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目的论的研究视角浅谈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
2012-04-12杨力
杨 力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1 文艺复兴简介
于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意大利首先兴起后,文艺复兴的浪潮在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各地蔓延开来。当时的欧洲正处在教会的黑暗统治下。教会强调上帝的绝对权威,严密控制着整个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他们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权利,肆意欺骗,搜刮人民以谋取私利,并且严厉压制人们的思想,以维护其绝对的控制。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再也无法满足于教会的种种限制,他们迫切地希望打破宗教的束缚,实现人的自由,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思想是最有力的武器。因此在文化领域,先进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首先掀起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化运动。人文主义强调反对“神”的权威,主张一切以人为核心,把人从神的枷锁中解救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和人生幸福,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愚昧。文艺复兴在美术、文学、哲学、翻译和音乐等领域蓬勃展开,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后来席卷整个欧洲的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2 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
对于翻译作品的赏析,经过几十年的演变,评价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期以来,批评家们都倾向从文本出发,对原文和译文进行静态对比,作品优劣的评价标准也主要是译文是否做到对原文的绝对忠实。而到2 0世纪7 0年代晚期以后,翻译策略的研究开始向文化转向,批评家们不再局限于语言层次的研究,而是越来越关注外部因素对作品的影响。功能翻译理论应运而生。针对语言学派中的薄弱环节,功能学派广泛地借鉴了行为理论、交际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的视角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他们认为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上的对等,而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有结果的行为。功能翻译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熟,形成了很多重要理论和翻译准则,而其中目的论(S k op o s t h e o r y)的影响最为深远。目的论的创始人汉斯·威密尔(H a n sV e r m e e r)认为,翻译首先要遵循的就是目的原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翻译的“目的”一般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而这一交际目的是由整个翻译过程的发起者决定的。
3 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
翻译是英国文艺复兴的先导,在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廷代尔为代表的一批人文主义翻译家依照自己的翻译理念,对《圣经》进行了英语版本的翻译,打破了教会对《圣经》解读与传授的垄断。而另一批文学翻译家则通过诗歌、散文与小说的翻译,展现了扎实的英文功底和翻译才华,极大地丰富了英国的语言文化。
3.1 威廉·廷代尔与他的《圣经》翻译
文艺复兴作为宣扬人文主义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毫无疑问要和当时实行黑暗统治的教会进行坚决的斗争。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对《圣经》重新翻译。
数百年来,《圣经》只以拉丁文的形式出现,这使看不懂拉丁文的普通百姓无法与上帝直接沟通,也无法领略《圣经》的真意。与此同时,天主教会规定一般百姓只能到教会听牧师诵读,禁止自由阅读《圣经》。这种语言的不通和管制得以让天主教会随意曲解《圣经》的内容,进而将《圣经》变成了压迫人民的工具。因此有识之士迫切的需要一本能够读懂的《圣经》,将人们从教会的残忍压制中解救出来。
