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理论与社会功能研究
2012-04-12龙金顺
龙金顺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修辞不仅与个人行为休戚相关,而且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修辞是对无法定论的问题作出最佳定论、为无法解决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为人类活动中在需要作出决定又无固定办法的关键时刻找到办法的办法、策略和研究原则。[1]20修辞是情感和思想固有的力量,它通过包括语言在内的象征传递给他人以影响他人的决策与行为。[2]7纵观整个人类历史,修辞学不仅是作为一种提高人的表达能力、一种寻求在每一件事情上发现可行的说服方法的能力的工具,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个人文雅的语言、优雅的举止,塑造文明的面貌,是一种增进理解、消除误解的良方,是一种把隔绝的人们联系起来的媒介,有助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可以用于解决分歧,消除争端,促进共同的理解和社会的和谐。
一、西方修辞理论与社会需求
西方修辞学起源于古希腊的遗嘱检验法庭,在公共事务和教育中一直发挥着无以伦比的作用。就其渊源而论,西方修辞学曾在古希腊时期被认为是一门能有效地达到劝说目的的演讲艺术,是一门能使无动于衷或者甚至持敌对情绪的听众接受演讲者观点的艺术。当时的修辞术根据其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可以分成三大类:法学演说、议政演说和宣德演说。在当时的民事争端中,劝说在缺乏明显真理的情况下起着断定的关键作用。劝说性演说也能对君主进行废黜或授权、对公共利益准则进行决策,并还能对法令起到实施等作用。[3]2总之,演说与政体和民众事务以及教育无法分开。修辞学成了既是劝说性演说的实践,又是描述成功演说的方法,成了一种具有巨大作用的综合艺术。[4]8-9修辞活动被认为是具有社会属性并且是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当时社会的和谐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中世纪时期西方修辞学理论的发展中具有影响的人物是奥古斯汀(St.Augustine),在西方修辞学史上他被认为是古典时期与中世纪之间承先启后的人物。奥古斯汀将修辞学范围扩大并超出劝说的原则,其中包括说明、描写和其他交流的理论和实践。他把教诲的作用认作是修辞学的一个目的,他认为牧师必须有能力去教育人、愉悦人和感动人,要达到基督教的这个目的,有必要注意表达效果。他为布道修辞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兴起关注人类及其活动,对古典时期的知识和语言艺术,尤其是对历史、道德、哲学、诗歌和修辞学感兴趣。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类世界是通过语言建构的,从而把人类置于认识的中心地位,突出了人类文化和语言的世界,相信词语的力量不仅是因为那些掌握词语的人在处理实际事务时能得心应手,而且是因为词语固有地为人类展示了世界的能力。人类正是有了语言才取得通向世界的途径。[5]12-13诗学而不是逻辑的理性证据被认为是超感觉的、灵感的源泉,能够改造世界。
西方修辞学在20世纪已经成为一门跨学科的重要学问。自60年代起,现代修辞学的研究发生了转向,从传统的政治生活指向一切以象征为媒体的社会交往活动,系统地阐述了语言和知识之间的关系,重新评价了话语的力量,涉及到运用象征的各个方面。现代修辞学在吸收了数个世纪以来对话和心理学、话语和社会秩序、话语和知识等关系之后,内容更加丰富了,研究的领域更加广阔了。修辞学以知识由论辩产生,意识形态和权力由话语所扩展的认识为基础,发展成为一种把语言作为社会行为模式的理论,一种把意图和阐释作为意义的决定性因素的理论。总之,修辞学已经成为一门有效地使用话语的综合性语言理论。[6]899-919
与古典修辞学一样,现代西方修辞学也是出于社会需求,出于它所在的社会知识和社会环境。语言是信息的主要载体,而修辞学则赋予语言以翅膀。在当前的这个信息时代,言语措辞稍有不妥,就有可能给个人、家庭,甚至国家之间的关系造成紧张或不和,带来诽谤或误解,导致沮丧或战争。修辞作为一种人和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的文字形式,此时此刻很自然地应该在促进人类的理解、改善相互交流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修辞理论与中国传统社会
西方修辞学一开始就有着很强烈的目的性,是通过辩论战胜对手的一种工具,而中国传统修辞学一开始就将“修辞立诚”作为修辞的生命、修辞学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修辞学关注的不是修辞的具体运作,而是修辞的功能。首先是修辞具有教化功能,它在中国古人眼里是通往修身明理的必要途径;二是修辞具有经业功能,即论辩之道具有重要的经业功能;三是修辞具有伦理规范功能,即好的修辞,应该是“道”的具体体现。[7]371在中国,修辞学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手段,是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中国修辞学富有人文主义的色彩,以及感情、趣味和情调,既是修身养性齐家的手段,也是治国平天下的手段。西方人善于通过理性创造新的概念和建立新的理论体系,重视对修辞学从宏观上进行考察,十分注意修辞技巧的演示;而中国传统的思想方式的特点是重视经验,修辞学偏重微观的研究,习惯于搞结构类比。这不仅体现在一些修辞学专著中,而且从一些其他思想论著中也能得到证明。
修辞理论和实践在我国先秦时代就很活跃,诸子百家的著作大都是以游说目的的论辩文章,这其中不少与保持个人、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相关。儒家主张“相濡以沫”的社会和谐,是最具代表性的和谐观,“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庄子·天运》)儒家的“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而道家的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自然和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知足知止”,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至德之世”。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这些思想言论形象生动、言简意赅,无不闪烁着修辞的光辉,对当时乃至今天的社会稳定与和谐起到了莫大的作用,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总之,中国修辞学传统强调修辞的社会文化功能,从语境统观把握修辞的规律和效果。
三、修辞与中国当代社会
