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社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有的场域

2012-04-12钱结海

湖北社会科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现实师生主体

钱结海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部,安徽 马鞍山 243041)

“虚拟社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有的场域

钱结海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部,安徽 马鞍山 243041)

解决当前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需要在“虚拟社会”这一新的场域下进行探索与实践。“虚拟社会”为实现师生主体间性(主客体关系)新型教学关系提供了独特便利的条件,它蕴含着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介体),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可回避的重要社会环境(环体)。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应当包含“虚拟社会”条件下的实践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虚拟社会”

一、问题的提出

(一)关于“虚拟社会”。

“虚拟社会”也称网络社会,通常是指人们在计算机网络中展开活动、相互作用形成的以数字化形式展示出来的社会关系体系。“虚拟社会”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征,其中虚拟性是其最本质性特征。在“虚拟社会”,人们的实践活动已从过去以物质和能量为基础的活动平台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平台,也就是从物理空间转移到电子空间。“虚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改变了社会结构,使原有的“现实社会”增加了现实的“虚拟社会”的新因素;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形成了人类的虚拟生活方式;改变了人类思维的社会基础,形成了人类的虚拟思维方式。“虚拟社会”这种增加在“实现社会”的新空间、新因素,不仅在迅速影响着教育对象的现实性存在,而且还急剧地影响着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形态。让教育成为“虚拟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使“虚拟社会”至少部分地承载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

(二)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

实践性教学(亦称实践教学)是西方在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和行为主义教育哲学、强化教育职业化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学实践模式。[1](p44)这种模式已在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领域广为使用,近几年在思想政治教育等人文社科领域也已开始探索实施,但探索和实践的成效不尽如人意。其一,在实践层面,当前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不高。一项有关武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武汉大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很满意、比较满意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8%和26.4%;很不满意、不尽如人意的分别占22.4%和38.8%,约三分之二的大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不认可。[2](p38-39)其二,在理论层面,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不深刻。卢诚在总结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时认为,大部分研究仅从意义与价值角度提出实施实践性教学方法的重要性。[1](p44)其三,“虚拟社会”条件下的实践教学已进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视野,但可查的一些研究成果的立意动机多少有些权宜和“投机”,总体上是以解决在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逻辑起点和落脚点。笔者认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当走进“虚拟社会”。这个论题不仅出于我们需要有新的突破口来试图解决在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就是“虚拟社会”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应有之场域,走进“虚拟社会”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由之路。

二、“虚拟社会”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应有场域

(一)“虚拟社会”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应回避的社会环境。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环境,也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环体,是指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这种外部因素包含了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一般意义上,可以把这个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环境是主要的环境因素,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会产生决定性影响。

1.社会环境包含了“虚拟社会”的一切社会关系。

社会环境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称。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此意即为社会关系源于人,因为有了人类,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各种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就统称为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源自人,所以不论“虚拟社会”是不是符合马克思的社会理论而成为一种新形态的社会,但至少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虚拟社会”作为人的对象化产物是客观存在的,二是在“虚拟社会”里的人尽管是符号化的,但是影子背后总有人,现实中的人才是真正的推手,创造“虚拟社会”的是现实中的人,“虚拟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只不过是现实人的社会关系的投影,它反映的恰恰是真实的人的社会关系,只不过是经过了“虚拟社会”的折射而已。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把通过“虚拟社会”形成的社会关系排除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环体之外。“虚拟社会”相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至少是一类社会条件和一种独特形态的社会环境。

2.“虚拟社会”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绕不过去的社会环境。

思政课实践教学绕不开“虚拟社会”,是因为“虚拟社会”客观地存在着,它不会因人的意识转移而消失,它的“居民”目前在国内已达到4.2亿,全球已过18亿,它的影响已渗透到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与现实生活一起共同构筑着当今人们的真实生活,“视而不见”几乎不可能。思政课实践教学绕不开“虚拟社会”,还因为目前国内几千万大学生每天平均用近5个小时的时间在“虚拟社会”里,在课堂理论教学之余,我们也最有可能在“虚拟社会”的“进出口处”(互联网终端)找到他们。思政课实践教学绕不开“虚拟社会”,还因为思政课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人是包含了“虚拟社会”里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此,思政课教学包括实践教学的内容就不能不更新扩充,教学的方法手段就不能不创新丰富。

