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穷县出精品 小县办大事加快实施民生水保战略 全力助推富民强县步伐

2012-04-12梁秀娟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2年4期
关键词:坡耕地经济林精品

梁秀娟

(永和县人民政府)

永和县地处吕梁山南麓,境内山峦起伏,梁峁层叠,三大山系9座大山成“川”字形排列,2 500多条大小沟道纵横交错,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塬沟壑区。全县国土总面积1 212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 072 km2,占到总面积的88.4%。年土壤侵蚀量1 280万t,是输入黄河泥沙的主要县份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与恶劣的生态环境,成为影响群众脱贫致富、制约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最大瓶颈。

近年来,我县在国家和省、市水利部门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坚定“穷县出精品、小县办大事、千方百计谋跨越”的理念,持续实施“民生水保”战略,不仅使全县穷山恶水的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更重要的是探寻出了一条贫困地区“水保富民、生态兴县”的新路子,建立起了一套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新机制,塑造出了一种善打硬仗、勇创佳绩的水利人新精神,有力地助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2010年,我县紧紧抓住被列为国家首批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的大好机遇,先行先试,大胆创新,探索出了从单纯的打坝治沟到坝滩联治再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三步走”成功模式。按照“大手笔规划大园区、大园区承载大项目、大项目助推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围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群众受益、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整合坡耕地改造、坝滩联治、经济林栽植、荒山造林等多项措施,在白家崖流域率先实施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打造出“白家崖小流域综合治理精品工程”,走出了一条山、水、人和谐相融,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的新路子,得到了国家水利部及省、市水利部门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认可,赢得了全国黄土高原淤地坝安全运用现场会、全省水土保持精品工程现场会在我县胜利召开,并被评为全省“水土保持红旗县”。省委书记袁纯清在永和视察时,对我县的综合治理模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坡耕地改造经验在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甘肃现场会上交流推广。

白家崖流域综合治理试点的成功实践,极大地鼓舞了我们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士气和斗志,坚定了我们加快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信心和决心。我们按照坡耕地改造、坝滩联治、经济林栽植、荒山造林、设施改善“五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在我县境内的黄河一级支流—芝河流域的源头地区,规划建设流域面积300 km2的生态精品农业园区,我们将在“十二五”期间,用5 a的时间,总投资3亿元,完成全县国土面积1/4的流域综合治理,受益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5,打造黄土高原第一生态精品农业园区。目前,我们共整合配套各类资金1.42亿元,完成坡改梯1 900 hm2并在地埂上全部栽植核桃经济林,治理坝滩地120.7 hm2,完成生态水保林4 433.3 hm2,建设生产坝234座,挖排洪渠28 km,完成流域治理面积146 km2。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使昔日的荒滩烂沟变成高产田、生态沟、风景区。我们的具体做法就是坚持“四个三”的工作机制。

1 科学化规划,做到“三融合”

立足永和县情,县委、县政府按照“治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的建设要求,科学化规划,做到了“三融合”。

一是与改善生态相融合。工程规划上,我们总结和借鉴多年来淤地坝建设、坝滩联治精品工程的成功经验,坚持“坝、田、林全面推进,塬、坡、沟综合治理”的原则,注重从根本上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

二是与改善民生相融合。我们坚持把民生理念贯穿始终,工程从选址规划、建设施工到投入使用都着眼于改善生产条件、优化生存环境、增加群众收入,实施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做到了当年规划、当年实施、当年完工。

三是与促民增收相融合。在园区内,我们采取林粮间作的方式,坚持“坡耕地治理到哪里,地埂核桃经济林就发展到哪里”的原则,大力发展优种核桃经济林,最大程度发挥土地效益,为农民长期稳定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2 精细化实施,严把“三关口”

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我们十分珍惜国家的每一分投入,“一分钱掰成两半花”,靠提升质量获得最大效益,靠创建精品赢得发展机遇。政府县长亲自挂帅,高位推进,确保了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和资金安全。

