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外包企业协同创新研究
2012-04-12施建军
金 涛 施建军
(南京大学 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0)
一、引言
正如Amiti和Wei(2006)所指出的,在1992年至2000年期间,美国制造企业的外包服务业务每年的平均增长率是6%。在中国,商务部的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承接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大幅增长,全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同比增长152%,超过100亿美元。2010年1-5月,全国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54.97亿美元,同比增长139.2%。可以说,伴随着服务经济的来临和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强劲趋势,服务外包正在引起越来越大的关注,服务外包的操作实践已成为企业价值的重要源泉。有关服务外包的研究自然成为近年来学术领域研究的热点。
二、文献回顾
国外有关服务外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一是外包及服务外包的界定(如Loh&Venkatraman,1992;Kotabe,1990;Lei & Hitt,1995;Willcocks et al,1995;Grover,1996;Gilley & Rasheed,2000;Mahnke,2001;Carter et al,2007);二是服务外包的相关理论基础,如交易费用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Prahalad & Hamel,1990)、价值链理论(Porter,1995;Baden-Fuller et al,2000)、伙伴关系理论(Dyer & Singh,1998)和社会交换理论(Lee,2007)等;三是服务外包的动机(如Loh& Venkatraman,1992;Prahalad & Hamel,1990;Linder,2004;Blaxill & Hout,1991;Henneman,2005;Lacity & Willcocks,1994);四是服务外包与绩效的关系,但研究成果并不一致(如 Lei& Hitt,1995;Prahalad & Hamel,1990;Gilley &Rasheed,2000;Markides & Berg,1988)。
相对而言,国内有关服务外包的研究多为表象层面的一般性描述或定性分析,并且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趋势、挑战与对策(如王学人,2009;杨波、殷国鹏,2009)以及服务外包的内涵、动因与理论基础、风险、决策与管理以及外包与绩效的关系等(如武力超,2009;吴国新、高长春,2009;郑闻,2009;陈收、张汉江,2008)。综上所述,服务外包的相关研究还刚刚起步,很少发现有以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为主题进行的研究,尤其是对服务外包企业协同创新的研究。
服务外包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它关系到我国能否在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在服务价值链分工中直接切入更为有利的战略地位,关系到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开展服务外包企业协同创新研究,对于提高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有所助益。
三、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现状分析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已将全国21个城市设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各部委陆续出台了包括财税、人才培训、大学生就业、特殊工时、海关监管、电信服务、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投资促进等20多项服务外包产业扶持政策。政策落实力度持续加大,各级政府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为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积极宽松的环境。在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企业顺应离岸服务买家对服务模式不断创新的需求,加大基础技术研发投入,组建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服务外包企业软件著作权数、申请专利数等均大幅增加。
(一)服务外包企业“形聚神散”
在各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都建有服务外包企业产业园,吸引了大批服务外包企业聚集在一起,谓之“形聚”。产业集聚为服务外包企业之间的互相协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优势,但这只是流于表面,仍然需要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各自的后天努力,深入挖掘内在协同条件,才能达到发展服务外包企业产业园的初衷。然而,许多产业园内的企业缺乏联系甚至从不联系,所谓的聚集仅是地理位置的靠近,所以也可视作“神散”。这样的“形聚神散”,只是当初由于政府的引导和优惠政策的吸引而来到同一地点办公,如果产业园内的企业不能协同发展、共同提高,那么服务外包企业间的协同发展与创新将成为空话,不仅不能发挥产业园的优势,而且也违背了创办产业园的初衷。
(二)服务外包企业“小富即安”
在巨大的机遇面前、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众多服务外包企业紧抓机遇、奋发图强,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随之也出现了“小富即安”的问题。这些企业经过几年的积累,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力,也有几许做大做强的愿望,这就需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以适应发包企业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而且即便是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许多企业最终也未必能够实现创新。面对这巨大的投入和潜在的风险,众多服务外包企业选择了“小富即安”。他们几乎不考虑创新,只是通过低价竞争获取订单,今朝有酒今朝醉,不做长远考虑。这对于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不利于服务外包企业长远竞争力的形成与提高。
四、服务外包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分析
服务外包企业的协同创新是协同各种要素进行的创新,既包括服务外包企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也包括服务外包企业与外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是全要素的协同。
(一)服务外包企业内部协同
服务外包企业内部包含各种要素,如人力资源、技术、文化、战略、资金等。所谓内部协同就是要将企业内部各种要素协同起来,使各要素能在企业创新的过程中最大化实现自身作用,并使总体效率最大化。
1.战略协同。服务外包企业的战略协同是企业协同创新的前提。企业战略是企业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对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方向、重大经营方针、经营策略和实施步骤做出的长远的、系统的和全局的统筹谋划。企业战略有三个层次:总体战略、经营单位战略和职能战略。服务外包企业的协同创新战略与总体战略、经营单位战略及职能战略之间的契合是协同创新效率的基础,各层级企业战略的协同对协同创新效果都有着重要作用。
2.文化协同。每个服务外包企业各个部门都有其自身的文化,而这些文化之间并不是完全融合的,甚至在很多方面是相互矛盾的,这就大大减弱了企业各部门的合力,不但不能达到1+1>2的效果,很大程度只得出1+1<2的结果。这正反应出文化协同的重要性。服务外包企业首先应仔细分辨各部门的文化,然后通过设定企业核心文化,使各部门文化以核心文化为纲,进行调整。再通过各部门之间的沟通,逐渐磨合,达到文化协同。这将促使大家目标一致、齐心协力,获得1+1>2的效果。
