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演讲真实美的审美体现

2012-04-12王丹荣

湖北社会科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形象化演讲者听众

王丹荣

(襄樊学院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41053)

论演讲真实美的审美体现

王丹荣

(襄樊学院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41053)

演讲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它离不开真人真事,真情实感。要想使演讲获得成功,必须深入研究演讲真实美的审美体现,它包括内容、情感、语言三个方面。演讲内容的真实美,要注意材料来源的可靠性;演讲情感的真实美,一是来自对演讲稿内容的深刻理解,二是来自对生活的独到体验,情感的传递有三种载体:辞、声、态;演讲语言的真实美,要把握好语言通俗化和形象化的“度”。这样才能体现演讲真实美,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演讲;真实美;内容;情感;语言

任何一次成功的演讲,从美学意义上看都是美的体现。演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离不开“真实”,因此,演讲真实美的审美体现在于引起听众共鸣。演讲者不论是抒情、议论、说理,都以真实为基础,以此达到演讲的社会目的,并且实现其艺术价值。[1](p68)所以,演讲艺术魅力的核心和源泉,就是真实美!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之所以在演讲史上被誉为演讲的典范,从审美角度来说,林肯先生在这次演讲中体现了演讲内容的真实美——反对残酷的奴隶制度,鼓吹“人人平等自由”的光辉思想;体现了演讲情感的真实美——讴歌烈士为国捐躯的真情实感;体现了演讲语言的真实美——全篇演讲仅10句话,不到三分钟,通俗、深刻、精炼、形象的话语言有尽而意无穷。

要想使演讲获得成功,必须深入研究演讲真实美的审美体现,它包括内容、情感、语言三个方面。

一、演讲内容的真实美

演讲的生命在于真实。只有具备真人、真事、真情、真理这四个“真”,演讲才最具有说服力和鼓动性。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演讲所涉及的人和事,必须真实可信,且不可任意杜撰。引用古今中外事例时,要注意材料来源的可靠性。

1.亲身体验与演讲内容的真实美。

初学演讲者,往往喜欢选取间接材料,尽管这些材料来源于网络、报纸、电视,也能体现演讲内容的真实,但是无法达到最“美”的效果。在演讲中,如果能够选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来讲述,最容易吸引听众。这其中的原因也就在于它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例如,2011年7月,襄阳市委组织部举办了一场“党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一位来自襄阳市谷城县过山口中心小学毛老师的演讲名为《党啊,我的母亲》,其真人、真事令在座的听众和评委深深感动。

毛老师真实地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13岁时父母双亡,一段在家乡福利院生活的经历令她终身难忘。因为那是一位叫“汪伯伯”的老党员给了她温暖和恩情:

记得中考那年,平时成绩不错的我却与高中失之交臂,看完成绩,我连志愿都没有填就飞奔到父母的坟前,失声痛哭,“爸、妈,以后我该怎么办?怎么办啊?”我撕心裂肺地哭着,丝毫不知汪伯伯来到我身边,他颤抖地扶起我说:“孩子,咬咬牙,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是不是还想读书?”我点点头,汪伯伯坚定地说:“伯伯找组织上想想办法,一定让你读书。”于是汪伯伯顶着烈日为我忙开了,跑了襄阳跑谷城,四处为我打听中专的招生情况,最后在镇党总支的帮助下,我如愿以偿地被谷城师范录取。

接着,毛老师进一步讲述自己求学的经历,掀起了演讲的高潮,听众被她真实而感人的演讲深深吸引:

忘不了1998年8月16日,汪伯伯亲自带着我到学校报名,走时还硬是把一百元钱塞进我的衣兜里,望着他蹒跚远去的背影,我的心酸极了,“伯伯,您的儿子患了神经纤维瘤正准备做手术呢,这一百元对您、对您的儿子是多么珍贵啊,您为了我,把生病的儿子放在了一边!此刻的我多想当着众人大声呼喊:汪伯伯,您就是我的爸爸,爸爸,我一定好好读书,做您的好女儿!”

毛老师的演讲赢得了听众热烈的掌声,她是一名来自山里的乡镇教师,她的演讲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精湛的演讲技巧,但是毛老师赢得了听众的肯定,她演讲的成功就在于讲述真实故事,用真人、真事打动听众,让人觉得值得信赖。

演讲内容的真实美就像是一块天然朴实的玉,它的真实来源于演讲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才能得以体现。这种美,即使是灵巧的工匠也无法雕琢出来;这种美,能让听众身临其境,仿佛就是故事中人;这种美,才能引起听众共鸣,并为之深深吸引。

2.“画面感”与演讲内容的真实美。

当然,演讲的真实事例并不完全是生活的原版再现,真实的材料还需进一步加工锤炼,演讲时,其材料内容在真实的基础上精心打磨重现画面,也就是演讲的“画面感”。演讲者通过有声语言,描述演讲事实的情境,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置身其中。这样从形式和内容上巧妙结合,更好体现真实,从而实现演讲内容的真实“美”。