3.“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在1846年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中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此外,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也就是说,既没有离开社会的人,也找不到没有人的社会。“虚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如此,“虚拟社会”中的人尽管是虚拟符号化的,但操手却是现实中的人,只是“虚拟社会”把人的传统交互方式改版成了“人——机——人”式的间接交互,“虚拟社会”本质上仍是现实中的人的交互产物。没有实现中的人,也就没有所谓的“虚拟社会”。

不论是“现实社会”还是“虚拟社会”,它们都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虚拟社会”的本质与“现实社会”的本质并无二致,它们统一于人们的交互实践当中,形成人们共同生活的环境。为了方便说明问题,我们从当今互联网已普遍地结构性地改变了人们交往方式的角度,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社会环境分为现实社会环境和“虚拟社会”环境两种。这一区分只是方便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部社会环境都涵括进去,因为传统的以物质空间为标准的分类办法已不能适用新的社会事实,如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分为课堂的社会实践教学、校园的社会实践教学和校外的社会实践教学,貌似全覆盖,但很显然它不能把网络技术所造就的超时空标准的 “虚拟社会”环境也包含进去。

(二)“虚拟社会”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

“虚拟社会”,作为当今人类新的交互场域,正以其无穷性替换着现实社会的有限性,以其从内容到形式的丰富性深刻地影响着现实社会,人的主体力量化以想象、信念、理想在这个“社会”里均得以“实现”和展示。它内蕴着丰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是非常适合而且不可或缺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介体。

1.“虚拟社会”内蕴着丰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

“虚拟社会”是以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这种先进的技术正是当今社会之所以称之为“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代表的是人类社会的先进生产力。这种技术正承载着人类的梦想,迅速地改变着整个地球,现实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等,都因各类信息在网络里无限量地传播和生产而加速蜕变。“人在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3](p243)人们在编织“虚拟社会”的同时,人自身的社会性也不可逆转地发生着变化,人变得更加“社会化”、更加“全球化”;人也不再那么“现实”,有些被“虚拟社会”化了;人部分地被符号化,成为社会符号系统的一部分了。所以,如此充满魔力和无比丰富的“虚拟社会”,对于思政课教学及其实践教学来说实在是件幸事。思政课教学及其实践教学也有责任走进“虚拟社会”,通过有价值有目的的虚拟实践活动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虚拟社会”的构造,反思和改进人在“虚拟社会”的一切行动。

2.“虚拟社会”内蕴着重要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原则。

“自由、民主、开放的网络导致了网络居民的自由、民主、开放。”[4](p176)“虚拟社会”为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民主的实现准备了优越的物质条件,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它的开放性、共享性、实时性、快捷性、互动性、自治性等特质,同样赋予了思政课实践教学较为理想的条件,内蕴着思政课实践教学所要求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自主性原则。“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对人的强大的吸附力,表现为它使人的重复性行动能成为日常,能使人成为自觉行动的社会动物。“虚拟社会”里人的行动,尽管有着紊乱,有着与现实规则的冲突,但“虚拟社会”对现实的人却有着独特的吸附力,“虚拟社会”通用的知识、规则等等,绝大多数人并不是通过传统课堂习得,而是通过实践自主选择而成,现实社会里的民主、自由不曾深刻体验,却在“虚拟社会”做到了形式上的酣畅淋漓。也就是说,“虚拟社会”天然地契合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法原则,其本身还内蕴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动力原则。

