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子的练兵思想
2012-04-12李东坡
李东坡
(商丘师范学院 法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论孙子的练兵思想
李东坡
(商丘师范学院 法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孙子非常注重军队的训练,认为它关系战争的胜败,提出了“兵非益多”的质量建军思想。他主张要把士兵按照一定的编制合理地组织起来,进行指挥信号、队列、阵法和战术的演练,组建和训练“选锋”。在练兵时,要注意仁爱士兵,以教戒为先,以法治军,严明赏罚。他希望通过练兵,达到全军团结如一人,行动高度一致,在战斗中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最终成为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霸王之兵”。
孙武;孙子兵法;练兵;治军
《孙子兵法》十三篇虽然没有专篇论述练兵问题,但书中却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练兵的重要性、具体做法、注意事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练兵思想。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和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子兵法·见吴王》中,都记载了孙子在吴宫教练的生动故事。孙子的练兵思想,是孙子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军事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研究者对其却多有忽略。为了弥补学术界对此问题研究的不足,正确理解和把握孙子的练兵思想,借鉴其中合理的思想内容,推进我军的现代化建设,确实有研究的必要。
一、练兵的极端重要性
孙子非常重视军队的训练问题,认为它关系战争的胜败。他在分析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时,把“士卒孰练”[1](p2)列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之一,认为敌对双方谁的士兵平时训练有素,谁就可望打败对手,赢得战争的胜利。在这里,孙子不讲“士卒孰多”,而讲“士卒孰练”,是强调军队的实力优势并不在于兵员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是否训练有素。孙子曾明确指出 “兵非益多也”,[1](p94)即打仗并不是兵力越多越好。在孙子看来,兵贵精不贵多。所以,他在评论当时越国军队时说:“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1](p54)意思是,依我看来,越国的兵力虽多,对争取战争的胜利又有什么补益呢?孙子是中国军事史上第一个提出精兵思想,即质量建军思想的人。他还明确指出,“教道不明”,“兵无选锋”,即训练教育没有章法,又没有挑选勇敢善战的士卒组成的精锐部队,是导致作战行动陷入失败的重要原因,认为这是“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1](p100-101)因此他主张严格练兵,以提高将士的军事技能。
二、练兵的方法
在如何训练军队方面,孙子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在训练中必须依次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分数”问题,即要把士兵按照一定的编制合理地组织起来。孙子在《孙子兵法·势篇》中指出:“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1](p40)意思是说,要做到管理人数众多的军队同管理人数较少的军队一样得心应手,洒脱自如,就必须解决军队的“分数”问题。关于“分数”,古人曾进行了多种注释。曹操曰:“部曲为分,什伍为数。”杜牧曰:“分者,分别也;数者,人数也。言部曲行伍,皆分别其人数多少,各任偏裨长伍,训练升降,皆责成之,故我所治者寡矣。”陈闉曰:“若聚兵既众,即须多为部伍,部伍之内,各有小吏以主之。故分其人数,使之训齐决断,遇敌临阵,授以方略。则我统之虽众,治之益寡。”王皙曰:“分数,谓部曲也。偏裨各有部,分与其人数,若师、旅、卒、两之属。 ”[2](p66)李贽注曰:“分,谓偏裨卒伍之分;数,谓十百千万之数各有统制,而大将总其纲领。”[3](p624)总起来讲,“分数”,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孙子认为,治军之难在于人数众多,要做到“治众如治寡”,就要把士卒按照一定的编制合理地组织起来,这样就能变无序为有序,就可以避免“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1](p110)等现象的发生。为此,要实现全军的“分数”化,即把士兵按照伍、卒、旅、军等建制组织起来,任用各级官吏,使其递相统属,各加训练,这样就能做到“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1](p120)
其次,要解决“形名”问题,即要训练士兵熟悉金鼓、旌旗等指挥号令,养成听从号令、统一行动的习惯。孙子在《孙子兵法·势篇》中还指出:“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1](p40)意思是说,要做到指挥人数众多的军队作战如同指挥人数较少的军队作战一样进退有序,节制裕如,就必须解决军队的“形名”问题。关于“形名”,曹操注释说:“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2](p66)可见,“形名”是指古时军队使用的旌旗、金鼓等指挥工具,在这里可引申为军队的通讯指挥。孙子明确指出,因为“言不相闻”,“视不相见”,所以以金鼓、旌旗为指挥信号。为了适应士兵的视听能力,“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使用旌旗、金鼓的目的,都是为了“一人之耳目”,使“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1](p69)从而达到全军上下步调一致,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古代使用的旌旗、金鼓这一套指挥方式,虽然可以迅速而有效地将各种指挥号令传达给全军,但由于军队专用旗帜越来越多,指挥号令越来越复杂,所以必须花较多的时间来进行“审金鼓”、“辨旌旗”方面的训练,方能使全军熟悉和掌握。为此,孙子明确提出,必须使“(贵贱少)长远近习此教也,以为恒命。 此素教也,将之道也。 ”[1](p167)所谓“素教”、“恒命”,就是要在平素加强教育、操练,使士卒熟悉旌旗金鼓的指挥,养成坚决服从旌旗金鼓命令的良好习惯。
