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洲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洋资源调查及其管理保护机制探讨

2012-04-12吴钟解李成攀张光星李元超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年7期
关键词:珊瑚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吴钟解,李成攀,陈 敏,张光星,李元超

(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 海口 570125)

大洲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洋资源调查及其管理保护机制探讨

吴钟解,李成攀,陈 敏,张光星,李元超

(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 海口 570125)

文章通过2008—2009年对大洲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珊瑚礁、海草、游泳动物、大型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等进行初步调查,发现大洲岛海域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其中造礁石珊瑚48种,平均覆盖度为27.17%;海草4种,平均生物量为48.31 g/m2;大型底栖动物63种,平均生物量为0.19 g/m2;浮游动物38种,平均生物量为0.121 mg/m3;浮游植物85种,平均分布密度为426.3×104ind/m3;游泳动物79种,平均量为2.44×10-3kg/m3。可见大洲岛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但大洲岛周边海域为传统渔场,自20世纪50年代起,当地渔民已在大洲岛及其海域开发。1990年建立大洲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的管理下海岛海洋生态系统有所改善,但保护区建设、管理、保护与发展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大洲岛;自然保护区;海洋资源;管理;保护

大洲岛是海南沿海离岸最大的岛屿,具有典型的海岛海洋生态系统,由于远离大陆,自1990年起严格管理保护,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海洋生态系统完整性较高。有关海南万宁大洲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的专门报道很少,仅有吴天国[1-3]、冼耀华[4]和林道明[5]对大洲岛的陆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专门报道,而海洋生物资源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调查大洲岛海洋资源和针对保护区管理、保护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参考对策。

1 海洋资源状况

1.1 珊瑚礁资源

大洲岛海域共调查到造礁石珊瑚12科48种。主要优势种有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二异角孔珊瑚(Goniopora duofasciata)、精巧扁脑珊瑚(Platygyra daedalea)、标准蜂巢珊瑚(Favia speciosa)、疣状杯形珊瑚(Pocillopora Verrucosa)、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

造礁石活珊瑚平均覆盖度高为27.17%,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16.09%,硬珊瑚补充量为2.9 ind/m2。根据多次调查统计,大洲岛保护区珊瑚礁覆盖面积约为1.2 km2,主要分布在深水10 m以浅的区域,其中以岛屿中部凹陷区域珊瑚分布相对较多。

1.2 海草资源

海草调查到4属4种,为海神草(Cymodocea rotunda)、泰莱草(Thalassia hemprichii)、二药藻(Halodule uninervis)和小喜盐草(Halophila minor)4种,其中优势种为泰莱草和海神草。海神草、泰莱草、二药藻和小喜盐草栖息密度分别为224 ind/m2、448 ind/m2、464 ind/m2和16 ind/m2;生物量分别为43.41 g/m2、114.20 g/m2、35.54 g/m2和0.09 g/m2。海草没有形成海草床,以斑块状或镶嵌状分布于岛屿中部的东侧,面积仅1 000 m2余。

1.3 浮游生物

浮游植物有85种(含变种和变型),隶属于27属,其中硅藻类占绝对优势,有19属75种,占本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的82.8%;其次为甲藻门,有6属8种,占本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的9.4%;蓝藻与金藻各有一种,分别占本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的3.9%。优势种类为异角毛藻(Chaetoceros diversus)、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短叉角毛藻(Chaetoceros messanensis)、海毛藻(Thalassiothrix sp.)、毛尖形根管藻(Rhizosolenia styliformis)、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中国盒型藻(Biddulphia sinensis)等。生物量范围为(134.0~890.2)×104ind/m3,平均为426.3×104ind/m3。

浮游动物有38种,隶属于17属,其中桡足类21种,占55.3%;毛颚类8种,占21.1%;水母3种,占7.9%;浮游幼体和介形类各2种,分别占5.3%;磷虾和多毛类各1种,分别占2.6%。优势种类有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生物量范围为0.002~0.221 mg/m3,平均为0.121 mg/m3。

1.4 大型底栖动物

大型底栖动物36科63种,其中软体动物有22科31种,甲壳动物有8科24种,棘皮动物有3科3种,底栖鱼类有3科5种。优势种有银光梭子蟹(Portunus argentatus)、扁足异对虾(Atypopenaeus stenodactylus)、须赤虾(Metapenaeus barbata)、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强缘凤螺(Strombus marginatus)、项链螺(Monilea callifera)、凹鳍鲬(Kumococius rodericensis)和多牙缨鲆(Crossorhambus kanekonis)。