在文艺复兴时期,英语语言中最具影响力的《圣经》翻译家当属英国人威廉·廷代尔(Wi l l i a m T y n d a l e,1 4 9 4-1 5 3 6)。廷代尔早年就读于牛津大学,之后又在剑桥大学任教。这两所大学浓厚的人文主义氛围对他的宗教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以德国著名学者马丁·路德为代表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主张将人文主义的治学方法运用到对《圣经》文本及教会元老著作的研究和解读上,提出“回到本源”和“唯独圣经 ”的原则,倡导翻译较为精确的《圣经》读本来反对陈腐、堕落以及残酷的教会统治,摆脱对教会的依赖。路德率先翻译了《圣经》的德文版。受到路德德文译作《圣经》的启发,廷代尔也决定为《圣经》翻译英文版本。英译版《圣经》的交际目的是要通过一本人人能阅读的《圣经》让广大民众有机会越过教会,直接接触到圣经的本源,获得与上帝直接心灵交流的机会,因此廷代尔在翻译过程中竭力使译本通俗易懂,简洁淳朴。廷代尔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平实简单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法,开创了英文译本《圣经》语言简洁之风气,为英国社会吹来了一股清新的人文主义之风。然而廷代尔的行为违反了禁止私自翻译和阅读《圣经》的法律,而他对欧洲宗教虚伪性的揭露更让教会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因此他遭到了教会的残酷追捕和迫害。1 5 3 7年,正在翻译《旧约圣经》的廷代尔在荷兰被捕,之后被教会残忍杀害。廷代尔的英译版《圣经》对之后1 6至1 7世纪最有名的《日被瓦圣经》、《钦定本圣经》(又称《詹姆斯国王圣经》)以及《杜埃·海姆斯版圣经》的翻译产生了切实的影响,也宣扬了自己人文主义的思想,为英国宗教改革的进行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3.2 文学作品的翻译
如果说廷代尔英译《圣经》的交际目的是通过朴实简单的语言为人民提供人人能读的读本,那么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人文主义者们则是要更多地反映自我,在译文中体现译者的能动性。
(1)乔治·查普曼(George Chapman,1559~1634)。乔治·查普曼是16世纪英国的天才诗人、翻译家和戏剧家。他一生喜爱希腊神话中的武士英雄,而对荷马更是极其尊重,因此在他众多的翻译作品中,两部荷马史诗的翻译最具影响力。查普曼拥有一套自己的翻译理念。“一个有本领有价值的译者任务是遵守他的原作者所用的句子、词藻和语言形式,遵守他真正的意义和深度,然后用适合译文本身语言的词藻和语言形式把它们装饰起来。”从荷马译本前言中写到的这句话不难看出,查普曼强调在遵守原文意思词语的同时,着重对翻译进行装饰。
以下是他翻译的《伊利亚特》的一段:
All grave old men,and souldiers they had bene,but for age
Now left the warres;yet Counsellorshey were exceeding sage.
Andasinwell-grownewoods,on trees,cold spinie Grashoppers
Sit chirping and send voices outthat scarce can pierce our eares
For softnesseand their weake faint sounds;so(talkingon the to wre)
These Seniors of the peoplesate,who,when they saw the power
Of beautie in the Queene asc end,even those cold-s pirited Peeres,
Those wiseand almost withered men,found thisheatein their years
That they were fore’t(though whis pering)to say:‘What man can blame
The Greekes and Troyans to endure,for so admir’da Dame,
So many miseries,an dsolong?...’
(Homer’sIliadsiii.)
我们可以拿1 8世纪著名的新古典主义诗人蒲柏(A l e x a n d e rP o p e)的译本进行对照:
Chiefs, who no more in bloody Fights engage,
But Wise thro’Time, and Narrative with Age,
In Summer- Days like Grasshoppers rejoice,
A bloodless Race, that send a feeble Voice.
These, when the Spartan Queen approach’d the Tow’r,In secret own’d resistless Beauty’s Pow’r:
They cry’d, No wonder such celestial Charms
For nine long years have set the World in Arms;
从两段译文中不难看出,贾普曼的译文相较蒲柏的要长,多出3行。贾普曼多译的“Those wise and almost withered men, found this heate in their years”一句,渲染了智者虽已年老体衰,但面对那一刻,仍旧热血沸腾的景象。和蒲柏的简练柔美相比,查普曼的译文显然更加生动、具体,更具感染力。
查普曼的诗歌翻译从整体上坚持以诗译诗,反对逐字翻译。他倡导在翻译过程中使用迂回之词,在充分理解原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增加优美的词藻对译文进行装饰,实现对诗歌的再创造,从而使译作更能体现译出语的语言特色和习惯。
(2)菲洛蒙·荷兰特(Philomon Holland,1552- 1637)。文艺复兴时期的散文翻译既有对古希腊古罗马经典史书的原文翻译或转译,也有对当时欧洲各国传奇小说的翻译。菲洛蒙·荷兰特就是众多翻译家中颇具特点的一个。他对于希腊语和拉丁语都十分精通,因此他的作品大多是对经典原文的翻译,并且译文作品质量精良,鲜少译错。喜欢雕饰是他翻译的一大特点。一句简单的原文常被他填词加料,加入自己的创作。例如,“Jacta est alea”(Suetonius)被他译成“The dice be thrown. I have set up my rest; come what will of it..”而另一方面,他也喜欢用新词翻译古典名句,为经典赋予浓厚的时代气息。例如在他的译作泼林尼的《自然史》中,“Sirrah(quoth he)remem beryouare buta shoemaker,and therefore meddlen ohigher Iadvisey out ha nwiths hoes.”“sirrah”一词就是当时 1 7世纪颇具特色的新词,意指“家伙,小子”,常用于轻蔑、不耐烦的语气。这个词的使用,立即给这篇经典增加了新鲜、时尚的感觉。