3.“虚拟社会”孕育着丰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载体。

这里所谓的载体是指能承载并能传递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或信息的形式,教师和学生必须借助这种形式来互动并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通常有活动类载体、社团类载体、基地类载体等几种类型。这些载体建设需要大量的时间、空间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事实上这些保障性条件的紧缺已成为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 “瓶颈”。“虚拟社会”以其时空的无限性和交互成本的低廉弥补了这些缺憾,同时它孕育着的丰富载体不仅可以有效地承载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部分功能,而且还可以承载面向“虚拟社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功能。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种载体都可以轻便地在“虚拟社会”实现,而且要丰富得多。“当前,大学生‘虚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基于技术的现实环境模拟,如各专业的仿真性教学实践活动;二是以网络为平台开展的模拟现实,覆盖了大学生学习、交往、求职、创业等各个生活领域。 ”[5](p123-124)也就是说,现实中的载体在“虚拟社会”都可以通过技术程序化地加以仿真,同时现实社会不曾有的载体,“虚拟社会”以其强大的构造能力同样可以构建。从模拟的广度看,“虚拟社会”实践活动是对课程学习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吸收与重构,并与这三种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三)“虚拟社会”有利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师生主体间性的实现。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交往。“虚拟社会”所具有的平等性、交互性、隐匿性、自主性等特质,为打破传统师生间单向度的主客体关系,建立新型师生交往模式——“主体间性交往模式”提供了条件。主体间性“是两个同时完全作为主体的主体间相互作用,是一种互为主体的情况,双方主体具有同等的、对称的、相干的主体性”。[6](p81-84)主体间性交往模式是对主客体交往模式的超越,它呈现出来的是多极主体间平等的人际交往。“师生平等的主体间性交往可以使网络社会的师生获得正确的自我身份认同,因此应是师生关系的基本表现。”[7](p41-44)“虚拟社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间性的意义就在于:

一是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和维护。主体间性交往模式首先打破了师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权力位置”,一方面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主体地位提升,权力上移;一方面教师角色发生转变,知识“代言人”的讲台地位消解,权力下移。这使得师生双方地位更趋平等,师生关系成了“我”与“你”关系。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中,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一交互交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学习实践的成就感与生命的价值体验,感受到了人格的自主和尊严。

二是创造平等对话的机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本质上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更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是一种“人与人精神相契合”的活动。[8](p19)对话是实现师生主体间性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把师生关系推向民主平等开放的惟一现实途径。“虚拟社会”知识的丰富性、共享性、交互性彻底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从而为师生平等民主开放式对话提供了可能。“虚拟社会”丰富的交往工具还为师生平等民主开放式对话提供了条件。

三、结语

“虚拟社会”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应回避的重要社会环境。让思政课实践教学走进“虚拟社会”,有利于大学生全方位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可以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虚拟社会”蕴含着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这不仅有利于低成本大规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实现“精英实践教学”向“平民实践教学”的转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与“虚拟社会”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现象,对它们给予正确的理解、透视、引导和影响,本身就是思政课包括实践教学课的重要内容,也唯有纳入这些教学内容,思政课包括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是完整的。也唯有如此,才能还大学生们一个真实的完整的现实社会,才能使大学生们真正完整地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和改造世界,巩固和优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师生主体间性在“虚拟社会”的实现,是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开放交往关系的自觉构建,这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和能力的多层次扩展,并最终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1]卢诚.高校思政新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5).

[2]张文学,叶梵.武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调查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赫瑞庭.信息霍乱[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5]吴满意,肖永梅,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形式——“虚拟社会”实践[J].理论与改革,2010,(2).

[6]王仁宇.主体间性与交往[J].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7]张香兰.网络文化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冲击与挑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6).

[8]张香兰.网络社会师生关系的建构趋向[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5).

G641

A

1003-8477(2012)01-0189-03

钱结海(1971—),男,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张 豫

猜你喜欢

现实师生主体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麻辣师生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现实的困惑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