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和合”文化在行政管理中的价值

2012-04-12彭龙富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行政政府文化

彭龙富

(中共娄底市委党校,湖南 娄底 417000)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我们在当前经济社会建设热潮中应充分发扬“和合”文化的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胡锦涛主席指出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而中华传统的和“合文”化既有社会和谐的文化因子,又能和合各种矛盾生成新的共同体,提高效率激发创造力,因此在行政管理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一、传统和合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和合”中的“和”是指和平、祥和、亲和、和谐;“合”指融合、结合、合作,和合是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和谐共处;合,则是指各要素的汇拢、集成、团聚;将和合连用,是指多种元素、要素在动态系统过程中有机组织、结构为新的事物和新的生命[1]。中华文明从伏羲氏开始,“和合”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文明相互融合,和合成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儒道文化奉行天人合一,强调人际关系、天人关系、多元文化、阴阳矛盾关系的和谐。

“和合”的基础是“和”,是事物产生和发展的源泉,是万物存在的基础。“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淮南子·汜论训》。“性相近,习相远”,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差异的前提下,尊重个体,寻找共同点,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在不同事物融合的过程中,发扬事物的优点,求同存异,达到总体上的平衡、和谐。“合”是事物冲突、融合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生命、新事物的总和;世间万物从不和谐走向和谐合作,并生成理想的结构存在形式,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这种以“求同合作”的和合思维方式与社会管理实践相一致,即和合社会的各种力量朝同一方向发展前进。华夏文明具有吐故纳新的特质,强调相异物质间在时空里的融会贯通,老庄文化、法家文化、儒家文化、佛文化相容结合,中体西用等;这一切为我们实现创新管理凝聚合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和合”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界普遍规律与人类道德最高原则相一致的思想,人应尊重、服从自然规律,与自然共生共荣,“天之道”的本性是“和”,“物我一体”;人之道的“克己复礼”,认为人要克制自己的行为规范,与社会的规章制度相一致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统一;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合文化将人、尤其是“人和”作为关注的中心,倡导平等友爱,团结互助;以人为本,孔子说过,“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全局的观点,整体的思维,“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以成”,天地人三者间的系统平衡,要从大局入手,要辩证的看待各个部分,不能以偏概全,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才能全面地、科学地认识社会的各种组成部分和各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二、行政管理中的和合性原理

现代公共管理学主要研究如何科学运用公共信息资源、加强绩效测量与公共项目评估、改善公共预算和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以不断提高政府生产力(政府生产力指政府改善其服务提供的效率与有效性之和,更准确的表述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2]。围绕提高生产力的目标,应理顺政府部门的内部运行机制,从生产力的生成机制看,它是政府部门内部多种要素的综合产物,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生产力以资源为基础,一般来说,可供支配资源越多,生产力基础越厚实。但是诸多的资源杂乱集中在一起,没有充分利用,将资源转化成生产力,那么会造成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资源浪费,机构臃肿。政府内部人员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各个部门之间和谐合作,为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实现行政效率的最大化,即生产力和服务效能的最大化。

整合性原则,就是要发挥系统的功能,发挥和合协调的功能,优化部门人事结构。“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合异”首要的是合心,“上下同欲者胜”。一个领导班子成员,其学识水平,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脾气秉性,经历修养等各不相同,磨合在所难免,但目标一致,有合作的基础,管理者在和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刚柔相济、团结协作,协调行政系统的和谐运转;把各种不同性格人员“妙合”起来,统一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行政系统成为一个的坚强团结的集体。系统观念和全局性原则,行政系统人员要有高度的大局意识、自觉的合作意识和主动的沟通意识,防止个人或者部门的利益形成条块分割,部门条块分割。如果没有和合行政系统人员力量,监管不到位,会出现诸如社会治理混乱、环境污染严重、公平公正难以实现,百姓的利益受损,相关职能部门行政缺位,事后诸葛等等都是由于部门之间没有协调合作,缺乏和合的精神。