(3)约翰·费洛里欧(John Florio,1553~1625)。另一位喜欢把译文本土化的翻译家就是约翰·费洛里欧。费洛里欧强调要把意思表达清楚,因此一点不吝啬添词加句,是强调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又一典型人文主义者。在他翻译的蒙田《随笔》中就能充分看出他的翻译风格。
《随笔》中有这样一段原话:
Le plus fructueux et le plus naturel exerice de notre esprit, c’està mon gré la conference. J’en trouve l’usage plus agréable quetoutes les autres occupations. C’est la raison pour quoi, si j’étaisforcé de choisir, je crois que je preféférerais perdre la vue plut?tque l’ou?e ou la parole. L’étude des livres, c’est un movement languissantet faible, qui n’échauffe pas. Au contraire, la conférenceapprend et exerce en même temps. Si je confère avec une ?me forteet un rude jouteur, il me presse les flancs, me pique à gauche et àdroite, ses imaginations donnentélan auxmienes. Et l’unisson est cequ’il y a de plus ennuyeux dans la conférence
Essais, livre III, chapitre VIII
费洛里欧做了如下翻译:
TThe most fruitfull and naturall exercise of our spirit, is, in myselfe- pleasing conceit, conference. The use whereof, I finde to bemore delightsome, then any other action of our life: And that’s thereason, why, if I were now forced to choose, (being in the minde Inow am in) I would rather yield to lose my sight, then forgoe my hearing or my speech. … The study and plodding on books, is a languishing and weake kinde of motion, and which heateth or earnesteth nothing; whereas conference doth both learne, teach and exercise at once. If I conferre with stubborne wit, and encounter a sturdy wrestler, he toucheth me to the quicke, hits me on the flanks,and pricks me both on the left and right side: his imaginations vanquish and confound mine. … And an unison or consent, is a quality altogether tedious and wearisome in conference.
The Essay of Michael Lord of Montaigne, 1603, Everyman’s Library III, 158
费洛里欧的译文比原文长了很多,因为他在当中加了很多词,如eing in the minde I now am in 和toucheth me to the quicke两句就是他为了解释的更清楚而增加的句子。
翻译家原本是依附于神的仆人,然而文艺复兴的推进让人文主义之风滋润了他们的心田。才华横溢的翻译家们不再甘于做原作者思想、文字的傀儡,他们更加强调个人的创造潜力。追求人的价值,崇尚人性与自由的思想让他们的翻译理念由神为中心转向了以其自身为中心,他们个人的发展成了人生应追寻的目标和价值。在满足了自己的创作欲望之后,他们也将自己看作是传递英国语言和文化的使者。从以上三个著名的翻译家不难看出,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吝语言。带着宣扬人文主义精神、展现自身价值的交际目的,他们的翻译语言大多华丽饱满,充满了本土化和现代化的气息。通过对源文文本的再创造,他们展现出了对自身才华的自信乃至整个英语语言的精妙和美轮美奂。
4 结语
功能学派的目的论强调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有结果的行为。在一定外部环境的影响下,译者根据自身的需求决定翻译的交际目的。因此在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下,翻译家们用朴实的、人民的语言将《圣经》翻译成英文版本,打破了天主教会的垄断和压制,又运用了过剩的、华丽的语言对古今文学作品进行了翻译再创作,展现了对英国文字的自豪感,同时也追求了自身个性的解放。交际目的不同,翻译的策略也会迥异。目的论作为功能学派翻译理论最重要的观点,对我们研究翻译作品进行了很好的指导,也将在今后更多的翻译策略研究中为我们提供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