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幅度为0.15~0.25 g/m2,平均生物量为0.19 g/m2;其中软体动物0.084 g/m2、甲壳类0.032 g/m2、鱼类0.046 g/m2、棘皮动物0.018 g/m2。栖息密度幅度为0.03ind/m2~0.09 ind/m2,平均密度为0.06 ind/m2;其中软体动物0.028 ind/m2、甲壳类0.014 ind/m2、鱼类0.022 ind/m2、棘皮动物0.006 ind/m2。

一线社工诉诸于职业建立职业自主性,即从“职业权力”的角度出发,指出一线社工真正的职业权力应该是其恪守的价值信仰。社会工作是以价值为本的专业,这与其他职业最基本的差异在于其背后所持有和坚守的对人、对社会以及对人和社会关系的理念。一方面,社工将这种理念融入到专业服务开展过程中,旨在促进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这种理念本身也是保持社工作为一个行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武器,即一线社工运用专业的理念和知识,作为反抗各种限制的杠杆,将各种限制转化为社工专业本质上来,即以服务对象为本的角度。

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86~3.59,平均为2.60。均匀度范围为0.2~0.37,平均为0.28。

1.5 游泳动物

游泳动物49科79种。其中以鱼类为主,有43科66种,约占总数的84%;甲壳动物有3科8种,约占总数的10%;软体动物有3科5种,约占总数的6%。优势种为黄鳍马面鲀(Navodon xanthopterus)、条尾鲱鲤(Upeneus bensasi)、大头狗母鱼(Trachinocephalus myops)、扁足异对虾(Atypopenaeus stenodactylus)、须赤虾(Metapenaeus barbata)、条尾鲱鲤(Upeneus bensasi)、长蛇鲻(Saurida elongate)、中国枪乌贼(Uroteuthis chinensis)、长蛸(Octopus variabilis)。

游泳动物渔获量范围为(0.99~4.44)×10-3kg/m3,平均生物量为2.44×10-3kg/m3;平均密度为0.24 ind/m3。

2 存在的问题

2.1 保护区技术力量不足

保护区管理处现有8名工作人员,其中领导岗位1名,专业技术岗位3名,临时聘用4人。现有工作人员中仅有2名人员具有中级职称,大部分管理人员并非海洋生态相关专业人才,难以满足保护区70 km2区域进行日常巡航执法及开展科研调查工作的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是制约保护区发展的一个瓶颈。

2.2 保护区宣传教育工作有待加强

公众对大洲岛保护区了解甚少,根据调访,附近村庄约50%的居民不完全知道大洲岛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而且95%以上的当地渔民不清楚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功能区分及具体界线。因此,保护区的宣传教育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并将成为保护区工作的重要内容。

2.3 社区的扶持工作不够重视

大洲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总目标,包括自然保护和社区发展两个方面。但保护区更注重当地社区生产活动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忽视了保护区的建立给当地居民带来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在禁止当地渔民进入保护区生产作业的同时,未能为其找到可替代的经济来源方式;虽然保护区了解当地渔民生产生活的状况,但缺乏切合实际的沟通合作,导致保护区的管理工作难度增大,面临保护管理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的难题。

2.4 保护区经费不足

《自然保护区条例》第23条规定“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排,国家对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因此国家对大洲岛保护区的建设给予有限的资金补助。对于大洲岛保护区来说,保护区的运行经费基本是靠省海洋渔业厅和地方财政支持,仅有的经费多数被用于保护区的日常运行、保护区管理人员的基本工资。因此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难以开展,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装备配备也很难满足执法管理需求,保护区的工作多停留在看护阶段,影响了大洲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功能和效益的发挥。

2.5 不合理的渔业生产活动影响海洋生态资源

早在15世纪中叶,大洲岛渔场就已开发。当地渔民经常在大洲岛海域捕鱼并居住在岛上。目前岛上常住人口约几十人,但每年冬季大约有500~800人来岛暂住,捕捉鱼苗。过度无序的渔业生产活动以及传统落后的渔业生产方式,如电刺鱼,使得大洲渔场的渔业资源衰退。渔民在大洲岛中部的东西两侧开展渔排养殖,大量残饵和排泄物沉降于海底,腐烂后消耗水体的氧,释放有机物、营养盐,使海水水质质量下降,影响珊瑚的生长。渔民在保护区随意搭建简易住房、丢弃生活垃圾、乱停船只等,不但破坏了保护区的景观,污染了保护区的环境,而且严重干扰了保护区的正常管理秩序。虽然在保护区的管理之下有所改善,但是过度捕捞及非法捕捞等现象依旧存在。

