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党总结经验的基本特点及启示
——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体会
2012-04-12刘庆丰
刘庆丰
(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改革开放前党总结经验的基本特点及启示
——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体会
刘庆丰
(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国共产党是善于总结经验的政党。改革开放前,党总结经验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从宏观对象看,坚持分析成绩与反思不足相结合;从具体方式看,坚持分散总结与系统总结相结合;从主要成效看,促进了党的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这启示我们,新形势下,深入总结党的经验,要坚持客观全面原则,坚决避免走入某种极端的倾向;要针对不同实践和事件,一边分散总结,一边系统总结;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国际社会对它的广泛理解与认同,增强人民大众对它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启示
《中国共产党历史》①《中国共产党历史》(两卷本)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出版。记述了从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21年至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
品读党的这段波澜起伏的历史,我们深深感到,善于总结经验,是党的重要特点和优势,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阶段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不断总结经验中走向成熟的。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自我反思与总结经验的历史。
依据《中国共产党历史》,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概括改革开放前党总结经验的基本特点,探索党总结经验的一些规律性认识,不仅有利于我们继续发扬光大党的这一执政优势,从而进一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而且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坚定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大致来看,改革开放前,党总结经验的基本特点,至少有以下三个环环相扣的方面。
一、从宏观对象看,坚持分析成绩与反思不足相结合
所谓的总结经验,就是人类主体对作为客体的历史实践的反思和审视,进而获得一种相对的理性认识。这里,历史实践是“总结经验”的宏观对象,人们总是试图在对这一对象的总结与反思中,得出某种可以指导下一步行动的原则即“经验”。
从不同视角,我们可以区分出“历史实践”的不同的内在构成。从其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看,“历史实践”可相对地简要区分为:“成功的历史实践”和“失误的历史实践”。如果说前者是在历史上起到相对积极作用的一种特殊实践,那么,后者则反之,它是在历史上起到相对消极作用的一种特殊实践。
与一些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经验时,始终坚持把上述两类实践同时纳入到“总结”与“审视”的视野之内,坚持既从成功实践中提炼认识成果,鼓足前进动力,又从失误之处全面分析原因,汲取深刻教训。这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的首要特点。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经验时,把视角置于成功的历史实践领域。任何成功的实践,从来都是各种主客观因素有机作用的结果。从成功实践中总结经验,就是要拨开并“蒸发”掉复杂的实践表象,探寻并抽象出蕴含于表象之中的本质因素,并将这些因素予以重新整理、评估和排序,从而上升至“经验”之地位。
中国共产党就是按照上述路径来总结成功经验的。例如,1939年,在《共产党人》发刊之际,毛泽东在深入总结党成立以来十八年的一系列革命实践,特别是较为成功的革命实践时指出,“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1](p605-606)这里,毛泽东从错综复杂的中国革命“问题域”中,整理并总结出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三大基本问题”,并提出分析与“理解”它们之间关系之任务。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的总体形势,具体地分别分析了这三大基本问题,正确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毛泽东总结认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1](p608)显然,经过一系列分析与剥离,毛泽东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提升到“法宝”型的经验之位置。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经验时,把思维触角展延至自身的不足之处。如果说,从成功实践中总结经验,需要理论抽象能力,那么,从自身不足中总结经验,不仅需要这种抽象能力,更需要理论勇气。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具备这种能力和勇气。早在成立早期,党就鲜明提出,“我们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2](p237)《中国共产党章程》更是明确规定,“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3](p24)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中国共产党清晰地认识到,只有勇于认识不足,善于自我反思,才能真正做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那些只总结“成绩”,只展望“光明前景”,看不到“问题”和“矛盾”的自我反思和经验总结,是无效的,其结果,只能是表面轰轰烈烈,实际却危机四伏。