行政部门内部和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和合”。行政部门内部能和谐相处,“不好同恶异”,作为领导者要有领导者的风范,胸怀宽广,谋大局、做大事,集思广益、心底无私,秉公处事。能够和合部门各要素,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创造出大于个人能量之和的功业[3]。行政部门在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方面要兼顾公平,兼顾利益差别的分配调整,社会的和谐是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博弈和制衡的结果,需要双方均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利,朝共同的利益合作前进,政策的制定者既要考虑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又要兼顾个人利益不受损害,防止相互的伤害和玉石具焚,个人也需要站在政府的一方考虑问题,行驶监督权和话语权,这才是和合文化下的和谐社会的精义。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缩小收入的差距,有助于减少利益分配上的矛盾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不和谐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以人为本。行政部门把公共决策建立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塑造服务型政府和公共治理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是民主和负责,法治和有效、合理分权、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是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政府,核心竞争力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就是社会平等、政治民主和以人为本[4]。如果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导致生态系统失衡,或者出现损人利已的行为,那么经济发展是失败的,后果其一是遭受自然报复,花更多的资源为发展的后遗症买单,其二是贫富悬殊,社会矛盾激发,这与和合原则相背离。政府部门只有真正做到把着眼点放在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之上,才能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和合”文化在行政管理中的实践

高效廉洁执行力强的政府往往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规范之上,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曾这样说道:“归根结底,任何社会都是一种道德秩序”[5]。政府生产力提高最重要的是能够形成“目标向心力”,凝聚人心在于“道之以德”(《论语·为政》)。一方面行政内部人员能够认同自我,也能认同他人;另一方面社会群体能够服从政府而无需法律的约束力。以道德教化约束,以道德鼓舞和凝聚力量人心,用真情唤起共鸣,动之以情,从思想上实现和谐,从而达到和合,如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道德情感是和合的精神纽带,行政管理群体要积极践行道德规范,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从”,动之以情,协调社会各因素,最终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树立法治权威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温家宝总理指出:“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人类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组织法则,适度的社会规范。行政管理部门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管理措施来约束组织成员的言行,树立法制权威,充分发挥法律法规手段,确保民主集中制,以集中纳民意。管理规范、办事效率高、政府行为及经济政策具有较高的透明度,才能集聚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家长制”和“一言堂”的作风,不利于和合各种有利因素,如唐僧西天取经的团队组合就是家长制,造成诸多磨合和耗费。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建设法治政府,提高法的权威性,同时需要道德的力量。

营造行政文化,建立现代意义的礼仪观、礼治观,完善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体系,实践行政管理的企业化,形成强大的整体合力。采用教育、启发、诱导、吸引、熏陶和激励等多种方式方法,培养组织成员的共同命运感、工作责任感、事业开拓感和集体荣誉感,弘扬主人翁、民主、奉献精神,培育行政文化。行政组织内个体潜能的提高,其次是个体潜能的有效转化,最后是个体潜能的最优凝合,要实现组织内个体潜力的提高和转化,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6]。

“和合”是宇宙间的生存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法则,和合文化对政府管理的创新、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探索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在创新行政管理过程中要统筹各个环节,各种因素,在动态平衡中和合为新的整体,并形成合力,达到最佳的行政效果,实现最高的行政生产力,使行政管理真正代表公正、公平与高效。

[1]李万泰、陈逸平,和合·伏羲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N],天水日报,2006.05.27,第002版.

[2]黄如金,和合管理:创新中国管理科学的探索 [N],光明日报,2006.05.29,第010版.

[3]张文焕,“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漫谈系统管理方法 [N],解放军报,2006.05.26,第006版.

[4]田海军,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构建服务型政府 [J],理论研究,2009.05.61.

[5]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M],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309页.

[6]彭建军,论传统“和合”精神的现代管理价值 [N],光明日报,2005.12.30,第007版.

猜你喜欢

行政政府文化
行政学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谁远谁近?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