例如,2008年湖北襄阳市举办了一次“讲文明、树新风”的演讲比赛,来自襄阳中心医院的选手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再现了当时的情景,非常生动感人。选手深情地说:

那是我刚进医院的时候,我们科室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因为肾衰不幸去世了。按照常规,我们为她做最后的擦洗,这时,护士长走了进来,她先是用手摸了摸盆里的水,轻声地对我说:“小丽,你怎么能用凉水呢?”说完,倒掉了凉水,换来了一盆温水,她先是帮老太太拔掉插在身上的胃管、输液管,然后帮老太太擦洗身体,又换了一盆温水,为老人擦洗脸庞。这时,老太太的儿子突然跪在床前,大声哭道:“妈,您知道吗,您最后一个热水澡、最后一个热水脸是护士给您洗的啊,就是做儿子的我,也没能这样啊!”在场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正是因为这名选手在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时,用了一系列再现画面的动词,“摸了摸”、“倒掉”、“换来”、“拔掉”、“擦洗”等,用朴实的语言再现了当时的场景,使演讲具有“画面感”,演讲更显得内容真实,情深意切,分外感人。

二、演讲情感的真实美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情感最具影响力,情感的真实与否关系着外部世界对自己的关系和评价的好坏。优秀的演讲家汇集了真挚、浓郁的情感,在表达思想的同时,实现了“心灵的呼唤”。演讲者没有真挚、强烈的感情,没有鲜明的爱憎,没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冲动,是不可能用他的语言力量去征服观众的。

1.真情实感是联系演讲者和听众心灵的纽带。

演讲者的真情实感怎样酝酿得来?一是来自于对演讲稿内容的深刻理解;二是来自于对生活的独到体验。古人说“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因此,演讲者只有真的、善的、美的感情,才能使听众感受到美,才能使听众倾心信服;演讲者只有在对演讲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对生活有独到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好情感表达的度,把握好情感的节奏、起伏、张弛,才会达到“发乎情、成于行”的理想的演讲效果。

有一次,一位演讲家为一个残疾人团体演讲,为了缩短和残疾人心理距离,这位演讲家这样演讲:

在座的各位朋友,大家好!在这里我首先跟大家说说我的爷爷,我的爷爷是一位聋哑人……他现在年过七旬,行动不便,但我很尊敬他,孝敬他。这不仅因为他是我的爷爷,更重要的是他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人,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与在座的各位朋友一样。身残志不残,理应得到社会的理解与爱护。

这种感情是“发乎心、成于行”,极其自然,真情和真诚是演讲魅力的生命之源。演讲者必须以真情为纽带,以有声语言和态势语为媒介,让心灵随着自己的真实情感放飞。如《建党伟业》中革命家演讲时热情奔放,如美国历史上著名演讲家马丁·路德·金幽默睿智,又如周恩来总理演讲时平淡旷达……这些情感随着有声语言沁入听众的心里,激发听众的记忆、联想、思维、情绪、向往等各种心理因素,使之感动,产生共鸣,反过来又激发演讲者的情绪,形成美感的互动。[2]

2.情感的传递有三种载体,即辞、声、态。

美国已故大哲学家柏庆安说:“一个诚恳的演说者,不妨缺乏知识,一篇说服听众的演说,能够把自己的心与听众的心融合为一,而不是单单把自己的记忆移入对方的记忆中”。[3](p77)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传递演讲者真实的情感呢?载体有三:辞、声、态。辞,即是言语修辞,演讲语言既与文学作品的语言不同,也与生活中的口语有差别,运用修辞手法,是语言通俗化、形象化来表达情感的手段之一。声,即有声语言的表达,需要配合演讲内容调整演讲的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态,即是演讲的态势语。三者相互配合,才能传递真实的情感,构建演讲情感的真实美。

2004年5月,著名演讲家蔡朝东先生来到襄阳演讲《创业万岁》,他声情并茂地讲述了90年代初自己下派到云南省大关县任职的一段亲身经历。蔡先生来到大关县最远最偏僻又是最穷的一个村走访,这里百姓听着蔡朝东讲着如何勤劳致富的办法时,久久不肯离去。第二天一大早,乡亲们站在山头送着蔡朝东,这时人群中唯一一个会吹唢呐的人吹着唢呐送他们,蔡朝东先生在这里用了一段排比句抒发真情实感:我把乡亲们送我们干部下山的唢呐录了下来,在全县党员干部大会上放给他们听,我要让我们党员干部听听,这一声声唢呐声,就是一声声地呼喊。他们仿佛在呼喊:你们多到我们山里来啊,多来看看我们,多给我们讲讲党的方针政策,多给我们讲讲外面精彩的世界啊!

