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企业参与高职校企德育合作的动力研究
2012-04-12姚芬
姚 芬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校企合作是适应高职教育社会性、实践性、职业性特点的教育模式。 校企德育合作是在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及高职德育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化德育模式,其本质是高职德育内涵的延伸,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合作德育,就是要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利用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形成校企德育合力,提高德育实效。 但是,作为合作德育重要主体的企业,在合作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目标,在合作行为的选择上往往表现出市场性、 利益性特点,对德育教育价值的认识与合作不到位。 企业的参与及其与高职院校的合作程度是校企德育合作有效开展的前提。 企业参与德育合作的动力指企业参与德育合作的动机和愿望,来源于企业需求的满足。 高职院校作为教育机构和校企德育合作的重要主体,应基于企业发展需求的视角,研究校企德育合作对企业的意义,发挥自己在合作德育中的主导作用,通过主动服务企业的系列措施,激发企业参与德育合作的动机和愿望,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德育合作,提高德育合作的成效。
1 企业参与校企德育合作的客观依据
1.1 企业参与校企德育合作的现实要求
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顶岗实习学生的道德问题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困难,向企业提出了参与德育合作的现实要求。 在校企合作中,对参加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容易不到位,从而加大了企业管理难度。 实习生在面对企业管理制度时产生的不适应心理、抵触心理和反感情绪,以及将其转化为消极怠工、敷衍工作、寻衅滋事等实际行动的可能,使企业疲于应付,也成为影响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障碍[1]。 另外,随着经济成分、经济利益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企业员工和实习学生的思想观念错综复杂,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不少企业领导人虽然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企业职工的教育工作,但由于企业内部教育资源的先天性缺陷,在塑造、提升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文化内化,开展针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企业发展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力不从心,仅有的工作也只能是低层次和分散性的,大多数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战略定位、 评判标准、工作目标和创新机制、企业文化的重塑和调整等方面都还缺乏具有权威性、 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在工作实践中也缺乏有效的指导,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及原有的企业文化建设状况很难解决当今企业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工作远远未能达到支持企业发展战略的实际效果。 高职院校具有的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势,能够在上述诸多方面给企业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开展高层次的、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使企业的思想文化建设能够真正推动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高。 选择高职院校作为合作对象, 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和机遇,大力开展德育合作工作,与时俱进地进行思想文化建设方式和机制的创新,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1.2 企业参与校企德育合作的必然要求
德育具有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教育功能。德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德育的个体功能和教育功能而得以实现。“人”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德育在人格塑造中处于主导地位, 它能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 政治、法纪、道德、心理素质,并对受教育者其他素质的健康发展及其从事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活动起着定向、驱动和监督等作用。 德育在企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为促进企业生产管理、协调企业人际关系、调动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保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目标。德育所培养的人的职业道德精神,人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决定着企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2]。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外部竞争环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先进技术和设备,更需要人才的支撑,需要人才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挖掘内在潜能,并掌握新技术。人才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积极参加校企德育合作、推进校企深度合作,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于优秀人才资源的需求。
2 激发企业参与德育合作动力的策略
由于校企德育合作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总是相对间接、远期的,企业参与德育合作很难自发实现,激发企业参加德育合作的动力, 成为推进校企德育合作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作为教育机构,应本着服务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的,科学分析企业的发展战略及职业教育需求,充分研究合作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的现状及规律,寻求企业利益与企业思想文化建设、校企德育合作的切入点,保证企业愿意、能够并真正参与校企德育合作工作。
2.1 发挥主导作用,为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及经营管理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它们的关系本质上是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校企合作是教育与经济合作制度的具体化。 按照经济规律,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教育,特别是德育教育,应当与企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在为企业发展服务的同时,也以自己的特点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在德育合作方面,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发挥主动性、主导性作用,根据企业需求,主动为企业服务。
高职院校应利用学校在教育、 管理方面的人才和智力优势,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文化建设、学习型企业建设提供支持和服务。 从主动服务社会的角度,学校应组织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领导和教师,进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企业文化及校企德育合作问题的理论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影响、转变校企双方领导的合作理念,成为校企德育合作有效开展的推动者,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符合企业发展和高职院校办学需求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应充分研究合作企业经营管理、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将企业员工纳入校企德育合作教育的对象之中,将塑造和提升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作为校企德育合作的重要内容。 在德育合作中,高职院校应针对合作企业的行业和自身状况,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方案,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推动企业在经营管理、文化建设和职工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当科学的理论成果和成功的改革实践能够确保企业节省成本、提高竞争软实力、获得预期的最大利益时,就会使其真正感受到德育的价值,以及与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合作的意义, 真正转变观念,产生参与德育合作的内在动力, 主动利用企业资源,推动校企德育合作的发展。