一是落实各项制度,严把监督关。为了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我们严格资金管理,认真落实项目资金评审制、项目跟踪审计制,加强项目监管,确保每一分钱都能花在刀刃上。“资金不足干劲补”,已成为永和干部群众谋求水利跨越发展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二是专业队伍施工,严把施工关。“工程当景点建,全县当景区建”是我县精品化理念的具体体现。工程建设中,我们选用技术过硬、实力雄厚、设备先进的专业施工队伍,精细化实施,大力度推进。

三是群众参与监督,严把验收关。在项目建设上,我们把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工程建设标准向群众公示,做到“谁的地块谁监督,每个环节都验收”。施工队首先向群众交帐,再让专业技术人员验收。通过群众的积极参与,确保了工程质量,实现了政府放心,群众满意。

3 多元化筹资,确保“三到位”

为实现水利事业的大发展,我们坚持“捆绑项目、整合资金、县级配套、群众投劳”的投入机制,实现了投资多元化,治理效益最大化。

一是项目资金整合到位。为了突出园区的规模化、项目的效益化,我们整合坡耕地改造、坝滩联治,三北防护林、产业扶贫开发、县乡道路建设等项目,集中进入园区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共整合项目资金1.2亿元,做到了“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

二是县级财政配套到位。为了把生态农业园区真正打造成为精品工程、优质工程、富民工程,我们克服困难挤资金,千方百计筹资金,从十分紧张的地方财力中,挤出资金2 000余万元,用于田间路、园区路、水利灌溉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三是群众投工投劳到位。园区综合效益的逐步显现,极大地调动了当地群众的积极性,他们主动参与核桃经济林的栽植管护、田间道路的修复、地埂的整修、土壤改良等工作,累计有3 000多名群众投工投劳60余万个。

4 综合化治理,实现“三目标”

我们按照“建设一个园区、改善一片环境、壮大一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要求,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综合治理为目的,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彰显的三大目标。

一是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通过项目实施,最直接的成效是生态效益。据监测数据显示,项目区内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7%提高到现在的46.5%,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88.3万 t,比治理前降低48.7%,流域内的水土流失状况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农民增收步伐加快。通过项目实施,最明显的成效是农民增收。梁峁起伏的陡坡地变成了平塬良田,改善了耕作条件,提升了土地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以白家崖小流域为例,坡耕地治理后1 hm2平均增收4 500-7 500元,农民增收速度大幅提高。地埂核桃经济林的栽植,更为农民长期稳定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社会效益日益凸显。通过项目实施,最深远的成效是社会效益。芝河源头生态精品农业园区的建设,不仅治理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群众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主动投资投劳,全身心投入到小流域治理当中。

面对我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我们感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大水保、大规模、大效益的发展思路,发扬苦干、实干、大干的“三干”精神,加快实施芝河源头生态精品农业园区建设。到“十二五”末,力争完成坡耕地改造3 333.3 hm2并在地埂上全部栽植核桃经济林,完成沟坝地治理333.3 hm2,营造水保林8 000 hm2。工程建成后,项目区森草覆盖率将达到55%以上,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78%,年土壤侵蚀模数将减小60.3%,年流失泥沙量将减少62.8万t,人均坝滩地达到0.067 hm2,人均梯田达到0.467 hm2,人均核桃林达到120株,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加5 000元。力争把该项目区建设成为标准最高、生态最美、效益最大的黄土高原第一精品生态农业园区,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成效更多地惠及贫困地区的百姓,成为贫困地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支撑。

回顾近年来我县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我们的深刻体会是,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各级水利部门的全力支持、悉心关爱和具体指导;得益于勤劳勇敢的永和人民,不畏艰辛,不甘落后,在艰苦卓绝的实践中塑造出的善打硬仗、勇创佳绩的“水利人”精神。我县的水保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足。我们将持续坚持民生水保战略不动摇,抢抓国家大兴农田水利的历史机遇,勇于创新,努力探索,使我县的水土保持工作再创新佳绩、再上新台阶,为建设文明开放、富裕和谐的绿色新永和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坡耕地经济林精品
浅谈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现状和趋势
经济林新资源食品的种类及前景
厚朴经济林促发展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建平县实施国家坡耕地治理项目成效及经验
资阳市雁江区:防治并重 建管结合 创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
浅析经济林中生物灾害的防治问题
种植苎麻对南方坡耕地土壤抗蚀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