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世界汉学何以关注中国文化的价值观

2012-04-12常大群

海外华文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世界文化

常大群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中国厦门361005)

随着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初的崛起和中国文化的复兴,当代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人们关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关注它给世界经济带来的旺盛需求和持续、稳定的发展。世界各国都更加积极地研究中国,拥有几百年历史的汉学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期。

一、从历史看当代世界汉学研究

汉学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与世界文明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历史上,它对亚洲的日本、韩国、越南和对欧洲的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文明进步都产生过积极的、甚至是关键的根本的影响。

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日本就有组织地大规模派遣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华文明,把中国文化全面地介绍到日本,汉语文化典籍在日本广泛传播,带来了日本社会的重大变革和日本文化的大发展。韩国、越南与日本情况相似。在十七、十八世纪,传教士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欧洲出现了研究中国的热潮,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文学家歌德等都盛赞中国。欧洲思想家在反对当时的宗教思想和控制、反省社会文明现状中找到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思想资源,尤为重视中国的价值观念,认为它可以解决欧洲当时的社会文化问题。1697年莱布尼茨在为《中国近事》写的序言中说到:“然而谁人过去曾经想到,地球上还存在着这么一个民族,它比我们这个自以为在所有方面都教养有素的民族更加具有道德修养?自从我们认识中国人之后,便在他们身上发现了这点。如果说我们在手工艺技能上与之相比不分上下,而在思辨科学方面要略胜一筹的话,那么在实践哲学方面,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绌了。”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文明的破坏使欧洲再一次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西方思想家希望从中国文化里汲取社会文明进步的资源。人们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重和谐、天下大同的理念,重新认识儒家的仁爱、礼义等人道主义精神,不满西方文化中的殖民征服欲、没有节制的掠夺冲动和自我中心主义的狂热。

上世纪七十年代,汤因比在与池田大作的对话中把世界政治统一与和平的重任交给了中国文化,认为“正是中国肩负着不止给半个世界而且给整个世界带来政治统一与和平的命运”,②他认为原因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遗产:中华民族的美德、世界精神、儒家的人道主义、儒家佛家的合理主义、道教与中国哲学的天人一体观,这些文化遗产可以“成为全世界统一的地理和文化上的主轴”。②

当二十世纪结束,人类即将迎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世界各国有识之士都在反思人类文化的过去,展望二十一世纪的未来。1993年8月世界普世伦理大会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会上通过了一份《走向全球伦理普世宣言》,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世界普世伦理的基本准则。③这凸显了中国文化价值观在当今世界的意义。

汉学固然是一门涵盖内容十分广泛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学问,但对中国文化价值的研究始终是它的灵魂所在。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经历了二百多年落后的中国,正逐渐再现五千年古老文明的昔日辉煌。中国要怎样影响世界?中国的价值观会给世界带来什么?这是世界各国迫切要了解的问题,它关乎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但是,当代世界汉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的研究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变化并不相适应,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研究不突出,在一些问题的理解上不深入。这影响了对中国文化的全面理解,影响了世界对中国的判断和评价,也必定给中外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有哪些有益于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内容?它可以解决什么样的世界性难题呢?应当说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绝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绝不可能以否定西方价值和现代科学观为前提来解决这个世界面临的问题。但它可以为以下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有效的必需的途径,这些问题大致包括四个方面:一、疾病与身心健康的医疗问题。二、由物欲、拜金主义等异化现象带来的精神问题。三、环境压力、气候变化等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四、国际争端与战争。价值观带来行动,不同的价值观就有不同的行动,会造成不同的结果。虽然有些问题不完全是由价值观决定的,也不是价值观能彻底解决的,如国际领土、贸易争端,但它至少可以控制、约束人类的行为,为争端的解决提供一种理念。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有三大价值观可以有益于当代世界的文明发展,即重视生命自由的价值系统、天人整体的价值观念和天下大同的和谐世界观。

这些问题实际上深深触及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以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面向世界、面向新时代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课题。这应是当代世界汉学的研究重点。

二、重视生命自由的价值系统

自由是人类所追求的至高的价值准则,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从自然界、社会和自身不断获得自由的历史。人的自由可以分为三个领域,即社会领域、经济领域和生命领域。西方现代社会的民主、自由、人权等观念基本上属于社会政治和经济这两个领域,据此而建立起西方的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制度,这正是西方为之骄傲的地方。但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方面的自由并不是人类的根本自由和彻底解放,人类的根本自由和彻底解放是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这才是真正的自由王国。马克思说:“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须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的,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在跟自然做斗争的物质生产的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④而“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就是人类生命、人类的道德、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就是人生命的自由。生命自由是使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王国。重视生命自由的价值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生命自由的价值系统,在人的精神境界、智慧和能力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从人的身心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全面地探索了人精神价值的提升和生命的完善。