正是在此认识指导下,党在前进的大道上,不断及时发现不足,努力纠正、弥补。这一点,在党的幼年时期,表现特别明显。由于历史与实践局限,加之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等影响,党的早期某些领导人,在革命领导权、武装夺取政权、反“围剿”等问题上,曾作出一些错误决策。经历了实践挫折后,党总是及时发现错误,并予以纠正。《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党对自身的阶段性不足所作的全面分析与总结。它详尽地阐述了历次“左”倾错误在政治、军事、组织、思想方面的表现和造成的严重危害,并着重分析了产生错误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指出了继续前进所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和政策路线。[4](p651)在此基础上,为了使得这种对问题的自我反思得以长期贯彻执行,七大把党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这种优良传统,概括并上升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即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值得一提的是,与某些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失误的反思与总结,绝不是完全否定和背叛自身历史。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对于失误的总结,要坚持历史的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不是任意打击他人;要着重于分析失误产生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而不是归结于某一个人。这正如邓小平总结晚年毛泽东失误的教训时所说的那样,毛泽东的“错误是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的,比如说,大跃进是不正确的。这个错误不仅仅是毛主席一个人的,我们这些人脑子都发热了。完全违背客观规律,企图一下子把经济搞上去。主观愿望违背客观规律,肯定要受损失。”[5](p346)
一般而言,一些政党愿意且善于从成功实践中总结经验,却缺乏勇气、毅力和能力从失误中探寻教训。中国共产党却完美地同时做到了上述两点。之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探索未知世界过程中,在特定时空内,由于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展开程度与深度所限,加之人自身认识能力的局限和历史发展的局限,人们发现和掌握真理需要经历艰辛过程,付出艰辛努力。只有在不断探索中才能渐进式认识真理、把握规律、改造世界。人类认识的这一辩证发展过程,被毛泽东概括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这个角度看,在认识世界和探索未来过程中,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既能取得成绩,也难免犯错误。鸦片战争后,对于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来说,如何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没有先例和固定模式可以借鉴与套用。在此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与建设实践中,难免会走弯路。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对待与认识前进中的弯路与不足。由于明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在不足和失误面前,党不是掩饰,而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适时开展自我反思与经验总结,认真分析过去,努力纠正不足。
二、从具体方式看,坚持分散总结与系统总结相结合
人们的认识,总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与发展的。这些特定条件,包括认识主体的自身素质、能力和客观环境。因此,采取什么样的认识方式方法,不是主体任意决定的,而是由各种条件综合决定的。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方式。但在不同历史阶段,革命与建设的形势与任务不同,党的总结经验(认识)的具体方式便不同。大体看来,这些方式可以概括为,分散总结与系统总结交错进行。这构成了改革开放前党总结经验的又一特点。
一方面,分散总结。对于那些在实际而具体的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新实践、新事物、新问题,需要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正如邓小平所说的“一步步地走,一步步地总结经验”。[6](p99)革命战争年代,形势瞬息万变,任务千头万绪,党要随时随地总结斗争经验,以便指导新的革命实践。正是这一次次的经验总结,党的军事战争的战略战术逐步形成并趋于完善。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专门论述,况且,“苏联模式”不是万能模式,不可套用。所以,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有针对性地及时总结,以便随时把好的做法上升为经验,把失误迅速予以纠正。例如,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早期,实践中的一些问题陆续反映到党中央。针对这些具体问题,党中央、毛泽东展开了一系列的反思和总结。一是多次召开专门工作会议。1958年10月中旬到11月期间,党中央先后召开的比较重大的会议,是第一次郑州会议和武昌会议。这两次会议分别研究人民公社问题、全国农业发展纲要问题、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问题、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难题。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毛泽东“阐述的关于区别两种所有制、划清两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界限,关于和不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商品生产性质的观点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思想,是对已经觉察到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的问题的反思”,[4](p513-514)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总结。二是下发专门文件。在第一次郑州会议期间,党中央分别针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制定了《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草案)》和《十五年社会主义建设纲要四十条(1958―1972年)(草案)》这两个文件。在武昌会议上,这两个文件被继续讨论和完善。这些文件都是党对实践中反映的问题的自我反思、初步纠正和经验总结。
这种分散式总结经验,也存在不足。如,依据这种方式所总结的经验,大多数是就事论事,具有零散性、局部性,它们的可适用的程度和范围有限,进而对实践指导缺乏普遍性、长期性和权威性。正因为此,才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开展系统总结。
另一方面,系统总结。这种方式,要么是对分散总结的经验的再总结,要么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全面总结。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审视以往的实践历程,揭示特定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分析面临的具体矛盾,指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为进一步开展新的实践提供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依据,以及具有说服力的合法性论证。
