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自我救赎

2012-04-12

时代农机 2012年9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哈桑塞夫

王 楠

(绥化学院 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 绥化 152061)

卡勒德·胡赛尼于1965年出生在喀布尔,当苏联入侵阿富汗以后就与父亲逃亡到了法国,后来又移居美国。《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部小说,2005年小说一问世,就引起了世界文坛的轰动,“这不仅是一部政治史诗,也是一个关于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我们成年生活的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极为动人的作品……没有虚骄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无需图表与诠释就能打动并启发吾人。”、“一鸣惊人之作。一对阿富汗朋友的故事,也是关于文化的不可思议的故事。真正让人荡气回肠的古典小说。”……世界知名报刊、杂志纷纷对其发表评论。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感人至深的情节设置打动了大批读者,并连续131周位居亚马逊排行榜之首,后来又被梦工厂搬上了荧幕拍成了电影。因作品的巨大国际影响力,其作者胡塞尼还曾受邀担任过联合国难民署的亲善大使。《追风筝的人》是一部“成长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卡勒德·胡赛尼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的是一幅充满悲壮色彩的阿富汗历史图景,作为阿富汗文化的象征和小说主线的风筝贯穿小说的始终,在这个令人潸然泪下的故事中,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共鸣。

1 阿米尔的过错

小说是以倒叙方式展开的叙述,“晌午的骄阳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数十艘轻舟在和风的吹拂中漂行。我抬起头,望见两只红色的风筝……”漫步于旧金山一处公园里的阿米尔,在看到这两只红色风筝时,一个来自记忆深处的声音突然间在脑中响起: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正是童年的伙伴哈桑,那个兔唇的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曾对他说过的话。阿米尔原阿富汗的富家少爷,哈桑虽是仆人却与他情同手足,风筝比赛后的一件让人不堪回首的事,让哈桑被迫离开了。即使是离开了阿富汗,与父亲一起逃往美国已经成年的阿米尔,他也不能原谅自己当初对哈桑的背叛,并且为自己当年的怯懦自私感到自责和痛苦。为了赎罪,阿米尔阔别多年的故土寻找哈桑。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的一个古老风俗,每年冬天数以百计的孩子都会参加喀布尔的风筝大赛。“若有风筝被割断,真正的乐趣就开始了。这时,该追风筝的人出动,那些孩子追逐那个在随风飘扬的风筝……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在冬天的比赛中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尚的荣耀。”12岁的阿米尔和11岁的哈桑也参加了比赛,哈桑是阿米尔的助手,帮他收放风筝线,而且哈桑还是一个追风筝的高手,“在风筝跌落之前他总是等在那个它将要跌落的地方”。找到那个被割断线的风筝。在哈桑的协助下,阿米尔割断了其他竞争者的风筝,赢得了比赛。为了让他得到“无尚的荣耀”,哈桑高喊“为你,千千万万遍”奔向风筝掉落的方向,要替他把风筝追回来。哈桑顺利的找到了那只被割断的蓝风筝,却遇到了恶少阿塞夫及其追随者,为了保住风筝,哈桑受到了他们的凌辱。而这一切,都被躲在巷口的阿米尔看在眼里,“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如果我喊出来,我生命中剩下的光阴将会全然改观。但我没有,我只是看着,浑身麻木”。没有去救哈桑,阿米尔也想“为哈桑挺身而出——就像他过去无数次为我挺身而出那样”。但是因为怯懦和自私,他牺牲了哈桑,转身离开了。哈桑惨痛的屈辱为阿米尔留下这只蓝色风筝,留住了这个可以让阿米尔和父亲走近的媒介,而把创伤留在了心。违背了朋友和手足情谊的阿米尔,却自私地以为“阿塞夫说的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

但是内心的愧疚感让阿米尔无法面对哈桑,“自那以后,哈桑搅乱了我的生活。我每天尽可能不跟他照面,并以此安排自己的生活。因为当他没在旁边,房间里的氧气就会消耗殆尽。”然而他并没有主动地去承认错误,而是为了消除这令人无法呼吸的罪恶感,在明知道父亲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偷窃的情况下,栽赃哈桑是个小偷,将自己的手表和钱塞在哈桑的毛毯下面。哈桑父子离开了庄园,选择了隐忍。善良的哈桑和阿米尔的卑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尽管阿米尔还会为自己犯得过错感到愧疚,可是他不知如何能得到救赎,只是选择用卑劣的手段去掩饰错误。对于哈桑的善良和忠诚,以及为他所付出的一切,却是逃避的,反映出的是这阿米尔残酷、扭曲的人性。