再次,组织士兵进行队列、阵法和战术的演练。所谓队列,就是军队在战阵中的行列。所谓阵,就是军队在作战中的兵力安排与队形布置。所谓“阵法”,就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布置与使用兵力的方法。在冷兵器时代,以刀矛弓弩为主要武器,要求形成密集型队形,才有威力,所以古代作战非常讲究排兵布阵。为了能够根据敌情、地形,灵活地调整队列、布置兵力,使士兵在战斗中既能保持最适当的队列队形,又能搞好各种兵种、各种兵器的协作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全军的集团战斗力,进而战胜敌人,就必须经常组织士兵进行队列、阵法和战术的演练。其中,队列训练是士兵训练的基础。因为只有在此训练的基础上,才能训练各种战阵的排列和各种战术配合。关于队列训练,其内容主要就是进退、左右、纵横、分合、起坐跪伏筹动作的重复与变化;其要求是人人定位,行列整齐;进退左右,俱成行列;起坐跪伏,俱从号令。在《史记·孙武吴起列传》中就记载了孙子在吴宫教练的生动故事,说经过孙子的严格训练,那支由吴国宫女组成的小部队“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1](p146)这个故事说明,“左右前后跪起”等队列变化是当时队列操练的最基本内容。
关于阵法,由于春秋时期才开始运用,所以《孙子兵法》中基本上不谈阵法,但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子兵法·见吴王》中,却有“孙子曰:‘君□……引而员(圆)之,员(圆)中规;引而方之,方中巨(矩)’”[1](p167)这样的记载。在这里,孙子提到了阵的两种基本类型:方阵与圆阵。方阵呈方形或长方形,是一种进攻型的阵式;圆阵呈圆形或半圆形,是一种防御型的阵式。《孙子兵法·势篇》有“形圆而不可败也”[1](p44)的论述,虽未明说就是圆阵,但认为将军队布置为圆形最利于防守,其实也就指的是圆阵而言的。阵法训练的主要内容是“离合聚散之法,坐作进退之令”。[2](p11)孙子曾运用比喻来描述他对阵法训练的质量要求,那就是:“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1](p114-115)他希望排兵布阵能够做到首尾呼应,连成一体,能攻善守,使敌人无法对付。
孙子在《孙子兵法》中论述了许多战术机巧及要求,分析了许多临战击敌的战术和战斗方法,这些自然也就成为平时战术演练的重要内容。比如处军,即部队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驻扎、宿营和部署,孙子在《孙子兵法·行军篇》中论述了四种地形条件下的处军原则。他说,通过山地,必须沿着有水草的山谷行进,在高而向阳的地方驻扎,不要仰攻敌人占领的高地,这是在山地处军的原则。横渡江河之后,要远离流水驻扎;扎营时要居高向阳,对敌要半渡而击,不要紧靠水边列阵迎敌,这是在江河地带处军的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能停留;遇敌时,要靠近水草而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处军的原则。在平原上应占领开阔地域,而主要侧翼须依托高地,形成前低后高之势,这是在平原地带处军的原则。又如宿营,要注意区别地势的燥与湿、高与洼、向阳与面阴,以及水源等情况。所有这些原则和要求,都是平时军队训练的内容。由于孙武用兵注重谋略,讲究奇正,主张因敌制胜,所以,在战术训练时,除了基本原则必须遵循之外,他更强调机动灵活,富于变化,讲究因时因地因敌而制宜。
最后,组建和训练“选锋”。所谓“选锋”,就是挑选勇敢善战的士卒组成的精锐部队,这是一种类似敢死队、冲锋队的组织。从战史上看,在商灭夏的郕之战中,商汤的“必死六千人”;在商周牧野之战中,周武王的“虎贲三千人”,就是“选锋”。[4](p52)到春秋时期,“选锋”的使用更加普遍。 据《吕氏春秋·简选》记载,齐桓公“教卒万人,以为兵首,横行海内,天下莫之能禁”;晋文公“造五两之士五乘,锐卒千人,先以接敌,诸侯莫之能难”;吴王阖闾“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陈(阵),与荆战,五战五胜,遂有郢。东征至于庳庐,西伐至于巴、蜀,北迫齐、晋,令行中国”。[4](p52)鉴于“选锋”在战争中发挥着冲锋陷阵、溃围决胜、打乱敌军阵脚、冲垮敌军阵势的重要作用,孙子非常重视“选锋”的挑选与训练,并在《孙子兵法》中明确指出:“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1](p101)意思是说,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而又没有冲锋陷阵的“选锋”,一定会遭到失败。关于“选锋”的选拔条件、标准、训练、待遇等问题,孙子在《孙子兵法》并没有讲,我们也无从知晓了。
三、练兵的注意事项
关于如何管理训练军队,孙子提出了“令之以文,齐之以武”[1](p94)的治军原则。 所谓“文”、“武”,曹操注曰:“文,仁也;武,法也。 ”[2](p166)所谓“令之以文”,就是用奖赏、道义等教育、管理士兵。所谓“齐之以武”,就是用军纪军法、重刑严罚来管束士兵、统一步调。概括起来说,“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就是要求将帅一手用宽仁的手段去怀柔,使士卒感恩,一手用严罚的手段去管束,使士卒畏威,也就是教育与法治相结合,重赏与严罚并用。把“令文齐武”这一治军原则具体运用到军队训练中,就要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1.仁爱士兵。孙子认为“仁”是为将者必备的一项重要素质,他要求将帅首先要有有一颗仁爱之心,关心、爱护、体恤士卒,更要珍惜士卒生命。他要求将帅要“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1](p103)要厚待、厚养士卒,注意“谨养而勿劳”,[1](p112)不责于人”,[1](p46)即不苛求部属;要“知其能”,[1](p100)善于“择人而任势”[1](p46)等。 这是因为,只有对士兵仁爱,才能使士兵亲附、爱戴,形成“与众相得”、“上下同欲”的融洽官兵关系,才能使士兵接受教育、管理和训练,服从命令听指挥。可见,仁爱士兵,是训练好军队的先决条件。