做圣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价值目标,从凡人到圣人,就是生命自由、精神自由的过程。孔子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说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⑤“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心念一发、意识一动就是道德仁爱的善念,从这一点来说,孔子达到了人生自由的至高境界。精神一动就是好的意念、善的意念,这是一个具有极高道德境界的大善德的人所具有的精神品质,这是儒家的圣人。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⑥圣人的善,不只是小善,而是大善,它是善的化身,将善带给他人,带给世界。从小我到大我,从自我的善德出发把自我的善扩大到全社会,而给他人、给世界带来美好幸福,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维取向。达到圣人的自由境界,并把这种自由与整个世界的自由美好联系起来,是中国文化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着眼于个体的道德自觉,每个个人在精神品质和境界上以圣人为榜样,努力做一个圣人。这种提升自我善德的文化自觉力,可以有效解除一己的小我之私心给人的精神束缚。反思现代社会生活,人类的生存困境是为满足一己的私欲而对外在物质的占有,人要服从头脑里占有欲望的需要,人的生命活动不再是以满足自我能力和智慧的发展为目的,而这种能力和智慧的发展反过来却要服从对物质的占有的需要。我们并不反对拥有外物并使用它,问题是这种占有欲往往是没有节制、没有限度的,占有了还想再占有,结果是永远满足不了人的欲望。当人占有某物后,人也就被物所占有。人在面对外物的时候,更多地想到的是我如何拥有它,人被外物所累,人的意识、情绪和人的劳动是以外物为中心的,人被异化而失去了精神的自由、生命的自由。孔子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大善德的精神自由境界和老子清静寡欲、与道合一的超越物欲和生死的生命状态提供了消除或减轻物化状态的思想资源。对于人的生命自由,老子是从“道”来理解的。道是产生宇宙自然的根本,它的品性就是生生之德性。而道的特点是虚无,老子认为人的意识净化到虚静专一而没有干扰的时候,就可以与道相合,而具有了生生之德。不仅自己的生命力因之而变得很强,生机旺盛,而且人也可以具有像道生养万物不求回报一样的大善德。这是宇宙间最高的道德准则。具有了至高道德,人就能不再受一己之私的束缚,从而解放了自我的身心。

另外,老子的“为道日损”、佛学的去除“我执”而“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思想,无不要求克除私欲,把人的精神、生命从小我之私欲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生命的自由。

在道教、佛教的修炼中,追求的是思想意识的专一,也就是念住。慧能认为禅宗是“无念为本”,意识纯净到没有了杂念,只有一个灵明的照察的念头,这样生命就进入了良好的状态。又如太极拳,是世界公认的有益于身心的运动,现在孔子学院把太极拳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品牌向世界更广泛地推广出去。它在一招一式中也特别讲究意念的专一。陈氏太极拳象图说:“打拳上场后,手足虽然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此时一志凝神,专主于敬……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⑦

意识的集中专一使人生命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使身体更加健康,脑中的杂念减少,脑力的消耗相应减少。意识活动的有序化增强,在脑电活动中,表示紧张的快波消失,表示有序化、静化的α波占主导,这就调节了神经功能,有益于心理健康。意识的集中专一还可以使思维更加敏捷,观察力更加敏锐,并且容易出现灵感。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日常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是靠的专一思考。西方体育运动虽然也能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但对于思维能力提升的直接作用就差得很多了。

中国文化在生命自由,即人的精神自由、人生境界的提升、人的健康长寿等优化生命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汉学关注这个方面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

三、天人整体的价值观念

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认为人和自然、人与人、人体自身的身心关系是统一的整体,世界彼此相联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它强调从整体上看个体、从整体上看具体的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整体观。这是一个已经为现代哲学和科学所承认和证明了的思想。如现代物理学的量子理论,揭示了能量的非连续性与物质的波动性,提出了波粒二象论,认为粒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体的一个部分。整个宇宙的不可分割的量子性相互联系是基本的实在,而有相对独立的部分仅仅是这个整体中特定的、偶然的形式。又如上个世纪末玻姆的隐秩序理论也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都是隐秩序整体性里面的暂时表现。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戈京曾指出,西方科学和中国文化对整体性、协同性理解的很好结合,将导致新的自然观和科学观的产生。

诺贝尔奖得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丁肇中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在领导一个寻找宇宙反物质的项目,它由美、欧、亚三大洲16个国家56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组成,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大,山东大学、东南大学等。目前实验用的阿尔法磁谱仪已由美国航天飞机送入国际空间站,还在实验当中。丁肇中有关反物质的假说,就来自于整体观。笔者在山东大学读研究生的1996年,曾亲自谛听他在山东大学做的关于反物质的科学报告,他说反物质的存在其理论根据就是中国文化的阴阳整体性概念。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宇宙的物质和反物质就是阴阳两面同时存在的。也就是在我们已知的世界的另一面,还同时存在着另一个与我们相似的反物质世界。寻找这个世界要从太空中的带电粒子找起。可见,中国传统的整体观在世界尖端科学上的作用是多么巨大。