2 哈桑对阿米尔的救赎

“一段没有前景的友谊,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哈桑与阿米尔的友谊是小说中最令人所不忍的情义。性格懦弱的阿米尔在父亲看来“不像个男人”,更因为父亲心中“美丽的公主”——阿米尔的母亲是在生阿米尔时因失血过多而死的,阿米尔成了父亲痛苦的源泉,这也就注定了他是不能得到父亲喜爱的。而哈桑在出生后不到七天母亲就与一群江湖艺人跑了,同样自小就没有母爱的哈桑从不怨天尤人,选择了逆来顺受。他把阿米尔看做是最亲近的人,会说出第一个词就是“阿米尔”,他心甘情愿的为阿米尔做任何事。同样的,阿米尔所会说的第一个词就是“爸爸”,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获得爸爸的爱,为此阿米尔也不惜付出任任何代价,甚至是牺牲哈桑。他们是从小的玩伴,又有着情同手足的情义,但是父亲对于哈桑的关心,总是让不受父亲关注的阿米尔的嫉妒,他希望获得父亲的关心,就毫不犹豫地背叛了哈桑,而不知悔改。直到后来,阿米尔知晓了哈桑明白一切,“他知道我看到了小巷里的一切,知道我站在那儿,袖手旁观。他明知我背叛了他,然而还是再次救了我,也许是最后一次。那一刻我爱上了他,爱他胜过爱任何人,我只想告诉他们,我就是草丛里面的毒蛇,湖底的水怪。”哈桑用自己的行动以纯真和善良对阿米尔进行着救赎,但遗憾的是年幼无知的阿米尔却不明白,还一次次地伤害着哈桑。

阿富汗被俄国入侵以后,阿米尔跟随父亲逃亡到了美国,而把喀布尔的庄园留给拉辛汗照看,而随着年岁的加大,拉辛汗觉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为了庄园不至于变得荒废了,拉辛汗找到了成年后的哈桑照看这个承载了诸多回忆的老宅。然而,不幸又一次无情的降临了,塔利班想要掠夺房子的时候,哈桑奋起守卫,就像当年为阿米尔守卫风筝一样,可是这一次哈桑牺牲掉的不是尊严而是他的生命,忠诚的哈桑死在了塔利班的枪下。这是哈桑的最后一次牺牲,是为阿米尔做的最后的救赎。

只是这次哈桑牺牲的不仅仅是尊严,还付出了他的生命——哈桑死在了塔利班的枪口下。这样令人震撼却不值得的牺牲使哈桑的忠贞几乎演绎到了愚蠢和窝囊的级别,为了阿米尔,忠诚的哈桑奉献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哈桑的第二次牺牲,也是对阿米尔所做的最后一次救赎。

3 阿米尔的自我救赎

和父亲一起逃到美国的阿米尔,开始了新的生活,父子二人相依为命,他终于获得了渴望已久的父爱,慢慢长大成人后,他还读了大学,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并且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了作家。但是有些事却始终无法让人忘记的,“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新的生活、新的环境也不能抹去曾经的记忆,怀着深重罪恶感和愧疚感的阿米尔,终于明白要想得到心灵的救赎,就要直面曾经的过错。他回到了离开多年的阿富汗,这个已经变得满目疮痍的故乡,去寻找哈桑的儿子、寻求心灵的救赎。

“那些久远的负疚和罪恶感再次刺痛了我,似乎说出他的名字就解除了一个魔咒,将它们释放出来,重新折磨我。”当拉辛汗对他提起哈桑时,阿米尔的愧疚感又一次让他感到了窒息,一些尘封已久的秘密更是让他如坠深渊,原来哈桑的真实身份竟然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我今年三十八岁了,我刚刚才发现我一辈子活在一个他妈的谎言之下!”这样的事实让他一时间难以接受,他也终于明白了父亲为什么会那么地相信和关爱哈桑。“我和爸爸的相似超乎原先的想象。我们两个都背叛了愿意为我们付出生命的人。我这才意识到,拉辛汗传唤我到这里来,不只是为了洗刷我的罪行,还有爸爸的。”接受和原谅了父亲对母亲的背叛的阿米尔,重新找到了成为“好人的路”。他找到了沦为阿塞夫玩物的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看到当年羞辱过哈桑的阿塞夫又在羞辱哈桑的儿子时,阿米尔心痛不已,这一次他没有怯懦的逃避,而是“像个男人一样挺身而出,勇敢地迎接阿塞夫的不锈钢拳套,为了心中的哈桑,也为救赎曾经的罪过”,阿米尔被打得肋骨断裂,上唇也撕裂了,就像哈桑的兔唇一样的时候,他却大笑不止,“自1975年冬天一来,我第一次感到心安理得……我体无完肤,但心病已痊。终于痊愈了,我大笑”。他以这样的方式对过去进行赎罪,寻求心灵上的救赎。

胡塞尼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的是一幅充满悲壮色彩的阿富汗历史图景,作为阿富汗文化的象征和小说主线的风筝贯穿小说的始终,在这个令人潸然泪下的故事中,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共鸣,从《追风筝的人》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契合点,每个人都会经历由年少无知到长大成人的过程,每个人都会犯错,阿米尔最后得到了救赎,是幸运的。他与哈桑的感人故事,还会感动越来越多的读者。

[1][美]卡勒德·胡赛尼,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德]荷西特.德语学习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Fuderer,Laura Sue.The Female Bildungsroman in English: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Criticism[M].New York:Modern Lan 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90.

[4]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哈桑塞夫
感恩
借据丢失之后
难处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罗塞夫被推向“最终审判”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
为你,千千万万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