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大学生与人文经典”调查分析
——以西华大学为例

2012-04-12谢应光

关键词:西华理工科人文

谢应光,王 方

(西华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 610039)

“理工科大学生与人文经典”调查分析
——以西华大学为例

谢应光,王 方

(西华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 610039)

人文经典在帮助理工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树立理想主义、培养审美情操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这一认识,西华大学对本校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经典接受情况作了调查,认为理工科大学生有接受人文经典的强烈愿望,但在认识上存在偏差,需要加以正确引导。西华大学根据调查情况专门开设了系列人文类通识课程,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经典;调查;分析

当前,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国内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特别关注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所谓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其基本特征应是“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对于理工科大学生而言,如果连基本的人文素质都不具备,当然就谈不上知识丰富,而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过硬的本领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文素质的高低。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在人文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中,人文经典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人文经典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什么是人文经典?可以从“人文”和“经典”两方面理解。“人文”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辞海》这样界定:“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素质也称文化素质,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而所谓“经典”,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界定,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经典体现的是一种标准、典范,是需要在历史的长河中经时间检验并逐渐为后人所认同、崇奉的。因此,人文经典就是在时间的淘洗中保留下来为后来者所认同并奉为典范的权威性人文著作。

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当然需要从教育的各个环节着手,但引导学生直接阅读人文经典,原汁原味地感受经典的魅力应当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因为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1]这种“内化”功能,重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使其学会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这恰恰是人文经典最主要的价值所在。早在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先生就曾明确指出经典在国民教育中的价值:“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2]

朱自清先生这里所谓“文化”,应是“以文化之”的意思,就是通过对经典的学习,将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品格。

针对当前理工科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人文经典至少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人文经典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当前,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盛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成为许多人的人生追求,这种消极人生观对大学生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由于专业所限,接受的教育多为科学训练,人文训练严重缺席,因此对是非好坏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即使有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也往往因其说教色彩而收效甚微。而人文经典则因其丰富的内涵和形象的表达,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思政课难以起到的教化作用。刘勰在谈到《离骚》的经典地位及其教化作用时说:“故其陈尧舜之耿介,称汤武之祗敬,典诰之体也;讥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颠陨,规讽之旨也;虬龙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每一顾而掩涕,叹君门之九重,忠怨之辞也:观兹四事,同于《风》、《雅》者也。”[3]这就是说,通过文学作品等人文经典的阅读,可以产生两种效果:对人性、社会、政治的污浊进行批判、讽喻;使人的内心纯洁、使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在此基础上,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其次,人文经典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主义信念。由于就业、生存等各方面的压力,加之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当前许多大学生信仰追求缺失,人生格调低迷,生活状态消沉甚至颓废,只关注物质享受和眼前利益,而没有宏阔的思想视野和远大的理想抱负,更缺乏为国家、为民族乃至为人类而读书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人文经典中的理想主义精神,蕴含着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肯定,对真善美的理想目标的不懈追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李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的豪迈,亚里斯多德的“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的求真,都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理想力量,从而淡化急功近利心态,激起奋发有为和积极追求的生命热情。

再次,人文经典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情操,懂得用美好的心灵去追求和创造美好的生活。康德说,审美是“一种无利害的和自由的愉悦”[4],说的是人与他所处的环境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但是,在大众文化盛行的今天,网络游戏、流行音乐、玄幻穿越小说和俗套的影视作品成了许多学生课外主要的娱乐形式,不少学生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和低俗的感官刺激无法自拔,当然也就没有审美可言。因此,通过人文经典的教育使学生回到健康向上的审美境界中去,已是当务之急。审美价值是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人文经典的重要价值之一,“只有审美的力量才能投入经典,而这力量又主要是一种混合力:娴熟的形象语言、原创性、认知能力、知识以及丰富的词汇。”[5]人文经典往往以其丰富的内涵、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和艺术形式给读者带来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和持久的感动,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感染,使读者在平凡、平淡的生活之外,获得一个情意与诗意交融的美好境界。

此外,人文经典还有认知、娱乐等其他价值。总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人文经典将起到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当前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经典接触情况调查

要做好人文经典教育,首先要弄清当前理工科大学生与人文经典的接触情况。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经典是怎样认识的?阅读情况怎么样?如何让人文经典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摸清这些情况,以便为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在2009年上半年专门开展了一次调查。调查采用无记名填写问卷的方法,以2008级不同专业的理工科学生为对象,共发问卷500份,约占西华大学2008级理工科学生的1/ 10,收回有效问卷482份,有效率为96.4%,符合调查统计的要求。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总体来看,理工科大学生是能够充分认识到人文经典的重要价值的。在问及“你对于人文经典的态度”时,76%的理工科学生对于经典表示了“向往”的态度,16%的学生认为人文经典比较“好玩”,只有8%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没有人表示厌恶。这说明,绝大多数理工科学生对于人文经典的价值是持肯定态度的。在问及“你觉得当今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教育的接受有无必要”时,84%的同学都表示“很有必要”,只有16%的同学表示“可有可无”,无人选择“没有必要”。由此可见,理工科大学生不仅对人文经典的价值有充分认识,还有着强烈的接受愿望。

但是,当问及他们对人文经典的阅读情况时,调查结果就不尽人意了。调查中有一项是“请写出你读过的5本人文经典作品”,有63%的同学写出的是中国文学作品,32%的同学写出的是外国文学作品,只有不到7%的同学列出了史学或哲学著作,还有个别同学把经济学或管理学的一些学术著作当作了人文经典。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理工科同学在阅读经验上,接触更多的是中国文学作品,视野尚有待拓宽;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他们的理解中,所谓人文经典,更多意义上是指文学作品,而不是包含文史哲在内的所有经典作品。另外还有些同学没有弄清“人文”的内涵,把“人文”同“文科”的概念混为一谈,因此才列入了经济学或管理学的著作。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同学把时下流行的一些畅销书也当成了经典,比如《达芬奇密码》、《水煮三国》等,这说明对于何谓经典的理解是需要加以引导的。