人体干细胞研究是当代世界科学与生物工程领域的核心之一。干细胞又叫全能细胞,它具有发育的全能性,能分化形成人体所有的组织和器官。它的这一特性就是全息性、整体性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整体观念的又一例证。卵细胞受精后,很快便开始分裂,首先是分裂成两个细胞,继续分裂成十六至三十二个细胞的细胞团,叫桑葚胚。这时的每一个细胞如果分开,并植入到母体子宫内,则每个细胞都可以发育成一个完整的胚胎,这就是胚胎干细胞。之后,胚胎干细胞继续分裂生成能产生人体所有组织器官所需类型的多种细胞,如造血干细胞生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皮肤干细胞生成皮肤。干细胞发育成人的各种组织器官,有其内在的整体性的基础,正是干细胞的这种整体特性使它成为全能细胞,它的发育过程是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空间结构来安排的。全能干细胞根据人体不同功能的需要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发育成不同的组织器官。这些新的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说明中国古代整体观思想具有多么强大的生命力。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现代人类生活是建立在一种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上,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打破了它们固有的天然的整体关系。全球资源不足、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污染等突出地表明西方无限制的索取自然的人与自然对立观念的局限性和危害性。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这种能力如果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共生和谐的观念之上,那么它无论是对人类自身,还是对自然界都是有益的。但是,如果忽视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过多地向自然界索取以满足人的占有和享受外在物质的欲望,那么对自然的破坏力将越来越大,以致危害人自身的生存。世界各国应更加重视中国的道家思想,从道家的人与自然合一、人与自然相通的生存智慧里吸收营养,这种整体价值观与中国文化重视生命自由的价值观是结合在一起的,它可以有效地抵御西方感官快乐的物质主义、本能欲望的扩张。把本能化为一种自觉智能,使人的类本质从本能和感官中解放出来,使人获得更大的自由。重视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重视生命价值、精神价值的中国文化可以使这个世界朝着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

对于人的身心关系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身心整体思想。而现代科学对人的研究基本上忽视人的精神作用、忽视人的精神与身体的关系,而是着重在物理和化学上研究人的生命。西方医学也多从身体病变的具体部位为着眼点来诊断治疗疾病,虽然可以治愈很多疾病,解决了人健康的很大一部分问题,但是,它也是有限度的。首先它的理论基础不是整体性的,不是从人体的身心整体和各部分组成的整体出发来认识人体的,而是以物理和化学的分析作为基础,所以还存在许多缺陷。这个认识基础使它的主要治疗手段是使用药物和进行手术,而人们也习惯于依赖药物和医生的治疗,从而失去了主动性。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提出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预防医学的先进的养生观念,发挥人的精神的作用、着眼于少生病或不生病才是医学的精髓和人健康的根本。它要求精神不过多地向外消耗,节制欲求,精神怡然自乐,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并对已经得的病进行自然的治疗。

中医的针灸已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获得承认,去年又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的理论基础就是人体的整体关系,具体体现就是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奇经八脉等。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四肢、五脏、六腑是互相联系、紧密结合的。例如,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中脘,下联接大肠,上行喉咙,接肘中、手和手腕,出大姆指指端。手太阴肺经把肺、大肠、上肢、手、大拇指等组成一个人体小系统。针刺本经的中府、云门、尺泽、列缺、鱼际等穴位,可治疗有关“肺”方面发生的疾病,如咳嗽、咽喉肿痛、喘息气粗、胸闷等。另外在人体十二经的每一经脉上都有五个重要穴位,称五输穴:井、荥、输、经、合穴。它们从指趾末端起至肘、膝关节止。这五个穴位又与人体五脏对应,如肺经的合穴是尺泽,属肾水,当肺病为实证时,则取尺泽穴。因为五脏的肺属金,肾属水,按五行相生相克规律,金生水,肺的“实”用“生”来解除,就可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心肝脾肺肾五脏的相生相克关系,用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来表示人体五脏的相生相克的关系,这是中医的一个表述方法。表明五脏是一个整体联系,每一脏功能的盛衰都与其他四脏密切相关。

