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叟曝言》词语考释
2012-04-12
(1.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2.石家庄铁道大学 人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
《野叟曝言》成书于乾隆年间,清人夏敬渠撰,全书共二十卷,一百五十四回。200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明清稀见小说坊”系列丛书时将其收入。该书中,有些词语颇有新义,为《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汉语方言大词典》等大型语文词书所忽视。现择取其中几个词语加以考释。
一、清头
第十六回:“素娥伸手摸又李胸腹,也觉潮润,只不便当着鸾吹之面摸向小膜边去,暗想:连下这等利害药儿,外邪也自然赶出来了。鸾吹见已出汗,略觉放心。素娥见没清头,愁眉仍结。”
按:此句言又李生病高烧,鸾吹、素娥主婢二人细心照顾,服侍又李吃药。“素娥见没清头”,即“素娥见又李还没有清醒”,句中的“清头”有“头脑清楚、清醒”之义。同回:“把粗纸铺垫,抽换收拾。一连两日,粪始完,又李方有清头。”第七十六回:“素臣因中急酒,一时昏醉,后被有信、以神扶起扯落,作揖拜跪,复被粗乐一惊,把胸前之酒落将下来,便有清头。”第八十六回:“小的被他吸精之后,死而复生,到次日夜来方有清头,却假作昏沉,要窃听他们说话,……”“清头”还有其“AABB”重叠式“清清头头”,所表之义相同。如第三十七回:“这大小姐病重有半个多月,没曾清清头头说一句话,明明白白看一个人,今日忽然清爽,任公夫妇如何不喜到尽情?”句中“清清头头”与“明明白白”对举,其义相近。
“清头”由专指“头脑清楚、清醒”还可泛指“(对事物)清楚、明白”。第八十六回:“府县一则因祸福未定,不肯上紧,二则因又全家口田房窝铺极多,一时查不清头,故此担搁。”第一百十四回:“忽看到登州府一路,见一片白色纷纷扰动,与各处风恬浪静者迥乎不同;相离甚远,又看不清头,好生疑惑,忙下楼报知。”第一百五十回:“莫非是冒认的?太君是得了大家,便把家姊退了出来,到底要与亲翁辨一个清头哩!”“清头”此义也有“清清头头”形式,第一百十二回:“咱便想,与白兄何等相与,三弟又是至亲,怎没托一个清清头头的梦?”
“清头”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有释:“①〈名〉清醒的心脑;懂道理的行为;事理、理智等。吴语。上海。”同时也收录“清清有头”:“〈形〉(头脑里记得)清清楚楚。吴语。上海松江。”这两个解释同《野叟曝言》中的“清头”、“清清头头”义近,可为参证。
二、搘
第十九回:“两个女子,各披一件红绿纱衫,手里擎着一杆长柄大筐,望着船缝里直搘进来讨赏。”
按:搘,有“伸(进或出),插(入)”义。上例文意是两个卖艺女子在表演完之后讨赏,因是在船上,她们就将长柄大筐伸到各个船缝中来,观众可以把钱投到筐中。第六十五回:“只见洞顶走下一怪,青面赤发,红眼靛身,一张血盆般的阔嘴,搘出四个尺许长的獠牙,身长三丈,脚阔一尺,飞步下来。”此句描绘怪物的可怕形象,一张阔嘴伸出了四个一尺左右的大獠牙。“插(入)”义的例句有:第二回:“素臣回头看时,只见松庵和尚挤在三四个女少年中间,一张嘴儿差不多要贴向一个女人眼皮上去,那一簇松毛已半搘女人脖项。”第二十二回:“走近台前,只见东首台柱边放一双朱红木斗,斗里横搘着一株红竹竿,竿上五色彩线穿着一扇锦边绫面的竖头牌,随风招扬。”第三十四回:“素臣此时气破胸膛,恨穿骨髓,眉搘双鬓,目抉两眦,若不在朝廷之上,几欲手刃逆奴。”该句中“眉搘双鬓”意即“眉插双鬓”,与“目抉两眦”一起表达素臣内心极度气愤之情。
《汉语大词典》释“搘”为“支撑;支持”。验之上引文例,均不吻合。第二十三回:“看这位爷,杯里滴酒也无,只顾搘在嘴上,敢是想着甚事么?”是讲又李手拿空酒杯,呆呆地放在嘴边,酒保看后感到奇怪的问话。该句中的“搘”可以看作是“伸(进或出),插(入)”的临时语境义。
三、插
第三回:“猛然眼前一亮,才知道殿中本非黑暗,趁着照光,忽见鸾吹面色已如灰土,两眼插入眶中,口角间白沫迸流。”