蔡朝东先生饱含泪水,运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加上他拖长音节,加重语气,恰当的手势,真切地表达了渴盼过上富裕生活的乡亲们声声呼喊,呼喊出了党员干部创业的紧迫性。他几乎为每个动词加了修饰状语“多”,还用了一系列的叠音词“一声声”、“看看”、“讲讲”,这些充满感情色彩的词串起了一片深情,令在场的听众与他一起感动落泪,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三、演讲语言的真实美

演讲语言是演讲内容、情感的载体。演讲的审美价值是通过演讲语言体现出来的,听众在接受演讲语言信号的过程中,经历了美,感受了美。[1](p68)

演讲语言表现出来的真实美,首先要求把握好演讲语言通俗化和形象化的“度”。演讲既要让听众听懂,又要把情感、内容表达得真实、形象、凝练。

1.语言通俗化。

通俗化就是应当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术语、生僻的字眼。鲁迅先生说过:“为了大众,力求易懂”。语言的音波从演讲者发出传到听众的听觉神经,通常是一次性的,因而演讲者要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容易被听众接受,在语言上就一定要通俗,要明白晓畅,而不应晦涩。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的:“事实说明,演讲者的意义如果不能明白晓畅地传达出来,它就不能完成它的任务。”[4](p314)

例如一场演讲比赛决赛,一位地税干部的演讲对话语言通俗而又富有生活气息。演讲中有一位姓田而被纳税人称作是“甜嫂”的女税官,税收时发现路边一家新开的烟酒店,于是上前询问:

女税官:大嫂,这是您新开的店吧?

店主(生气大喊):咋的,才开两天就收税?!

女税官(脸上挂着笑容):大嫂,我们不是来收税的,我是看看您是不是下岗工人,要是下岗工人,还可以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呢。

(店主不好意思笑了)

这是一段最真实的生活对白语言,通俗易懂又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通过语言演讲者“演”出了当时的情景,真实美展现在听众眼前。

2.语言形象化。

形象生动的语言才能更好地表现演讲者真实的思想、情感,才能使演讲的真实美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怎样才能使演讲语言形象化呢?准确适用修辞手段是达到语言形象化的途径之一。例如毛泽东表达对反动派的蔑视这一真实情感,他说“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他把党八股的文风比作“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令人听着如闻其味、如睹其物,厌恶之感油然而生。因此,演讲语言的真实美的价值也得到体现。演讲语言形象化,能令听众与你同呼吸,共命运;演讲语言形象化,能在刻画真实内容的同时,产生一种语言的美感,勃发一种情趣,以强烈的艺术魅力,吸引听众去深刻领会演讲内容。

例如:2009年襄樊学院学生刘煜佳参加“丹霞杯”全国演讲大赛,她的演讲语言很好的把握了通俗化和形象化的“度”,述说“南水北调”工程中移民们的真实情感,最终获得特等奖的好成绩。

当我随着库区移民送行的时候,我看到自发组织的乡亲们在村口举着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四个大字“移民光荣”。纯朴的库区人民在告诉离别的乡亲们:擦干泪水,让我们光荣离别,因为我们带走的不仅仅是故土难离的悲情,更是鄂西北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这一段话的关键词在“移民光荣”,千言万语都无法述说移民们的复杂心情,这四个大字通俗、生动、形象,把那种舍小家、为大家情感真实表达出来,升华了情感,用字不多,含义丰富,美不胜收。

3.语言凝练化。

许多演讲者往往喜欢用优美的句子表情达意,这样就能体现演讲美吗?事实不是。演讲语言简洁有力,高度凝练,与演讲主题无关的话语即使再美,也应毫不犹豫删去,这就是演讲语言的凝练化。只有力求做到演讲语言“增一字则嫌多,减一字则嫌少”,演讲语言的美才会应运而生,前提是以主题为中心,体现演讲的真实美。

例如,某高校一次教师节演讲比赛,主题为“身边的感动”,演讲选手在结尾时运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赞美新时期大学女教师的风采。

是啊,在我们女教师看来,生活工作中会有更多烦恼,可是我们始终自豪,因为我们不但享有教师这个称号,我们更享有母亲这份荣光。因为她是神圣的,我们会倍加珍惜,我们会更加努力,这就是文学院女教师的团队风采,这也是在座的各位总是说,文学院女教师特别靓丽的真正原因!

总之,演讲真实美的体现,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演讲这一特定的艺术决定了它的艺术魅力核心是真实,只有达到内容真实、情感真实、语言真实,才能使演讲艺术光彩四射,魅力无穷。

[1]刘薇.演讲语言的审美价值[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3).

[2]张青.演讲语言的审美特征[J].文史哲撷英,2000,(4).

[3]姚雅丽.演讲的个性魅力美[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4]邵守义.演讲全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H042

A

1003-8477(2012)01-0133-03

作者介绍:王丹荣(1976─),女,华中科技大学语言学硕士,襄樊学院语言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 邓 年

猜你喜欢

形象化演讲者听众
用图象法让问题形象化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数形特征显本质 直观形象化难点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量词的形象化特征
会计时的话筒
会计时的话筒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
生日快乐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