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教育的特征、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2-04-12耿红卫
耿红卫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新乡453007)
一、海外华文教育的特征
当今,海外华文教育是面向海外华侨、华人、华裔及其他外国人开展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是一种面向世界的特殊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教育终身化
华文教育首先作为一种语言教育,它要求学习者达到能通晓对语言基本功能的运用。比如:一个生活在汉语环境中的中国孩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受到中国汉语言文化的熏陶,到小学便开始系统学习中国语文课,一般每周8-10小时,而且其他课程也都用汉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这样到小学毕业时,他们才具有一般的阅读和写作普通文章的能力。而一个生活在外国语言环境中的海外华侨华人儿童,仅在小学阶段每天接受1-2小时,甚至不到1小时的华文课,或一个仅仅接受短期培训的成年人,他们是很难达到华文教育的目标和标准的。因此,海外华文教育的终身化,是由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和作用所决定的。①
(二)教育个性化
过去的华文教育对象较为单一,主要是对海外华侨华人子女进行中华语言文化及相关知识的教育。今日的华文教育在教育对象上更加广泛,除华侨、华人、华裔外,还有少数英、法、葡、阿拉伯等语系的外国人,有自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生,有下自平民百姓、小商小贩上至政府要人、学界精英。他们在语言、文化方面有别,学习目的和学习环境各不相同,对学习内容、学习深度、难度等各有各的要求。而社会的需要对每个人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可能有不同的学习问题与需求,必须在教学上有不同的强调。它需要针对不同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施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比如:对于华侨华人子女,由于他们具有民族文化之根,因此要注重语言文字的讲授,还要加强对其中华文化知识的灌输,使他们能为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良好服务的同时,认同于中国(祖国),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光大作贡献;对于非华裔的外国人,由于他们没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教会他们对汉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同时兼顾对其进行中华文化的传授,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愿意与中国合作。
(三)教育多样化
海外华文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主要有两点:一是教会学生掌握汉语听、说、读、写、译的技能,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精神,进而培养华裔青少年的民族素质和对中国的感情;二是通过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促进华人所在国与祖籍国的友好往来。②其目的和任务决定了海外华文教育结构的多样化以及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的需要。就教育体系而言,不仅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育,而且有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就教育形式而言,不仅有全日制教育、正规教育,而且有非全日制、业余教育等多种形式;就教育层次而言,不仅培养有初级、中级华文人才,而且培养有学士、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华文人才;就办学主体而言,不仅有华侨华人社团办、私人办,而且有政府办、华界与当地政府联合办等多个主体。
(四)教育内涵扩大化
二战前,海外华族大都未加入所在国国籍,华文教育还属于侨民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二战后,由于新中国鼓励侨民加入所在国国籍及所在国的同化政策等因素,海外侨民大多加入所在国国籍,向华人转化,侨民教育也逐步转向华人教育。而海外华文教育便成为面向华侨和华人及华裔的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华文教育的经济和文化价值日益彰显,接受中华语言文化教育的非华裔的外国人逐渐增多,海外华文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扩大。具体可以表述为:既包括在各级华文学校学习中华语言文化的所有华侨、华人、华裔和非华裔的外国人,也包括世界汉语教学(一些大学、中学开设的汉语专业)中既注重学习汉语(华语)又注重接受中华语言文化熏陶的华裔和非华裔。
