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的分析与建议
——以贵州省为例
2012-10-30石虹
石 虹
(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的分析与建议
——以贵州省为例
石 虹
(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今后10余年间,我国城镇化率将以平均每年1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推进。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接近60%,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城镇化高速推进的过程中,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问题尤其重要。以“非农就业能力”为视角,分析了贵州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现状,探索了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相关建议。
城镇化;劳动力转移;建议
一、贵州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基本情况
1.转移规模和速度。
转移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近几年明显扩大。从农村人口数量上看,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从1978年城镇人口 323.97万人,占总人口 2686.40万人的 12.06%,上升到2009年城镇人口1135.60万人,占总人口3798万人的29.89%。而乡村人口比重则从1978年的87.4%减少到2009年的70.11%。同时,自1999年至2009年,贵州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1999年,贵州省农村就业人数为1728.2万人,而非农产业就业人数仅为300.7万人,到2009年2031.2万人的农村就业人员中非农产业就业人数上升到968.5万人,在10年的时间里就增加了667.8万人。
转移速度有所提高。按照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发展的进程就是传统农业部门不断缩小直至保持一个很小的比例,而现代化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直至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同时,由于农业对发展中国家关系重大,工业化应建立在坚实的农业基础上,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要依靠健康的、增长的和廉价的劳动力基础,并在经济增长中逐步消除贫困,这一观点正好与我国当前的形势相符合。[1]
在刘易斯关于二元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中,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二元就业结构的变化是与二元生产结构的变化相一致的,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结构随着生产结构的转变,也同样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
从表一可以看出贵州省1989年到1999年二元就业结构的转变落后于生产结构的转变,即变化额比值为0.68,小于1。二元就业结构的转变滞后于二元生产结构的转变,直接造成了农村劳动资源相对过剩与有效利用不足。
表一
在表二中变化额比值为1.33,大于1,贵州省1999年到2009年二元就业结构的转变略微超过生产结构的转变,这表明在接下来的10年里,贵州省农村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在现代化进程中,贵州省农村劳动力加快了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以充分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表二
2.转移方向。
首先,转移以跨省劳务输出为主。贵州省各市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异地(市外或县外)就业为主。截至到2009年底,全省跨省劳务输出及省内转移到其他县市的农村劳动力为1658.2万,占转移农村劳动力总量的81.6%,而本市及本县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仅为373万人,占全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8.4%。在跨省劳务输出方面,就近外出就业是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尤以广东、云南地区转移就业最为突出。
其次,贵州省农村转移劳动力主要在建筑、加工制造、住宿和餐馆等行业中从事技能等级较低的工作。以2008年底对金融危机中返乡农民工的实际调研为例,在失去工作返乡的农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3.3%,大多数无技能或技能单一,基本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工作,从事加工制造、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者最多,约占返乡总人数66%。从收入上看,返乡农民工月工资水平在1000元一1500元之间的最多,占44.31%,其次为1500元一2000元之间,占22.16,2000元以上的占19.53%,1000元以下的占13.99%。整体收入水平偏低。[2](p40—45)
二、转移能力及制约因素
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的考察,可以从非农就业源头、非农就业空间、非农就业渠道三方面进行。
1.所谓非农就业源头是指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能量,其主要表现在非农就业者既要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以适应城市就业对素质的要求,还要具有一定的收入水平以实现在城市的定居就业,否则难以跨越“城市就业门槛”。
一是劳动力素质和技能较低。据统计,2009年我国15岁及以上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8.9年,而贵州仅为7.19年,尚未达到全国2000年7.85年的平均水平,贵州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10年以上。其中,外出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80%以上集中在小学和初中程度,而初中程度占52%,是外出人员的主要受教育水平,高中水平的占8.57%,文盲或半文盲的占8.45%,中专程度的占4.77%。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较低,而非农业生产部门一般又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这就致使城乡之间要素失衡,限制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非农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水平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特征之间形成了一种 “循环效应”,这种循环效应表现为: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得不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寻找就业机会,行业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市场不可避免地形成一种过度竞争,从而使一些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得不“无功而返”。循环效应往往会带来农民工就业的“钟摆效应”,即一些综合素质较差的农民工因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过不了多久便辞职回家,经过短暂的调整后,他们又不得不出来找事情做。然后又不断地无功而返,向钟摆一样不停地在农村和城镇之间流动。[3](p3-6)
二是工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一大动力。但在调查过的我省农民工中,90%遭遇过克扣工资、拖欠工资甚至拿不到工资的事。拿不到工资,他们就找劳动部门,但其中很多人没有劳动合同,有关部门和人员也是爱莫能助。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也是法制经济,以契约或合同方式确定关系、打破人的身份界限、平等竞争、自主选择的企业用人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形式。我国1994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签订劳动合同,但实际上农民工签订合同的很少,主要是企业不愿签。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出于自身利益需要,不愿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不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不少企业利用法律缺陷和农民劳动力供给的丰富,采取延长农民工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等办法,以降低生产的经营成本,获取超额利润。没有签订合同,使得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只有经济方面的口头契约,没有任何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其结果就是导致农民工的权利得不到起码的保证。
总之,贵州省农村劳动力的低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已不能适应市场对劳动者的文化程度、技术能力、个人形象的较高要求,制约着农民收入的提高,进一步阻碍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化速度的进展。