2.教戒为先。“训练”一词,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训”,即教训、训饬;“练”,即练习、操练。可见,训练中就包括了教育,且处于训练之先。 “用兵之法,教戒为先”[5](p80)思想,虽然是由吴起明确提出来的,但却是孙子在“吴宫教练”中最早表现出来的。孙子说:“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1](p94-95)意思是说,平素能以条令严格管教士卒,士卒就服从;平素不能以条令严格管教士卒,士卒就不服从。孙子多次提到“素教”一词,是强调将帅平时要注意对士兵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并指出,如果“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就会“吏卒无常,陈兵纵横”。[1](p100-101)通过孙子“吴宫教练”的故事,我们不仅知道孙子在练兵前首先要进行教育,而且还可以推出其教育的内容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讲解军事技战术方面的动作要领和要求;一是宣布军纪、军法。其具体做法是:反复地“三令五申之”。[1](p145)
3.以法治军,赏罚严明。孙子认为,“法令孰行”“赏罚孰明”[1](p2)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他强调以法治军,赏罚严明。孙子主张军队要有健全的法令制度,要用法制来管理和教育部队。为了发挥赏罚对军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实现以法治军,孙子提出了系统的赏罚思想。如,对立有军功的士兵要及时进行奖赏;在特殊情况下,要“施无法之赏”,[1](p120)即施以超越常规的重奖;在赏罚过程中要平等、公正,一视同仁;要“赏善始贱、罚恶始贵”;[1](p167)要把握适当的时机;要赏罚有度、不滥赏滥罚等。总之,立功者重奖,违纪者受严罚,在执行赏罚时,要“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1](p146)“吴宫杀姬”就是孙子以法治军、赏罚严明的生动例子。
四、练兵的目标追求
通读《孙子兵法》,孙子希望通过练兵所要达到的目标,大致可概括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全军团结如一人,行动高度一致。孙子在《孙子兵法》中一再说:“齐勇若一,政之道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1](p115)“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1](p120)意思是说,如果管理教育得法,就能使部队齐力同勇如一人;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将士携手如一人;指挥全军如同指挥一个人。这些话,实际上表达了孙子关于军队教育训练的理想,那就是希望全军将士能够做到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团结协作如一人,行动高度一致,成为一个有机的战斗整体。
第二个层次:军队在战斗中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孙子曾通过一系列比喻,对此作了非常生动的描述:“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为雷震。 ”[1](p66)意思是,军队行动迅速时像狂风骤至,行动舒缓时像森林严整,攻击时像烈火喷发,防御时像山岳屹立,荫蔽时像阴天视而难见难知,动起来像雷霆万钧。孙子还曾说过:“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1](p123)就是说,军队在战争开始之前要像处女那样沉静,诱使敌人暴露弱点,战争展开之后要像脱逃的野兔一样迅速行动,使敌人来不及抵抗。这些话表明,孙子希望军队在行动中,能够表现出极高度的弹性和效率,也就是极强的战斗力。
第三个层次:成为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霸王之兵”。孙子说:“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1](p120)意思是,凡是霸王的军队,进攻大国,就能使其军民来不及动员集中;威力施加于敌,就能使其无法同别国结交。所以,不必争着同天下诸侯结交,不必在诸侯国培植自己的权势,只要伸展自己的战略意图,威力施加于敌国,那么,敌国的城池就可以拔取,国都就可以毁灭。由此可见,孙子所说的“霸王之兵”,是指实力雄厚、兵力超强的军队。它通过“威加于敌”,就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孙子练兵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他的最高理想。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孙子》注释小组.孙子兵法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曹操,等,注.孙子十家注[M].上海:上海书店,1986.
[3]张建业.李贽全集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吕不韦.吕氏春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5]李硕之,王式金.吴子浅说[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E892
A
1003-8477(2012)01-0106-03
李东坡(1968—),男,商丘师范学院法学院副教授。
本文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孙子兵法现代价值的综合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高思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