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职业压力源研究考略
2012-04-12李逢超
李逢超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山东淄博255049)
一、教师职业压力和教师职业压力源概念
目前我国教师的职业压力过大,并带来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教师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压力状况之下势必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给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
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基里亚科(Kyriacou)和萨克利夫(Sutcliffe)于1978年率先在《Educational Review》上发表了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性文章,将教师职业压力定义为:由教师的工作而产生的负向情感及反应症状。他们认为教师职业压力是教师消极情感的反应综合症,如焦虑、紧张、沮丧或失落,通常伴随着潜在生理变化,它是由教师的工作引起的,是通过教师对构成其健康与自尊的威胁性事件知觉以及激活减少威胁知觉的应对机制进行调节的。[1]该定义模式实质上是把教师职业压力当作一种负面的情绪经历,这种经历是由于教师认为他们的工作境况对其自尊或健康构成了威胁而产生的。在随后的研究中,有关压力的定义模式就非常丰富了。例如,有些研究者用压力这一术语来指个人产生的压力和要求的程度,并且用术语“紧张”来指这种压力的反映;有些研究者依据个体的要求及其应对这一要求的能力的不协调程度给压力下定义;另外,很多研究者也已关注教师“累垮”的见解,那是被视为一种情感、体力和态度的疲劳状态,这种状态可能在一些长期不能成功和有效地处理压力的教师中得以蔓延。[2]
根据基里亚科和萨克利夫的观点,教师职业压力是指与教师工作有关的因素而引起的教师一种消极的情感反应。依据这一定义,对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主要包含两大方面:教师职业的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压力源是指引起压力的外在客观环境或事件,是一种或数种刺激;而压力反应则指个人主观对外界刺激所做的适应或引起的紧张压迫感。
二、我国教师职业压力源研究
如前所述,压力源是产生压力的主要原因,一直以来也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压力源是引发压力的动力。由于职业压力会对教师产生消极影响以及由此对教育造成危害,许多研究人员开始探讨教师职业压力源,以便寻求对策解决问题。
国内学者对教师职业压力源做了很多调查分析工作。台湾师范大学辅导中心(1984)曾调查过台北市中学教师的职业压力,发现有四个因素:人际关系、工作负荷、教学要求、学生行为。蔡先口(1985)调查台北市中心教师职业压力,得到以下六个因素:与学校行政人员的关系、学生学习方面、角色方面、工作负荷、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3]朱从书、申继亮、刘加霞(2002)认为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维度主要是:学生因素、工作负荷、考试压力、自我发展需要、职业期望和家庭人际,其中前三项对教师职业压力有显著预测作用。[4]徐富明(2003)认为教师的职业压力源有:考试、工作负担、职业声望、聘任、学生家长、角色职责、人际关系、专业发展等。[5]袁健、谭娟娟(2003)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压力源主要包括:教师工作负荷、学生因素、考试压力、自我发展压力、教学管理制度落后、不合理的评价机制。[6]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2005)的联合调查认为,我国教师压力源主要有以下十种:所做工作得不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回报,规章、制度与要求不合理,过多僵化的考核与评比,工作得不到领导的理解与支持,被动地适应单位各种改革,工作负担过重,工作缺乏成就感,学校与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社会地位不高,经济负担。[7]
近年来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源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潘欣、权正良等(2003)认为大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来自教师公认的三个维度:职业适应、职业人际关系、个体人格因素。[8]张莉莉(2003)研究认为,大学教师有十大职业压力源:工资偏低,知识需要更新,住房紧张,工作条件(设施、信息、服务)不理想,没有充足的时间吸收所在研究领域之最新成果,撰写并发表论文及书稿,职称晋升,争取研究经费,出国进修的机会较少,教学任务偏重影响了科研。[9]张积家等(2003)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的生活压力来自于家庭生活、发展提高、人际关系、工作性质、工作冲突以及兴趣和满意感等六个方面。[10]孟四清、刘金明(2005)则认为超负荷工作与任务、社会转型期巨大的隐形压力、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的付出与工资福利待遇相对偏低之间的矛盾、教师个人的因素等,是造成教师压力的主要因素。[11]黄淑玲、刘仙婌等(2005)编制的台湾地区医学大学使用的“教师压力量表”,归纳出影响教师压力的四个因子,分别为:工作负荷、教学资源与学生表现、人际压力,以及个人生活压力。[12]李虹(2005)认为,大学教师职业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保障压力、教学保障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工作负荷压力和工作没有乐趣的压力。[13]闫祯(2006)认为,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源有工作自主性、人际冲突和组织局限性,其中人际冲突变量还细分为:与上级的冲突和与同事的冲突。[14]刘英爽(2006)认为,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源主要有:职业发展、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影响、科研事务、组织结构、科研条件与要求、角色压力。[15]李兆良、高燕等(2007)认为高校教师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工资和福利待遇不佳;被科研和文章等问题搞得筋疲力尽;付出和得到的不成比例;学校的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师晋级只与课题和文章挂钩;为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和发展,要拼命补充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不断提高自身学历而感到压力很大等。[16]王博(2007)研究表明,高校教师压力源由九个维度构成,即职称评定、教学任务、身体状况、科研、竞争、生活状况、学校管理、个性及情绪、人际关系。[17]武珊认为,高校青年教师总的职业压力处于中等水平。教师感受到的职业压力由大到小的排列依次为家庭生活、工作负荷、自我期待、职业发展、组织机构和人际关系。[18]束仁龙通过对安徽省七所高校的调查发现,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主要来源于经济待遇、教学和人际关系,考核、聘任与专业发展,科研与职称。[19]张虎祥、李小唐、杨建文研究表明,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来源是多元的,其中工作负担压力、职业声望压力、职业发展压力的强度居前三位。[20]马晓燕对山东省四所高校部分教师职业压力测量结果表明,工作要求高、知识危机感、工作岗位的竞争、学历提升四种因素对高校教师的影响较大。[21]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教师职业压力来源的复杂性、多样性,同时也可以看出有很大的相似性,综合起来看,研究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认定教师职业压力源。