其一,从途径看,党主要通过召开大会和整风运动来系统总结经验。党的六大、六届七中全会、七大、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等,就是这类会议的典型。这些大会,分别总结了不同时期的革命或建设实践,获得或重新确认了一系列重大认识成果,主要包括:“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党的三大作风”,“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建设社会主义,要处理好十大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等。这些重大认识成果,常表现为党对革命形势和建设任务的一系列重大判断。这些判断,建立在党对历史事实的深刻反思与对形势的认真分析基础之上,体现了党对中国社会性质、中国革命性质、社会主义建设原则和标准等的认识,它们以科学理论的形式,以独特的物质力量,指导并推动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
1942年开展的全党整风运动,也是党系统总结经验的重要途径。从主题看,这次整风运动是全党总结思想路线和作风的重大活动,它批判了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总结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教训。从形式看,它以座谈讨论、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等为主要途径来总结经验教训。从效果看,它达到了认识不足与统一思想、“惩前毖后”与“治病救人”之目的,为党在不同形势下如何统一思想提供了有效经验。
其二,从过程看,党往往在广泛征集意见基础上系统总结经验、形成决议。重大事件具有时空范围广、利益牵涉面大、具体内容繁杂、功能地位重要之特性,总结这些事件,头绪多,任务重,难度大,需要集全党乃至全国人民的智慧。据此,党在总结分析这类事件时,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征集意见方式。举例而言,为了起草和形成《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中央成立了党的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在毛泽东领导下,这个委员会由任弼时主持,刘少奇、康生、周恩来、张闻天、彭真、博古等人参加,陈云、李富春、叶剑英、聂荣臻、刘伯承、陈毅、胡乔木等人参与。同时,在六届七中全会期间,党的许多高级干部也参加了“历史决议”的修改和讨论。[7](p12)这一集思广益的过程,既是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更是进一步统一思想的过程,这使得通过这种方式总结出的经验,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长时间和更大程度上得到认同,进而得到很好运用。
三、从主要成效看,促进了党的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
人类的认识形式和认识成果,一般具有两种形态,即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所有活动,可以大致区分为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实际上,我们党一经诞生,便始终把总结经验作为自己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从跌宕起伏、生动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提取经验教训,将其上升到理性高度的工作,在党的发展历史上一天也没有停止过。”[8](p6)由此观之,党的每一次经验总结,既是党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具体表现,又是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重要成果,党的每一次总结经验的过程,就是推动党的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辩证前进的过程。这也是改革开放前党总结经验的重要特点。
一方面,推进了党的理论发展。党的历次总结经验活动,大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的理论形态,集中体现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成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决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错误倾向作斗争,以独特的理论勇气和魄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总结和概括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聪明才智,是对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党的宝贵的理论财富。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党的理论创新。
党的总结经验活动之所以能够推动并实现理论创新,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用科学理论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武装锤炼起来的政党,党对经验的总结,从来都是站在思想路线、思想理论的高度展开的,而对思想路线和思想理论的总结与提炼,本身既是理论创新活动,又是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例如,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清除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影响,以便使党能够在国共合作抗战的复杂环境中,正确解决各种问题,毛泽东着重从思想路线的高度来总结经验,进而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936年底到1937年夏天,毛泽东先后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重要论著。特别是后两部著作,既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经验的哲学概括,又是中国共产党批判“左”右倾错误特别是“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哲学总结,[2](p454-455)这些总结,构成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哲学角度看,认识的发生与发展,至少需要两个前提,即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即是说,任何认识的发生,都是主体在特定价值观指导下,在特定思维方式导向下,对客体的理性把握。上文已指出,总结经验是一种认识方式和认识活动,因此,党的总结经验活动,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和正确的思维路径。党的思想路线问题、理论问题,解决的是党为谁服务、如何服务和以什么样的态度服务的问题,它内在地蕴含了价值立场和思维路径。看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党为什么一直从思想路线、思想理论的高度来总结经验,进而促进了党的理论发展。
