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2012-04-12黄永奎
黄永奎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广州510830)
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黄永奎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广州510830)
本文认为必须采取改进高校硬件设施和改革培养方案等,打造创业人才培养的硬软实力。
高校;人才培养;创业能力
一、当前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分析
(一)社交能力水平低。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加强社交能力的培养,然而,好多学生在校读书期间死啃书本,不愿意与人交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实这些思想对于创业人才的培养已经开始格格不入。这种书呆子到了社会上,不说创业,就业也会有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勇于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特别是社团活动。有的同学口头表达能力很差,一说话脸就红,甚至在课堂上都不敢发言,以后真的很难适应社会。特别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应该大力开展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社交的平台。
(二)社会生存能力不高,抗挫抗压能力有待增强。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少量还有“80末”。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这些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社会生存能力不高,在家靠父母,出外却做不到靠朋友。稍遇到点小挫折就一蹶不振。创业人才需要极高的抗挫抗压能力,必须具备屡败屡战的雄心壮志和顽强拼搏的意志,成败得失付之一笑,不能放在心上。商场如战场,考验的就是生存能力和抗挫抗压的心理素质。
(三)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偏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力能力的培养。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已开始慢慢注意这个问题,增加实践课课时,但是还是远远不够。我国教育早就开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高分低能”的学生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很难适应社会。学生如果躲在象牙塔内死读书,读死书,不去参加社会实践,不能及时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这种学生毕业后想去创业,难度可想而知。
(四)领导、管理、决策水平有等提高。要想创业成功,领导、管理、决策能力很重要,不可或缺。这些能力在校期间是可以通过担任学生干部,社团干部等培养的。而现在大多数学生不愿参加活动,更别说担任干部了。因此,学校必须勤于鼓励这些学生行动起来,在第二课堂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学生干部实行定期轮换制,使更多学生得到锻炼。学校要放手把更多的任务交给学生自主完成,社团或班级尝试让学生自主管理。学生处老师和辅导员对学生要做好评估和指导。
(五)创新能力低,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一个创业成功人才,必然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在市场大潮中,“不创新,毋宁死”。市场信息瞬息万变,如何把握商机,必须有很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高校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现在学生创新能力普遍低下,因此,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尽管许多创业人才并不靠所学专业起家或从事所学专业的创业,但是专业知识仍然相当重要。比尔·盖茨就是靠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发家,做出不菲的成就。然而,好多学生忽视了本专业的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创业不知从何入手,给毕业后创业增加了难度。
二、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层不够重视。目前,对于培养创业型人才高校领导层还不够太重视,特别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没有认清创业能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的内涵。学校应当把培养创业型人才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创业。对于东部发达地方,如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由于学生家庭条件大多数富足,有的学生家庭本身就开办有企业,其实为创业提供了更便利的充裕条件。
(二)学校硬件设施不健全。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的还有学校的硬件设施,有的高校实验室过少,实习基地也不多,学生根本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实际操作。高校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有的高校舍不得花钱投资为学生创建更多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教室只看那些抽象的理论,其实学生心中是苦不堪言。
(三)学生培养方案结构不太合理。在现行的培养方案中,对创业理论训练课时太少,许多高校的培养方案不能根据市场经济情况及时更新。像模像样的创业课很少或几乎没有。高校要把培养人才模式与市场接轨,特别是高职高专、民办本科院校,要及时调整教学结构框架,教学大纲,增加创业就业课时数,为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更多训练机会和平台。
(四)“双师型”教师的缺失。“双师型”教师对学生创业就业人才培养尤其重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各高校“双师型”人才较少,学生更多地学到的是理论,往往毕业一接手工作,搞得一头雾水,工作单位还要对这些学生长时间的培训才能正式上岗。有的教师根本没有从事过实践工作,传授的都是理论,甚至是过时的知识。
(五)忽视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学生锻炼各种能力的主要平台。有的高校喜欢抓课堂教学,忽视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和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有的高校怕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影响第一课堂学习,有意地限制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这样使学生丧失了不少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
三、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对策
