经济体,如历史上的德国、美国等。 而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后发的经济体通过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有计划、有重点地部分率先突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产品质量改善、经济效益提高,最终全面提升竞争力,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

纵观历史,每一次某个国家成功的跨越发展必然带来全球层面上的产业升级。 选择合适的先进城市进行生产力移植,是促进和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这就是通过生产力移植,实现“落后→跟进→赶上”的发展路径。 人类历史上生产力演进的特点表明,生产力的发展虽然呈现渐进的趋势,但渐进的过程是不规则的、跳跃的,这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特性所决定的。 洞悉生产力发展历史的特点,抓住发展机遇,明确城市和行业的发展定位,理清自己的战略路线,夯实发展基础,提高消化吸收先进科技和培养吸纳优秀人才的能力,实现对发达经济体的超越,跻身于国际化或接近国际化城市的行列,这是目前郑汴城市发展的头等大事。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是发展的不平衡,要在不平衡中抓住发展机遇。 这需要政府的推动和制度创新的支撑。 实现对发达经济体赶超的过程,实质上是技术的跨越、产业的升级、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领先,其根本是实现人口素质对发达经济体的赶超,最后实现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使创新能力、创新机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居于国际领先地位的目标。

当前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把科技重点领域放在国家安全、医疗保健、新能源、生命科学、信息与通信、环境、纳米技术、制造技术、社会基础建设、宇宙和海洋开发等领域。 对于被称为21 世纪上半叶科技主宰的生命科学,在成功破解了人类基因组图谱之后,美国政府近来启动“后基因组”研究战略,目的是将对人类生命奥秘的探索,从基因组测序转向基因功能和蛋白质功能的探测。 美国政府把纳米技术列入“政府关键技术”,将其视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试图继上个世纪在微电子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之后,在下一次工业革命中继续占据科技的制高点。 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纳米技术已经成为美国新世纪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美国还不断强调尖端科技的融合。

目前全世界超过80%的研发投入、85%的发明专利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等制约因素和自身拥有的有利因素,郑汴城市的科技发展应当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指导下,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下,为提升区域的竞争力和长远的战略利益服务。 郑汴城市应在对中国发展和国际形势进行正确判断基础上,善于利用不断变动着的国际、国内形势,对目前产业和将要兴起的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提出带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郑汴城市产业科学定位,在关键产业的关键技术方面进行攻关,从目前的着重跟踪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行业,促进原始性创新,实现关键领域的突破,从而达到推动产业类型实现创新性转变的目标。

郑汴城市必须重视教育,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突破体制机制等不利条件的限制,引进和自己培养相结合,建设一流的党政管理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应要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尤其是政府管理水平,利用有限的资源,集中力量办成战略大事。 在此基础上,利用先进技术控制市场,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利用技术控制资源,为扩大自身优势创造条件,就像国际知名品牌打入中国市场一样,走出去占领国际市场,在国际性良性互动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增长和发展是国内外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命题。郑汴城市具有承东启西和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以及丰富的物产、市场、人力资源等有利条件。 从历史视角、全球视角和未来视角来看,郑汴应当选择适当的高端、现代产业,重点发展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和核心价值领域,占领发展制高点,在中原崛起的有利政策和加入WTO 后的便利环境中,遵循市场导向、效益优先的原则,进行全面规划,按照重点突破、外向带动、内部提升、合理布局的原则,以“小步快跑”的方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郑汴预定的发展目标。

5 结论

城市区域的发展过程是不平衡的,各个因素对发展的影响作用是非线性的。 生产力的发展是全球化最主要的动力,全球化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最终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城市布局。 城市区域的竞争,实际上是城市的管理者和城市居民等要素综合实力的竞争。 本文指出了在城市区域竞争中居于强势地位者的特点,并以郑汴城市为例,给出了全球化视野中城市间竞争应采取的对策,指出郑汴城市发展应以国际化的城市为目标,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中人才是关键,并提出了若干建议。希望对郑汴城市的发展有参考价值。

[1] 薛凤旋. 中国城市与城市发展理论的历史[J]. 地理学报,2002,57(6):723-730.

[2] 刘妙龙,陈雨,陈鹏,等. 基于等级钟理论的中国城市规模等级体系演化特征[J]. 地理学报,2008,63(12):1235-1245.

[3] 丁成日. 空间结构与城市竞争力[J]. 地理学报,2004,59(1):85-92.

[4] 阎小培. 近年来我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新进展[J]. 地理学报,1994,49(6):533-542.

[5] 顾朝林. 战后西方城市研究的学派[J]. 地理学报,1994,49(4):371-382.

[6] 闫小培. 林彰平. 近期西方城市地理研究动向分析[J]. 地理学报,2004,59(1):77-84.

[7] 谢守红,宁越敏. 世界城市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2004,23(5):56-66.

[8] 吴学安. 183 座“国际化大都市”从何建起? [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1-13(6).

[9] 简博秀. 全球化观点的中国都市与区域研究[J]. 地理学报,2004,59(增刊),93-100.

[10] 汪一鸣,杨汝万,吴永辉. 兰州-西宁-银川城市带与西部开发[J]. 地理学报,2004,59(2):213-222.

[11] 冯德显, 贾晶, 乔旭宁. 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及其评价——以郑州市为例[J]. 地理科学,2006,26 (3):266-272.

[12] 安筱鹏,韩增林. 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5.

[13] 治彦. 城市区域经济运行分析[M].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6:1-15.

[14] 熊国平. 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20-329.

[15] 郑长德,钟海燕. 现代西方城市经济理论[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250-260.

[16] 魏达志,邓雪丽,曾祥炎,等. 城市群与城市国际化[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1-20.

[17] 叶裕民. 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0-30.

[18] 芒福德.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 宋峻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74-578.

[19] 秦耀辰,苗长虹. 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17-545.

[20] 贝尔琴,艾萨克. 全球视角中的城市经济[M]. 刘书瀚,孙钰,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7-20.

[21] 李永强.城市竞争力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20-130.

[22] 倪鹏飞.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1-4[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006:1 卷,1-10.

[23] 郎咸平. 产业链阴谋——场没有硝烟的战争[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3-25.

猜你喜欢

区域发展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分割区域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