另一方面,促进了党的实践发展。改革开放前,党的历次总结经验活动,不仅系统分析和概括了以往革命和建设实践,还认真研究和剖析了当前形势,制定了实践发展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是凭借这些路线、方针和政策,党的总结经验活动间接地促进了党的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的有序有效开展。例如,八七会议期间,毛泽东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经验时深刻指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个论断是从大革命血的教训中取得的,它指出了中国革命特点,实际上提出了以军事斗争作为党的工作重心的问题”。[2](p239)同时,这个论断得到了大部分与会同志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八七会议讨论了下一步党的工作任务,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在此方针正确指引下,党深入农村,带领中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进而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促进了中国革命新发展。又如,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是对一段时间以来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实践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系统总结,它全面认真纠正了“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6](p116)即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一伟大决策,直接推动并创新了党的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总体而言,党的历次经验总结活动,不仅是重要的理论活动,更是重要的实践活动,不仅是理论创新成果诞生的重要手段,更是新的实践探索的思想前奏。党在总结经验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做到同时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主要是因为,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永远都是辩证对立的矛盾范畴,二者在不断的自我否定、相互超越、相互验证中实现共同发展。即是说,真正的理论创新,从来都是从实践中概括出来并指导实践前进的理论,真正的创新实践,从来都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并可以上升为新的理论的实践。
以上论述,从对象、方式和成果三个方面,对相关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总结。这三个方面,是人们认识发生与发展的层层递进的过程,是党总结经验的必经环节,它们从宏观层面构成了改革开放前党总结经验基本特点的整体性面貌。
四、几点启示
综观改革开放前党总结经验的基本特点,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三点启示。
其一,新形势下,要客观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及教训。总结成绩之于党执政的最大功能在于,它为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基本经验和精神动力。发现不足之于党执政的功能则在于,它使党能够及时找到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因此,新形势下,总结党的新鲜经验,仍然要坚持总结成绩与反思不足相结合。这不仅是党总结经验的基本特点,更是党史研究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当前,在党史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是按照这一规律和要求,客观辩证地总结党的经验教训。然而,少数学者却抛开这一基本要求,似乎走入了某种极端。例如,在总结党的历史时。少数人肆意夸大党在前进中的某些矛盾、失误与不足,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及党的历史人物。对此,我们必须予以坚决反对和纠正,“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这是党史工作必须遵循的党性原则,也是每一个党史工作者应该履行的政治责任”。[9](p5)
其二,新形势下,要继续坚持分散总结与系统总结相结合的方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10](p33)因此,在复杂多变的改革实践中,对于那些具体而实际的问题,要及时总结,“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研究解决”。[10](p30)对于那些宏大的、长期的、具有战略地位的、我们正在探索中的问题,不宜过早定论,要认真分析与系统总结。
其三,新形势下,要在总结新鲜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充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依靠自己力量开辟的创新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对此,我们要从实践与理论两个层次、两个方面,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关切,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道路的理解与认同;要进一步进行理论创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说服力、感召力、凝聚力,增强人民大众对我国发展道路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3]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关于中国共产党科学总结历史经验若干思考[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8]姚润皋.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的基本特点[J].学海,2011,(3).
[9]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中共党史研究,2010,(8).
[10]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D2
A
1003-8477(2012)01-0014-04
刘庆丰(1983—),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和武汉大学2011年博士生学术新人奖提名奖资助。项目编号:201111301020004
责任编辑 张晓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