3 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管理机构建设

针对目前管理和科研水平低的实际,通过学习、交流和培训等方式,提高在职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执法队伍,提高保护区的管理和科研水平,保障日常管理和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3.2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建立起资源环境监测体系,对大洲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定期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和处理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状况,为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发展提供对策;同时为保护区今后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积累宝贵资料。

3.3 开展宣传教育

虽然近年来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造成大洲岛保护区周围海域生物资源衰退,但其仍然保持着高生物的多样性。调查结果显示,大洲岛保护区周围海域存在丰富的大型底栖动物、浮游生物、游泳动物和造礁石珊瑚等。因此,有必要对大洲岛丰富的海洋资源及其高生物多样性加强宣传,提升大洲岛保护区保护价值。

保护区事业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的事业。因此,通过电视、报纸、手册和组织开展公益项目等多渠道与多方式的宣传教育,加大公众对大洲岛保护区的了解,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3.4 开展生态旅游,创造多赢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五条明确指出: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应当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2009年,张广海等[6]对全国71个海洋自然保护区进行旅游综合评价,大洲岛保护区名列第三,因此大洲岛保护区具有非常大的生态旅游开发潜在价值。可以借鉴生态旅游在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的成功实践[7-9],开展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可支持促进海洋生态保护[6-7,10-14],解决保护区经费不足[10-14]、扶持社区发展[10-11,14]等问题。

3.5 开发新型的生产生活方式,扶持社区发展

采用政策补偿、资金补偿和智力补偿等[15]手段相结合,引导当地渔民进行转产转业,解决岛上暂住户的迁移;例如通过培训,让受补偿地区的渔民掌握一定的技术,在保护区管理处的指导下,结合生态旅游,允许部分渔民在实验区进行生态养殖、潜水捕捞和销售加工等一系列的休闲渔业旅游配套项目。

3.6 实行科学管理,恢复海洋资源

按照保护区功能区划进行严格管理,核心区内,除经省海洋主管部门批准进行科学研究观测和调查活动外;严禁渔业生产等其他可能对保护区造成不良影响的活动。缓冲区内,仅允许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实验区内,在该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可有计划地进行适度开发活动;开展可控性的渔业生产,对捕捞量和捕捞方式严格限制;对破坏严重的生物种类适当进行增殖放流恢复;投放人工鱼礁,改善渔业环境,恢复渔业资源。

[1] 吴天国.浅谈万宁大洲岛保护区管理对策[J].Tropical Forestry,2008,36(1):7-8.

[2] 吴天国.万宁大洲岛保护区植物资源的调查初报[J].Tropical Forestry,2009,37(4):49-50.

[3] 吴天国,黄卓儿,蔡圣伟.大洲岛金丝燕种群衰减原因及保护对策[J].热带林业,2010,38(1):24-25.

[4] 冼耀华,张焕英.中国鸟类一个种的新记录:爪哇金丝燕Collocalia fuciphaga[J].动物分类学报,1983(2):125.

[5] 林道明.大洲岛保护区社区人为干扰活动与管理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09(12):106.

[6] 张广海,周菲菲.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评价[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7):6-11.

[7] 崔凤,刘变叶.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现存问题解决办法探析[J].学习与探索,2006(6):110-113.

[8] 丘君,李明杰.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22(4):30-35.

[9] 张骥,姚泊,陈南,等.中美两国海洋自然保护区之比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24(2):77-80.

[10] 陈晓鹏.浅谈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设的几个问题[J].水产科科技,2009(3):32-34.

[11] 齐平.浅析开发生态旅游与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关系[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3,20(1):66-70.

[12] 虞依娜,彭少麟,侯玉平,等.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管理策略[J].生态环境,2008,17(5):2112-2116.

[13] 陈传明.福建省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与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23(1):93-95.

[14] 刘水良,徐颂军.广东省海洋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21(6):79-83.

[15] 韩秋影,黄小平,施平,等.广西合浦海草示范区的生态补偿机制[J].海洋环境科学,2008,27(3):283-286.

猜你喜欢

珊瑚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珊瑚和水母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碧波荡漾珊瑚海
美丽的珊瑚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珊瑚是怎样治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