(一)改进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硬件设施。高校硬件设施对培养人才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要想培养创业型人才,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硬件设备。学校要不断更新教学设备,完善实验器材,加强实验室建设。创办高校硬件平台,全力打造高校学生创业实习舞台。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创建“创业一条街”、“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硬件设施和智力指导。
(二)调整培养方案,与市场接轨,增设创业课程。弗兰西斯·培根认为,知识的学习应该创新,书本上的东西往往局限于某些作家的作品,“但是技术和科学应当象采矿一样,在那里,新的工作和新的进步的喧嚷声到处都可以听到”。[1]因此,高校要不断调整培养培养方案,与市场接轨,增设一定的创业课程,编写相应的创业书籍。给欲创业的大学生足够的“精神食粮”。有的高校,培养方案老化,而当今世界科技一日千里,创业更需要最新的知识和最前沿、最高端的知识。当前,高校创业课程开设甚少,要想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必须把创业课程纳入学生培养方案,把培养创业创新型人才教育落到实处。
(三)改善师资结构。当前高校,专门指导学生创业就业的教师极其缺乏。师资结构不够合理,从事创业就业指导教师基本上都是其他教师兼职或辅导员兼职。从师资结构上看,理论型教师较多,教实践型课程的老师较少。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高校应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定期输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同时把企业高管和专家请进来,为学生和教师进行讲课。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四)优化实践平台,建立创业基地。各高校应该优化实践平台,更新和扩大实验室建设,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创业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有条件的高校应斥资建立创业基地。有些高校与政府合作,创建“创业园”、“小企业孵化基地”,拿出资金支持学生创业,是一个鼓励学生创业的良好开端和创举。
(五)促进社团活动的开展,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校期间,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锻炼各种能力的重要平台。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参与社团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最好能在社团担任一定的职务,这样还可以培养领导、管理、决策能力。此外,担任班级或学校学生干部也可以提升一定的能力。
(六)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专项引导。鼓励学生创业,而创业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资金。高校每年要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学生创业上。当然,仅靠学校的资金支持毕竟是有限的,也可以发动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从家庭筹措资金。同时力争从社会、企业筹措资金,当然政府资金支持也是很重要的。高校在投放资金时,也要慎重考虑。可以让有志创业的学生申报项目,再组织专家甄选和指导。学校有廉价的智力资源和劳动力。高校在学生创业中要加强专项引导,确保资金使用科学、合理、安全。
(七)定期举办“创业沙龙”和各种创业比赛。高校要定期举办“创业沙龙”和各种各样的创业比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业设计和创业比赛。例如根据各个院专业知识的不同,举办各类“创业之星”系列活动。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中华创业网》、《中华英才网》、《中国营销传播网》等网络信息,来策划创业,提升学生自身的创业技能。
(八)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要不断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从校外聘请专家学者、企业高管来校给学生和老师培训,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去企业或其他高校参观学习。该项工作应该纳入常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的一部分,使之成为学校培养创业人才的重要抓手。
(九)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鼓励学生利用社会资本创业。创业除了资金,另一个重要支撑点就是人脉。因此,学生有无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交能力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社交能力是可以通过校园活动来培养,当然更多的是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人际交往。这种关系网络学术界称之为“社会资本”。要鼓励学生利用社会资本创业。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关系网络对自己创业的巨大作用。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
(十)与家庭、社会联合,创建学生创业网络。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应增加学校与家庭、社会联合项目,建立学生创业网络,加强资金、技术、情感的交流,共筑学生创业堡垒。有的高校建立“校友联合会”,联系已毕业创业成功的校友,在资金、智力指导方面与学校建立横项联系,其实是一项促进学生创业的重要举措。
[1]培根:《新工具》,引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M],三联书店1958年版:38.
On How to Improve the Entrepreneurial Capacity of College Students
Huang Yong-kui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Guangzhou,Guangdong 510830,China)
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thinks it is necessary and a need to improve the Universities hardware facilities and reform the training program to create a culture of entrepreneurship.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lents cultivation;entrepreneurial capacity
H319
A
1008—6772(2012)04—0054—02
2012-6-29
黄永奎(1974-),男,河南信阳人,广东培正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广东培正学院课题“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课题编号:12pzxmyb05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