四、天下大同的和谐世界观

大同社会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憧憬,两千多年前的《礼记·礼运》提出了大同的社会理想。首先,大同社会是“大道”畅行的社会,它以“天下为公”为基本特征。每个人都把心意放在“公”上,从而构建起人与人之间极度和谐的社会。这个“公”的境界就是一个人能达到的与“道”相通的最高理想,宇宙自然的生养万物而不求回报的最高道德在人类社会的体现就是“公”。《礼运》进而提出了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目标。政治上“选贤与能”的贤人政治;经济上,货物“不必藏于己”,工作不必只为自己;文化上,“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两千多年前,儒家就提出“大同”社会的模型,关键是大同这一理想观念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目标。

儒家大同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宋代理学家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的内容。在《正蒙·西铭》中他认为人生活在天地自然之中,自然要互相友爱,互相帮助,就是对于世间万物也应爱护。⑧在社会中,人不论贫富贵贱,不论民族、国家,也不论信仰什么宗教,互相仁爱是根本所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每一个人从修身做起,把他人与自己,把整个社会、把全球各国家、各民族、各宗教的人们与自己看作一个整体,这种整体观是平天下、天下大公的思想基础。从整体上看问题,把仁爱作为发自内心的文化自觉力,世界就会朝着和谐美好的社会发展。

儒家重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用世方面来讲,它把平天下作为社会的理想,天下大公是社会上达到人与人整体和谐的最高境界,是天道在人世间的体现,是人的自然的天性和人性的完美结合。

大同思想有助于建立当代世界伦理新秩序。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和经济都在快速发展,世界的物质财富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丰富。历史进入21世纪,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发展给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世界一派和平发展的景象。但是,现在还存在着极不和谐的社会现实,如欧美从狭隘的国家民族观念出发,在金钱至上的价值观驱使下,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战争、混乱和贫穷,现代社会秩序中的这些不谐和音,对现代文明的发展是不利的。世界需要一种新的伦理秩序,需要以新的伦理思想作为基础以消除或减少仇恨、杀戮、混乱和贫穷。这种新的伦理思想应该包括中国文化和谐相处、天下大同的核心价值观,它是建立世界新的伦理秩序的基石。

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建立国际伦理新秩序应有如下三个观念和原则:天下一家亲、和而不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思想。天下一家亲是一个总的原则,要把各国家、各民族、各宗教看作一个大家庭,彼此亲爱,互相帮助,大家和谐相处。“和而不同”并不要求思想、制度、生活模式完全相同,如果一个国家人民生活幸福,其他国家会心悦诚服地学习。在不同中寻求和谐正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世界应建立在榜样的基础上,在自愿与对话中进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融利已与利他人之中,让自己好,也让他人好。这句话的另一方面的表述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仅是孔子的思想,世界其他地区、宗教中也不乏这个观念。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说:“你自己不想经受的事,不要对别人做;你自己想往渴求的事,也该希望别人得到。这就是整个的律法。”《圣经》记载耶稣的话:“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就得怎样待别人。这就是摩西律法和先知教训的真义。”伊斯兰教主穆罕默德告诉信徒最高贵的宗教是你自己喜欢什么就该喜欢别人得到什么。③可见,这些观念和原则都是超越宗教、国家和民族地域限制的全球共同的伦理思想,它足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共鸣,并得到广泛的认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

中国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价值观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已经在历史上得到了证明。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中央政权,如强大的王朝汉、唐、宋、元、明、清,除了蒙古族建立元朝前后的领土扩张外,基本上没有向外扩张领土的野心。即使强悍的蒙古族在建立元朝中央政权后,也把精力放在了经营中原上,受到儒家文明的影响,改变了其扩张政策。明朝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也以经贸、文化交往为主,并没有侵占土地、掠夺资产。清中后期的近代,广东、福建的大量移民迁往东南亚,也没有发生像欧洲人到北美把印地安人赶尽杀绝的类似事情。这都是中国以和谐思想建国,以实现天下大同为理念的文化目标所决定的。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的伦理标准足以影响整个世界,将会与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共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一个和谐的世界秩序。

虽然,我们这个现代世界科技、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与人们意识深层的价值观息息相关,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观变了,这个世界也就变了。世界文明的进步有赖于人的价值参照系的深层意识内容的改变。当代文明如何从单纯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转变到关注自身的身心生命活动的和谐及所带来的高级的生命享受上,如何从人与自然对立而无限攫取自然资源转变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相处上来,如何从利己与利他的矛盾心态中转变到融利己于利他人之中的大我境界上来,从而造就有善德、有智慧、有胸怀的新人,造就身心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大同世界,我们期待着世界文明向更高级阶段的跃迁。

注释:

①夏瑞春编:《德国思想家论中国》,陈爱政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②A.J.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苟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

③孔汉思、库舍尔编:《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何光泸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④马克思:《资本论》卷3,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⑤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⑥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⑦张肇平、杜飞虎:《论太极拳》,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⑧张载:《张载集》,《乾称篇第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猜你喜欢

价值观世界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谁远谁近?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