修辞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使用语言,提高言语表达效果,使语言能适应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的要求,更好地为社会交际服务。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重视。研究如何发挥语言的调解人际关系功能,更有效地促进社会互动与合作,成了现代修辞学所面临的迫切任务。[8]480-491一方面,要实现和谐社会首先语言应该和谐。修辞的本质也不在于对文辞本身的修饰,而在于文辞对所在语言、社会、文化环境的调适,[7]386即语言在表达功能和交际功能上契合目的性的和谐。
例如,1972年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恩来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周总理用幽默略带讽刺的修辞手段巧妙地化解了这一令人尴尬的局面。
另一方面,社会和谐离不开语言,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也是社会的组织工具,没有通用、和谐的语言与修辞,将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语言在不断发展中趋于和谐,即“动态和谐”,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个人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际范围的扩大,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已成为决定一个人生活与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和谐社会要求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要达此目的,就需要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首先要从最基本的语言素质抓起。言语行为涉及人文素质、伦理道德等许多方面的问题。语言作为与人类社会同生共长的文化世界的基本成分和核心成分,它对于人类文化具有建构、保有以及传承的功能。因此,人类的文化世界也就是语言世界。语言是社会联系的纽带,言语交际是语言的社会联系功能在具体场景的实现,是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9]体现在社会人际关系的人际修辞可以集中研究人际因素对修辞的影响,探讨人际合作与协调功能的有效实现,开拓交际效果研究的新视角,使得几乎所有人文科学的研究都不能不注意语言和修辞的问题。例如大众型手机短信经常运用仿拟、情感错位、偷换所指等各种修辞手段以表达发送人所处的心境:
今夜到明天上午有点想起,预计下午转为持续想你,受此低情绪的影响,傍晚将转为大到暴想,心情将低五度,预计此类天气将持续到见到你为止。(仿气象台天气预报)[10]379
看到这则仿拟的短信,假如你是当事人,是否会感到爱的温情扑面而来,是否会感到暖意顿生、烦恼全消,从而觉得修辞的魅力无穷呢?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其他社会现象诸如道德、意识、风尚等一样,是社会群体行为趋同性的自然表现。实际上,语言修辞恰恰是语言最基础的东西,无论人们意识到还是未意识到,修辞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语言修辞既要从语言的内部结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篇等各方面着手来进行,同时也必须要考虑语言结构以外的相关的社会文化以及社会心理诸因素。因为语言修辞除自身结构方面的原因外,还与社会方面的许多复杂因素有关。语言修辞的目的除了准确地传递信息外,更在于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言语行为必须接受社会道德的评价,必须与社会道德相一致,这样,言语行为才可能为社会所接受,效果才会好,才能真正达到交际目的。[9]
例如,当一位老人闯红灯过马路时,交通协管员如果说上一声:“阿姨,请您注意安全,明天的夕阳会更灿烂。”此时此刻那位老人是否会意识到自己的过失行为,而从委婉的话语中感到生命的可贵呢?
一个和谐的社会离不开和谐的言语,而和谐的言语离不开高修养的社会成员。言语修养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精神文明和教育素养的重要一环。修辞学一直重视提高言语效果、改进言语质量的研究,从而促使人们加强言语修养,实现社会和谐。为此,加强语言与修辞的研究和应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语言的和谐程度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修辞学重新审视了其范围,重新考虑了修辞的目的,给修辞学的发展重新指定了方向。现代修辞学考究的是人类如何使用符号来构建自己的世界,来认识自我,和他人一起互动。它不仅是作为一种提高人的表达能力,一种寻求在每一件事情上发现可行的说服方法的能力的工具,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个人文雅的语言,优雅的举止,塑造文明的面貌,是一种增进理解、消除误解的良方,是一种把隔绝的人们联系起来的媒介,有助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可以用于解决分歧,消除争端,促进共同的理解和社会的和谐。
[1]Ethninger,Douglas.Contemporary Rhetoric:A Reader’s Coursebook.Glenview,IL:Scott,Foresman&Company,1972.
[2]Kennedy,George.Aristotle on Rhetoric:A Theory of Civic Discours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3]Bizzell,Patricia and Bruce Herzberg.The Rhetorical Tradition Readings from Classical Times to the Present.Boston:Bedford Books of St.Martin’s Press,1990.
[4]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5]温科学.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Bizzel,Patrica and Bruce,Herzerg.The Rhetorical Tradition:Readings from Classical Times to the Present.Boston:Bedford Books St.Martin’s Press,1990.
[7]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8]王德春.现代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马丽.简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语言和谐[J].新闻爱好者,2008,(1).
[10]李军.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