第一,社会因素。首先,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太高给教师带来了压力。当前社会各界对教师各方面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社会期望与教师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容易导致教师的焦虑感。其次,社会改革和教育改革给教师带来心理压力。众多研究表明,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增强综合国力,国家对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试图向教师灌输新的教育理念,较少考虑到教师的接受和适应能力。再次,从社会环境来看,文化变迁与文化氛围给教师带来了心理压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改革的深入、社会文化的变迁,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与强烈震撼,此被称为“文化震荡”。从社会环境来看,教师职业压力也来源于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力。
第二,学校因素。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人际关系存在障碍等往往会造成教师压力。此外,学生的学习效果、行为表现反映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据此调整自己的工作,因此,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问题常给教师带来很大压力。
第三,个人因素。首先,有的教师个人期望值过高,追求完美。研究表明,不少教师在工作中对自己缺乏了解,教学工作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太高或者过于理想化,最终遭遇挫败,导致付出与收获不相符,心理失去平衡。其次,部分教师综合素质不高。例如,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不足。再次,教师心理调控能力不足给自己带来压力。
当然,影响职业压力的因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教师的,鉴于不同地区和不同个体特质,这些影响因素对个体影响的强弱是不同的。
三、反思与展望
(一)定性研究多,实证研究较为缺乏,今后应强化实证研究
国内已有教师职业压力源研究大多为国外相关研究的介绍或定性研究,实证研究较为缺乏。而教师工作压力源涉及多方面因素,是在特定的情境中逐渐发展而形成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教师职业压力源的具体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与证实。
教师职业压力的存在及其消极影响具有普遍性,许多国家的经济水平、物质条件在我国之上,但教师仍有很大的职业压力,这表明经济、物质方面的因素不是导致职业压力过大的惟一原因,所以在探索教师职业压力源时,必须进行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
(二)测量工具缺乏针对性测查能力,今后应注重测量工具的编制
国内学者对教师职业压力源的实证研究,大多采用一般职业压力问卷作为测量工具,这样的测量工具尽管能够测量一般职业中共有的压力,但是缺乏对教师特有压力源的针对性测查能力,无法对教师职业压力源进行深入研究。
因此,编制科学、规范的教师职业压力源测量工具,是未来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横向研究多,纵向研究少,今后应注重追踪研究
大多数研究把教师职业压力看成一种相对静止或固定的状态,看不到它是随时改变的。现在的研究多采用横向研究,只能考察一个时间的状况,而没有进行长时间的跟踪研究,无法对它的发展进行纵深的了解,不能形成系统的体系;在搜集研究数据时,往往只搜集一些孤立的事实,而没有一个系统的框架。
就未来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来说,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职业压力是一个随时发生变化的量,这就要求研究者需要实施更多的长期跟踪调查,从而能够客观、科学、全面地研究教师职业压力源。
(四)针对教师职业压力心理机制的研究欠缺,今后应注重教师职业压力心理发生机制以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已有教师职业压力源研究偏重于压力源的调查分析,而对于教师职业压力如何产生的研究不够深入,针对教师工作压力心理机制的研究相对欠缺。
针对教师职业压力心理机制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压力源是如何影响教师,并造成职业压力的。今后应该更多地采用那些能够进行多维度、多层次分析的方法,研究教师职业压力的心理发生机制以及作用机制。这是未来研究值得努力的方向之一。
[1]Kyriacou,C.&Sutcliffe,J.Teacher Stress:Prevalence,Sources and Symptom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8,48:159-167.
[2]Kyriacou,C.&Sutcliffe,J.Teacher Stress:a Review.Educational Review,1997,29:299-306.
[3]蔡先口.中学教师工作压力和专业态度的关系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1985.
[4]朱从书,申继亮,刘加霞.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3).
[5]徐富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3).
[6]袁健,谭娟娟.中小学教师压力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3,(12).
[7]李超平.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教师生存状况分析[EB/OL].http://www.sina.com.cn 2005/09/09.
[8]潘欣,权正良,钱玉燕.大学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3,(10).
[9]张莉莉.大学教师与工作相关的压力源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4).
[10]张积家,陈栩茜,陈俊.高校教师生活压力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2).
[11]孟四清,刘金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研究[J].天津教育,2005,(1).
[12]黄淑玲,刘仙婌,等.大学教师压力量表之发展历程[EB/OL].http://w3.csmu.edu.tw/~shuling/paper4.htm,2005-10-01.
[13]李虹.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的编制及其信效度指标[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
[14]闫祯.高师中青年教师工作压力状况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6,(8).
[15]刘英爽.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控制点及其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16]李兆良,高燕,等.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状况及与职业倦怠关系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7,(2).
[17]王博.首都高校教师压力源与压力强度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18]武珊.重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的关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9]束仁龙.高校教师职业压力问题研究——以安徽省七所高校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20]张虎祥,李小唐,杨建文.高校教师工作压力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职业与健康,2009,(6).
[21]马晓燕.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现状调查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