二、海外华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海外有华侨华人3 000万(实际上超过此数),分布于全球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③华文学校5 000多所,华文教师达2万多名。其中世界华文教育的重点地区亚洲有华文学校3 000多所;欧美各国的华文学校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美国就有华文学校500多所,学生6.8万人。④海外华文教育总体说,已经开始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但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海外华文教育资源过于分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到语言、文字、文学、天文、地理、历史、风俗、文化等。对华侨华人充满了吸引力,然而华文教育资源遍及世界各地,教育机构极其分散,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对于学习和研究华文的人,只能依靠所在地有限的教育资源,而无法得到广博的中华文化资源。这种资源分散的现象如果不早日解决,势必会影响21世纪海外华文教育的整体发展。
为港口i干线泊位在第T周期内对经干线泊位装载的所有腹地主干航线货物的总处理时间,为港口i支线泊位在第T周期内对腹地产生的经支线泊位装载的支线航线货物的总处理时间;较小的正数λ,ω为港口群任意两港间支线航线开通的阈值条件,即同时满足条件的港口i′,i*之间开通关于j航线货物运输的支线航线。式(8)和式(9)为当两港之间的作业及水上运输时间差小于某阈值时才可开通两港之间支线航线。当上述条件不满足时,中转时间差最小的两港之间开通支线航线。
(二)师资不足且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华文教育的质量
海外华文教师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在所在国受过华文教育且具有较高学历的华文教师;二是从中国大陆、港澳台聘请的中文教师;三是有一定的华文底子,经过简单培训取得华文教育任教资格的华文教师;四是自身华文水平不高,但为了华侨华人子女的学习需要而受聘或自愿担当教学任务的教师。另外,也有极少精通华文的非华人教师。其中人数最多的是第三种、第四种类型的教师,华文水平不高,严重制约着华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华文热”的升温,华文教师日益显得匮乏,尤其是高水平的、受过正规训练的华文教师更为缺乏,不能不引起国内外华文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三)华文教材不足,针对性不强
海外各地使用的华文教材来源不一,有来自中国大陆的,有来自港澳台的,有来自华文教育水平较高的新加坡的,也有当地政府或华人社会自编的。这些教材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或程度过于艰深,不适合海外华裔儿童的汉语水平;或脱离当地华人的具体生活状况,也较少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或宣教过露,易引发社会敏感问题;或粗制滥造、品质低劣。⑤即使这样的教材,种类和数量也严重不足,因而海外华校极少有选择的可能性。目前,海外各地大都将华文教育纳入当地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实施教育时很难从现有的教材中选出合适的内容,因此对华文教育的开展造成很大的障碍。
(四)华文教育的合法地位得不到保证,授课时间少
海外华文教育除新加坡等国将华文同英文并列作为第一语文进行教授外,绝大多数国家都把华文作为第二或第三外语来开设,授课时间很少,每天大多只授课1-2小时。即使在华文学校学习,时间也得不到保证。因为绝大多数都属于夜校、周末学校和培训班性质。这致使海外华侨华人子女大多只能掌握一定数量的中华语言文字而已,谈不上进行熟练的听、说、读、写,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五)经费投入有限
华文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有:第一,当地政府不支持,所有的经费来源全靠华侨华人社会机构和人士的捐资。第二,以华侨华人办学为主,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第三,政府将华文学校纳入国民教育的体系中,参与华校的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全部或大部分资助,但此类学校太少。第四,中国大陆、港澳台在一些侨居国独立办学或与华社合资办学。随着华校生源的日益增多,多数学校在提高办学质量和规模等方面都显示出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对此,中国各级侨务办公室、驻外领事馆及海外各华社,还有其他热心华文教育的人士,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远远不能满足海外众多学习者的需要。
三、海外华文教育持续发展的策略
海外华文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予以解决:
(一)建立海外华文教育总网站,整合海外华文教育资源
国内外现有的有关海外华文教育教学的内容、网站散置于各类分类目录中,不易寻找。因此,应当充分发挥国际互联网络的优势,建立华文教育总网站,将全球各国、各地、各学校的华文教育资源与文化相关资源汇集在一起,并加以有效的整合。主要包括华文教育、中华文化、专业教育、华人社区动态、生活咨询等栏目。各项分类及网页连接均采用多维度分类架构,包括咨询内容分类、地区、语言、呈现媒体及使用者等构成多维度的交叉检索及咨询组合与引导机制。学习者登陆此网站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⑥