2.2 帮助企业筹办企业大学或制订企业教育制度,搭建德育合作的桥梁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层次后,就会在人才培养、技术管理及文化传播等方面产生强烈的诉求。 高职院校应当以企业营造学习型组织、整合产业链资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迫切需求为切入点,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经验等优势,结合合作企业实际需求,通过在培训认证、专业开发、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师资培养、员工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场地、人力、软件建设等多方位的支持[3],帮助其筹办企业大学,或建立科学的企业教育制度,在带动学校全面发展的同时,降低企业扩张成本,为校企深度融合搭建桥梁, 为创建校企德育合作教学模式提供良好的平台。
2.3 促进企业文化的重塑、提升,创新德育合作的载体和途径
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能够给企业带来有形、无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许多企业深刻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价值, 迫切希望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 作为高等教育机构,高校一般都拥有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娱乐的氛围。 为进一步推进德育合作的开展,高职院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企业文化现状调研,掌握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律,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参与企业文化活动,在参与中加深感受、体验和研究,为改进和提升企业文化提出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的建议和方案。 具体体现为:(1)利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科优势、师资力量、前沿理论、科学方法等优势,引导企业文化基础建设,促进企业文化理念的深化,丰富和提升企业文化的内容和层次[4]。 (2)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理念激活企业文化。 学校应积极参与面向企业的文化服务,使校园文化主动渗透到企业文化中去,为合作方提炼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服务宗旨、员工核心价值观、管理思想、发展战略,进行产品文化包装和市场行情调研等活动[5]。 通过提升企业文化,为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融合奠定基础,也为企业文化成为实施德育合作的有效载体提供充足条件。
2.4 促进德育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创新德育合作机制
(1)将开展企业德育工作的过程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过程结合起来,将高职院校德育的“以人为本” 理念与现代企业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结合起来,使企业的德育工作逐渐向经营、管理领域渗透,提升德育教育的工作职能,解决员工(包括顶岗实习学生)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问题,调动和保护其工作积极性,通过协调员工关系、理顺员工情绪而增强企业内聚力,保证企业高效运转,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将高职院校常用的理性灌输、个别访谈、科学说服的德育教育方法与企业采用的文化熏陶、 群体交流、团队活动的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方法结合起来,消除员工表面认同、内心抵触心理,实现教育员工、促进企业工作效率与效益快速提高的目的。 (3)促进企业将企业文化与德育教育的领导和部门融合起来,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的融合,形成德育教育齐抓共管的局面,提高教育合力。 (4)提高企业决策层、管理层人员素质,促进其工作方法创新。 由高校领导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对企业决策层、管理层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 校企双方应创造更多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广泛吸取包括德育、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组织行为学等管理学科的理论营养,提高创新工作方法的能力。 (5)要帮助和引导企业领导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念,把高素质的人才挑选到思想政治工作岗位上,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内在激励机制,通过制度约束,使从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历成为企业管理者晋升的必要条件;按照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战略思路,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业生涯设计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来做。 (6)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机制。 要用实现企业生产力发展、管理水平提高和经济效益增长的最终结果,来评价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6]。 具体体现在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企业战略深入人心、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企业综合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有较大增长;顶岗实习学生、企业员工所接受的德育教育成效在其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素质、创新意识及其所带来的工作绩效改善和为企业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2.5 构建企业参与德育合作的价值观影响机制
高职院校应当站在企业的角度,采取一系列主动服务企业的措施,来引导企业,使其认识到德育合作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但是,这些措施要取得成效,必须得到企业的理解和配合。 而这也就必然要求企业领导树立正确的合作价值观。 这也是保证校企多方面合作能够走向深入的重要前提。 每个经济主体的行为都是在一定价值观的支配下做出的。 通过教育和学习,人们就会产生自觉推动校企合作的动力。 为此,高职院校要重视企业领导参与德育合作的价值观影响力,积极主动采取措施,运用宣传、教育手段,加强对企业领导的价值观的影响和教育,使企业领导树立“以德兴企”及合作能够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整体功效大增的双赢理念和价值观,使德育合作真正成为企业的愿望和应尽的社会责任,从而形成企业愿意合作、主动合作的内在动力,积极发挥行业、企业的组织优势,营造一个持续有效的校企德育合作环境。 具体措施为:(1)高职院校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大对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的宣传,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形成校企德育合作的良好氛围。 (2)要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企业参与德育合作的近期现实意义和远期战略意义,并将其与企业自身战略目标、企业总体文化结合起来,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出发,进而从时代要求、社会使命、自身职业发展的高度,来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自觉性、责任感,引导企业产生并保持持续参与德育合作的愿望和动力。
3 结语
校企德育合作的动力机制和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分属不同领域,其合作的必要性和应遵循的规律也不尽相同。 德育合作属于上层建筑部分,其合作成效将最终成为促进校企其他方面合作的重要动力因素,能促使校企合作真正达到深度融合程度。在合作状况良好的校企之间,德育合作有着良好的契机和平台,合作状况处于肤浅、表面层次的校企之间、没有其他方面合作关系的校企之间,也有建立良好的德育合作关系的可能,其关键是校企领导层面对校企德育合作意义的认可程度,及其德育合作的契合点(对接点)的寻找和合作机制的建立状况。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应符合人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而企业自身并不能保证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与整个社会全局的协调一致。 高职院校肩负着服务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责任和义务,在校企德育合作方面应该主动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
[1] 汪注. 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面临的三大障碍与消除[J].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62-64.
[2] 孙卓华. 21 世纪我国理工科高校人才培养德育对策[D].大连理工大学,2001:19-20.
[3] 徐胤莉,王红梅. 企业大学: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纵深化发展的桥梁[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158-160.
[4] 路明.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 安徽工程大学图书馆,2010:15-16.
[5] 岳凤歧.彭才根. 校企合作中校企文化的相互影响[J]. 江苏教育,2010(5):46-47.
[6] 陈兴林.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现代人本主义管理的辩证关系[J]. 湖北社会科学,2002(6):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