再从所列中国文学作品来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约占48%,现代文学作品约占52%。这说明理工科大学生中,对于古代和近现代作品的接触情况差别不是太大。从调查中问及的“你最喜欢的人文经典作品”的回答情况也可印证这一点:回答“中国古代的”占45%,回答“中国现代的”占55%。由此可见,学生对现代作品的接触和喜爱程度略大于古代作品,但差别不是太大。现代作品略大于古代作品的情况,应该与他们的语文基础有关。阅读古代作品,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和一定的古代文化底蕴,对一些同学来说有一定难度,而现代作品,更接近他们的阅读和感受经验,接受起来相对容易些,因此在喜爱人数上相对也多了一些。

从所列作品来看,在古代文学经典中,又以四大古典名著为最,约占所列作品的50%,而排在第一位的是《红楼梦》。其它涉及较多的古代文学作品还有《聊斋志异》、《金瓶梅》、《论语》、《诗经》、《史记》、《左传》等。在近现代文学作品中,所列最多的是鲁迅的《阿Q正传》,其他涉及较多的依次有《围城》、《边城》、《倾城之恋》、《骆驼祥子》、《家》等。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出现最多的是《羊脂球》,其他还有《简·爱》、《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个火枪手》、《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可以看出,这些作品基本上是文学常识性的作品,且大多是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出现或介绍过的。这说明这些同学的经典阅读记忆主要在中学阶段,作品信息的接受渠道也主要源于中学语文课本。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人文经典在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理工科大学生有接受人文经典的强烈愿望;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经典在认识上存在偏差,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因此,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应专门开设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经典导读课。

三、西华大学进行人文经典教育的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西华大学做出了自己的探索。西华大学是一所有着工科背景的省属地方综合性大学,专业中理工科站了半数以上,学生中理工科学生也占了2/3左右。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西华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加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西华大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由人文学院承担的。

人文学院除了承担本院学生的专业教育外,还承担着全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其中中文系又承担着主要的任务。在前述调查的基础上,人文学院从2009年起开始全面修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设置分成五个部分:人格与素养课程群、表达与理解课程群、发展基础课程群、专业与服务课程群、研讨与探究课程群。其中的“人格与素养课程群”,就是面向全校理工科学生设置的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为目的的通识课程群。这一课程群,突破了单纯的“专业视域”和单纯的“知识视域”,以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为目的,其中专门设置了“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模块。

为了将这一模块中的课程设置好,人文学院在调查中专门设计了相关问题。在问及“你希望西华大学人文学院给你开出什么样的人文素质课程”时,有31%的学生选择“现代人文经典导读”,有22%的学生选择“中国古代名著精讲”、26%的学生选择“国学导读”,17%的学生选择“西方历史名著导读”,还有4%的学生选择“西方哲学名著选讲”。可见学生对人文经典的期望范围分布广泛,但希望开设“现代人文经典导读”、“中国古代名著精讲”和“国学导读”的学生相对较多。因此,我们在“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模块中首先设置了“现代人文经典导读”、“中国古代名著精讲”和“国学导读”三门人文经典教育选修课。当然,除了人文素养课程群所开课程之外,还有43%的理工科大学生认为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仍有必要”。这说明其实很多理工科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是有清醒认识的,不仅希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同样希望加强自己的语文基础。

在教学方式上,人文学院从“班级规模”、“课程开设的方式”、“教材使用”、“教学手段”、“课程的考核方式”等几方面分别设计了问题。在“班级规模”上,有近一半的同学希望“小班精讲”。这说明多数同学是真心希望通过经典的接受学到知识的,但限于师资和教学场地,我们目前还无法做到小班精讲,暂时采用的是大班精讲的方式。在“课程开设的方式”上,人文学院采用的是“折子戏式”的分段教学方式,每门课由一位老师做课程负责人,但教学任务由该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分别承担,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以便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人文经典的魅力。这种方式也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很多同学在回答“你对现在西华大学开设的折子戏式的人文素养课程的意见”时,选择了“很好”、“应该增加课时”。在“教材使用”上,多数同学认为“需要辅助性阅读教材”。为了满足这一需要,目前我们正在组织人力对“现代人文经典导读”、“中国古代名著精讲”和“国学导读”三门课程的教材进行编写。从教学手段上来讲,多数同学希望“将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多数同学选择了“开卷考试”或“以平时读书讨论成绩代考试”,只有个别同学选择“闭卷考试”。可见大多数同学不希望将素质教育变成应试教育。因此,我们采用的是开卷考试,但以平时讨论的内容作为考查要点,重在考核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是否在人文素质上得到了提高。

当然,根据“人”的内涵,人文经典课程还应该包含史学和哲学等学科的经典,但限于师资和课时,我们暂没有开设,待条件成熟时,我们将增加“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课程组的课程门类,为学生的选课提供更多的选择。

[1] 冬临.什么是人文素质教育[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2] 朱自清.经典常谈: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

[3]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4]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 (美)布鲁姆.西方正典[M].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毛正天

G642.4

A

1004-941(2012)03-0146-04

2012-04-20

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高校通识教育背景下的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项目编号:09JG205)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谢应光(1964-),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高等教育管理;王方(1973-),男,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西华理工科人文
西华大学成果展示
西华大学油画作品选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人文绍兴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