3.人力资源协同。服务外包企业的产品是服务,其源自于人,即人力资源。服务这一产品的实现过程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各个功能的子程序组成了产品实现的全过程。如当发包方提出某种要求,服务外包企业需要通过复杂的软件编程过程实现。但是,这不能仅仅简单的从头至尾按流程一步步实现,而是需要由许多相互独立的子程序组成,然后进行拼接。如果只是逐一按流程完成,则既费时又费力,还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服务外包企业在产品实现时可以按照工作人员的不同特长,将其组合成一个个具有自身特点的小组,每个工作组负责其擅长的部分,由各小组组长负责本小组的功能实现,并由项目管理人员在各小组之间进行协调,最后项目主管将各个独立的子程序协同起来。这样不仅使服务外包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利用,并使之协同起来,达到省时省力的效果,而且使服务效率发生质的飞跃。
4.资金协同。服务外包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实力,但是还远远不够雄厚,而创新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这就要求对整个企业的资金从总体上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分配,围绕企业战略,压缩不必要的开支,集中资金投入到企业重点工作,将企业的资金进行充分的使用,只有这样才可能使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这个过程,就是资金协同的过程。
5.技术协同。每个企业都有其历史沿袭下来的核心技术能力,这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与企业原有技术进行协同,沿着原有路径进行深入创新将大大降低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如果抛弃企业自身原有技术,一味追求最新技术,而不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只会投入加大,降低产出,事倍功半。当然,企业可以引进部分外来技术,但这也需要将外来技术在充分吸收的基础上,与自身优势进行很好的融合。
总之,战略协同、文化协调、人力资源协同、资金协同、技术协同这几个方面,在整个协同创新过程中可能存在着某些矛盾,但更多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整个协同创新过程中,各个要素都有其特定的作用,但是在不同的阶段,会有某个要素占据主导地位,其它要素则从属于主导要素。服务外包企业需要充分认识自身情况,摒除各要素之间的矛盾,使各要素更好的融合、协调,在特定阶段需要抓住重点,兼顾其它,从而使服务外包企业协同效率最大化。
(二)服务外包企业外部协同
服务外包企业外部各种要素包括发包方、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竞争企业、金融机构等。所谓外部协同就是要将外部所有各种要素协同起来,使其效率最大化。
1.发包方、接包方协同。服务外包发包方企业通常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外包过程中,会把技术标准、产品规范、功能参数等转移给接包方。服务外包企业可以通过接包这一过程,在达到发包方要求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吸收、消化、转化,进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这就是一个发包、接包初级阶段的协同创新过程,但并不是到此为止。随着服务外包企业自身能力不断提高,将从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逐渐转变为交流互动者。服务外包企业可以在完成发包方要求的基础上,向发包方提出更多可行的意见,通过交流,发包方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就上升到更高阶段的协同创新,使发包方、接包方都从中受益。
2.政府-服务外包企业协同。不少研究都强调了政府在促进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Biggs和Shah指出,政府机构与中小企业的创新和绩效存在密切的联系。①Biggs T,Shah M K.African SMES,networks,and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2006,30(11):3043 -3066.结合我国国情,这一点就更为突出。政府通过审批、税收、财政等各种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的创新,服务外包企业可以主动与政府的各项政策协同,从而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同时,服务外包企业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政府出谋划策,使政府制定出更有利于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这样,就能使政府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同,更有利于创新。
3.高校及科研机构-服务外包企业协同。高校及科研机构拥有雄厚的人才及知识储备,是新知识和新技术发明创造的重要来源,是重要的创新源。Nieto和Santamara指出,企业同研究机构的合作能够显著地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②N ieto M J,Santamaría L.The importance of diverse collaborative networks for the novelty of product innovation[J].Techno - vation,2007,27(6-7):367-377.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协同,以较低的成本而获取较高的创新储备,有利于促进自身的创新。高校及科研机构不仅为企业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而且能够为企业提供大量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两者协同的优势已为各方达成共识,如近日南京大学首次自筹全资和地方共建创业创新平台,为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协同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4.竞争企业-服务外包企业协同。竞争企业-服务外包企业协同正是解决服务外包企业“形聚神散”这一问题的关键。Benerjee和Lin的研究表明,企业与客户、供应链企业和竞争企业的交互协作能够通过价值增值过程促进创新溢出。③Benerjee S,Lin P.Vertical research joint ven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1,19(1 -2):285 -302.服务外包企业通过产业园的形式使彼此间的地理位置相近,这还远远不够,但这为服务外包企业间的协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服务外包企业可以利用地域的优势,加强与有能力的竞争对手合作来促进自身技术创新。通过交流各种知识和技巧,参与合作的企业就能够产生创造新知识的协同效应。这样,相互协同的服务外包企业能够在加快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时,减少技术创新耗费的时间和潜在的风险。此外,服务外包企业之间还能够从彼此以往的失败中吸取教训,避免付出类似错误的代价。
5.金融机构-服务外包企业协同。资金对于任何企业的发展创新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金融机构正是通过多种方式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部门。服务外包企业可以通过与金融机构的协同,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通过自己的创新成果,获得更多的利润回报。回报越高,金融机构越愿意以贷款、债券、信托、持股等各种方式展开与企业的合作。在深入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在信任的基础上进行协同创新。
五、结束语
服务外包企业的创新能力可以直接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事关我国能否在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在服务价值链分工中直接切入更为有利的战略地位,并进而对相关的制造业和其他产业产生影响。服务外包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是提升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服务外包企业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的分析研究,发现协同创新可以整合服务外包企业内外部各要素,实现服务外包企业创新效率,有益于服务外包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增强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国际业务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