2.所谓非农就业空间是指吸纳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与居住空间,这主要表现在二、三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容量的增加以及第三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居民生活服务设施的改善。
第一,提供的非农就业机会有限。贵州省2009年人均GDP为10258元,在全国排名为31位,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占GDP比重的排名分别为12位、28位、4位。从三次产业对贵州省GDP的贡献来看,第一产业贡献率为7.3%,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拉动作用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贡献率为33.6%,拉动GDP增长3.3个百分点,拉动作用同比减少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率为59.1%,拉动GDP增长5.9个百分点,拉动作用同比提高3.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超过一、二产业之和18.2个百分点。因此,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二产业发展缓慢,影响了农民就业领域的充分拓展,特别是大多数贫困地区的主导产业为农业和初级加工业,其他产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限。同时,乡镇企业20世纪80年代异军突起,其发展改变了农村单一的经济结构,吸纳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但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滞缓,导致就业能力下降,限制了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吸纳。2009年贵州乡村人口为2663万人,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为307.5万人,占乡村人口的11.5%;同期全国乡村人口为71288万人,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15588万人,占乡村人口的21.9%,显然贵州的乡镇企业在吸纳乡村人口就业上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
第二,城镇化滞后。研究表明,贵州省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与城镇化的发展互为因果,相互促进。2009年贵州省城镇化率29.89%,远低于全国城镇化率46.6%的水平,这就极大地削弱了贵州省农村产业在其结构转换过程中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制约着农业形成适度的经营规模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3.所谓非农就业渠道是指农村劳动力从非农就业源头到非农就业空间所经过的中间环节,主要是指制度因素。
首先,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封闭的二元经济社会制度,严重阻碍了城市化发展水平,也严重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次,作为身份制度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就业机会上的不均等。再者,目前我省许多城市中基本上建立起了以社会保障为核心、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在广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被长期忽略,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土地依然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作为农村劳动力的惟一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构筑成他们自我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他们害怕转移出去后会失去土地,一旦失业,将处于毫无保障的真空地带,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由此受到限制。
三、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建议
1.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保证,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应努力培养农村劳动力的现代化思想意识,逐渐变农村传统的“单一、封闭、慢节奏”的生活行为方式为现代的“多样、开放、快节奏”的生活行为方式,缩小城乡居民在思想意识、生活、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农民更容易融合到城市中。其次,针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的现状,应在农村普及实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以缩小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水平,提高其向城市有效转移的能力。再次,应根据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现状,对准备从事非农行业的农村劳动力进行相应的职业和技能的培训。[4](p154-156)
2.依法保护农民工工资支付,并保证农民工获得幸福感。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农民工收入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因此,既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持续稳定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农民增收,又要通过农民工增收,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此同时,从长远发展来看,应让农民工感到幸福,有社会责任感,做有价值的人。这样,才能更有效、更长久地提高竞争力。
3.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贵州的城镇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全国,但是贵州省也有很多其他地区没有的优势。贵州幅员辽阔,山清水秀,自然风光优美,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生态资源、人文资源都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这种多民族文化元素是贵州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贵州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加之国家的政策支持,形成了贵州发展特色经济的基础和条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城镇化建设:实施大中城市带动战略,完善城镇体系;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如以每户农户为主体办各种少数民族特色“农家乐”,将吃,喝、玩融为一体,实行一条龙服务,形成产业。再如现有的瓮福、开阳、息峰以磷矿为原料的磷化工生产为产业园区,修文县以药材为原料的药品生产的产业园区,小河区机械制造、高新技术的国家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遵义全省最大的辣椒集散地,湄潭县的茶叶产业等在城镇化建设中,都可以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4.尽快完善配套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就业领域转移。首先,逐步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劳动力市场。政府应引导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构或组织,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准确地发布用工信息,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信息服务,避免分散外出务工所带来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实现劳动力转移的有序性和组织化。其次,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规范企业用工管理,加大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安全生产、社会保险方面的监督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高其就业稳定性。再次,尽快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尽可能将更多的进城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最后,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
[1]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出版社,1989.
[2]李金叶.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行为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6).
[3]王礼全.加快推进贵州城镇化的思路和对策[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0,(2).
[4]范秀荣.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分析与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4).
F291.1
A
1003-8477(2012)01-0091-03
石虹(1976—),女,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周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