(二)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一些国家的华文教师待遇不高,政治地位低下,致使许多教师弃教从商或其他职业。可以发动华界捐资助教,也可以通过斗争等方式争取当地政府对华文学校的补贴,进一步提高华文教师的工资和生活待遇。在确保现有教师规模的基础上,发掘并动员过去华文学校的教师及受过华文教育的学生们,重新加入华文教师队伍执教,献身于华文教育事业。并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1)当地各级高校成立华文学院或华文专业,培养当地华文师资。(2)组织华文教师到中国语言文化大学、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等有华文教育的大学进行短期、中期或长期学习,提高华文教师的学历层次。(3)充分利用中国在海内外举办的“汉语水平考试”(HSK),规范华文教师的教学内容、水平和测试方式等。⑦(4)当地有关社团,如华文学校校友会、基金会、联合会、宗祠同乡会等组织举办“华文教师及汉语进修班”或通过中国大陆的华文教育专家、学者到世界各地华校讲学或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来提高华文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编制华文教材,增强其适用性
海外华校主要有两种,一是周末中文学校,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主要集中在美洲、大洋洲、欧洲;二是全日制华文学校,有的以华语为教学媒介语,而有的不是,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两类学校普遍存在教材版本落后,数量不足等问题。应根据上述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华文教育良好、规模大、机构齐全、实力雄厚的国家,能够自编符合本地华文教育特点的教材,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多数国家必须与中国有关单位合作,才能编写出既能体现中国文化内容又能与当地语言文化相结合的新教材,才能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如1996-1997年,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和暨南大学出版社分别与柬埔寨华人理事会和北美地区中文学校协会合作,编写出版的系列教材就比较成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和暨南大学出版社也正在与泰国、日本等国华校协作,分别编写、出版适合泰国和亚洲部分国家全日制华校的华文教材。⑧
(四)实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华文的积极性
目前海外学习华文的人很多,层次有别,利用传统的人人对话进行讲授华语有一定的难度。最好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海外华裔学好华文的关键环节就是语言教育,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读、写,还要掌握听、说。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习者一面在屏幕上观看文字,一面反复听取发音、会话,进行听力训练,并且具有播放华文影片及动画功能,从而使学习者处于较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效果。另外,编排多媒体课程软件可以将教材内容分割为许多片段,并将有关之片段加以再连结,呈现树状或网状结构,允许使用者掌握主动权,依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行涉猎丰富的教材内容,这种方式,对于背景各异的海外华文学习者而言,特别适合个别化学习。⑨
(五)争取多方支持,确保华文教育的地位日益提高
近年来随着华文经济价值的提升,世界各国政府更加重视华文教育,鼓励和支持华侨华人办学,并实行了较为开放的教育政策。但是并没有把华文教育提高到应有的地位。因此要继续努力:第一,华人社会还要为华文教育——母语教育的合法地位而努力,争取当地政府进一步放宽对华文教育的限制。即便作为第二外语开设,也要有更多的学习时间保证。第二,海外华界要加强同中国的文化交流。许多国家要求华文教育要淡化同中国的政治关系,但要加强同中国的文化交流。中国政府在政策、经济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作为海外华文教育的强大后盾。第三,发动华人社会及其他各界人士捐资,在多国成立华文教育基金会,最大限度弥补经费之不足。
注释:
①唐燕儿:《海外华文教育:趋势、问题与策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75页。
②黄碧芬:《陈嘉庚的“诚毅”与华文教育的“育人”》,《华文教育研究与探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28页。
③参见向大有:《二十世纪海外华侨华人沧桑巨变》,《八桂侨刊》2000年第2期,1页,孙达先:《海外华文教育初论(纲要)》。周小兵,谭铭章:《东西方文教的桥梁——国际华文教育会议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10页。
④周世雄,林去病:《面向21世纪的海外华文教育》,《第三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42页。
⑤尉万传:《利用互联网资源辅助华文教学》,《海外华文教育》2003年第4期,55页。
⑥唐燕儿,李坚:《海外华文教育发展之困境与对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149页。
⑦林莆田:《广州海外华文教育交流会述评》,《海外华文教育》1994年第2期,52-53页。
⑧丘进:《海外华文教育四议》,《汉字文化》1998年第2期,54页。
⑨唐燕儿:《海外华文教育、趋势、问题与策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