按:插,(眼睛)翻转。此义在本书中多见。如,第二十回:“又是一阵出来,那水就紫了些,素娥两只眼都插入额颅里去了!”第一百零三回:“素臣飞步入去,见玉儿仰卧在床,两眼上插,人中吊起。”第六十七回:“这先生真不比寻常,往常虎一般的大汉,吸过精后,眼皮吊起来,乌珠上插,声如牛吼,汗如雨淋,毛窍中间俱有气走出。直到参药下肚,才拉救得转来。这先生不过四肢无力,面色还是照常,眼不翻插,气不走喘,岂非奇人?”第七十回:“九姐那种花容月貌,那种风流兴致,不算他是狐精,算是好好的人身,只要那丢的时候,一口气接不上来,便满身冰冷,眼睛翻插,人中吊转,手足僵直,不几日就臭烂起来了。”后两例“插”与“翻”连言,亦可证“插”之“翻转”义。
四、轮转
第五十六回:“素臣因事涉任公,不便阻拦,暗忖:此事不成,祸在顷刻;此事若成,祸在终身。腹中轮转,闷闷不已。”
按:轮转,犹言思考,沉思。此义在书中多有其例。第五十七回:“孩儿昏愦极了!孩儿在省,把前后情节禀知。因母亲正言责备,剀切训示,孩儿惶恐愧悔,一时无措,把这临末一件竟是遗忘,惟以母亲之言,时刻轮转,过后便牵连讼事,如醉如梦,只认已经禀明的了。”第六十八回:“正在轮转,那十五姨娘问道:‘先生贵处?是几时到此的?心里可是明白?可能说话?’”第六十八回:“但他是弱质,岂足当壮旺之离阴?腹中正在轮转,却见外边送进汤药,丫鬟叫醒随氏,递上药丸,并一盏香茶。”第九回:“素臣腹中轮转:母亲家教极严,此时须慢慢的宛转禀知,岂可一时冒昧,亦且未经禀命,即带人回家,难免专擅要求之罪。”第十五回:“忽然的又思量起观水及京中诸友,并想到奚囊生死。想至后来连东阿诸盗俱在心中轮转,一时千头万绪如沸如焚。”均其例。
五、捎
第一百八回:“更有千百小龙,张牙舞爪,长者尺余,短者数寸,都钻入裤管入内去抓那臀上之肉、腿上之皮,最怕是掉转尾靶,捎入臀牝中去,辣痛无比。”
按:此句中“捎”为“插,插入”义。“捎入臀牝中”即“插入臀牝中”。再如,第一百八回:“你们守着文爷,没吃过苦,不知道那小龙的利害,钻人裤管抓得皮肉粉碎还在其次,只把那尾巴向大小便一捎,那种的辣痛连尿屎要捎出来哩!”第一百十五回:“锥了一会,又把铁丝捎入砍断阳物管中,直捎进小肚中去,靳直复又叫喊起来。”同回:“却有一桩是内监们想不到的,是把凤氏仰睡在地,将两只小脚缚住套压颈后,牝户向天,牝内灌油,捎入烛捻,将火点着,在那里烧那肉身灯儿,已烧成一大窟窿了。”此二例是讲人们用非常残忍的手段折磨靳直和凤氏,“把铁丝捎入砍断阳物管中”就是“把铁丝插入砍断阳物管中”;“捎入烛捻”即“插入烛捻”。“捎”之“插,插入”甚明。
六、挂
第十回:“双人睡中惊醒,急推了因胸膛,令其下去。了因眼泪直挂,将嫩脸紧贴双人之脸,两手紧掰双人腰胯,抵死不放。”
按:挂,在此书中有“落,落下”义。第十一回:“那汉蹙着眉头,眼中竟像要挂出泪来。”第十七回:“素娥伏在头边嚼参哺送,两人兀是眼红胞肿,泪挂如珠,万分不安。”第二十八回:“我赤着脚儿在你肚里走过?定是你心上人儿嗔我几日没送你到他屋里去,熬不过了,蹙着眉头,挂着眼泪,在枕头上递了一纸状儿,教你使官势,压我下来。”这几例均指“眼泪落下”,“挂”还可以指别的事物落下,如,第十二回:“一个口似悬盆,乱簇髭须遮不尽;一个耳如垂瓠,直从腮颊挂将来。”第八十八回:“须臾,药已煎好,依法灌洗,谁想药超入口,不能下咽 ,盘出口角,挂下颈边。”第九十回:“只见一丝烟气,如搭座长桥一般,直挂入西边桌上水碗之内。”第九十一回:“有一个用刀来挑明珠,被素臣一刀削去四个指头,挂将下去,又带伤了后面一鬼的毛腿,血洒床前,哭沸户内。”第一百七回:“忽又劈头臭粪浇灌下来,觉着领头里直挂下去,由胸腹脐乳直流入两股上去,慌得蹲在地下极声喊叫。”
《汉语大词典》“挂”义项⑦为“悬挂;下垂”,表示的是一种静态义,本书中“挂”的“落,落下”强调的是动态义,二者意义上的区分比较明显,故可单独成义。
七、尽情
第八十八回:“次日平明,素臣冠带拜见岳翁岳母。任公夫妇回想在丰城县传闻凶信时,喜到尽情,不可言说。”
按:尽情,犹言极点、极致。再如,第一百五十二回:“文甲领见父母,禀知前事,文龙、凤姐都喜到尽情,复取金花红彩,交披四插,然后送过西宅。”第三十七回:“这大小姐病重有半个多月,没曾清清头头说一句话,明明白白看一个人,今日忽然清爽,任公夫妇如何不喜到尽情?”第一百十四回:“春燕、秋鸿之喜,还是有限,只成全、伏波二人,才离黑狱,即解红裙,幸免极刑,翻膺上赏,这一喜直到尽情……”第一百四十七回:“席散即设翻席于园中,把诸国王俱喜到尽情极致,禁不住欢呼蹈舞起来,道:‘此莫非天上邪?外臣等如不得到此,虚生人世矣!’”
这几例中的“尽情”为心理动词“喜”得补语,补充说明“喜”得程度。最后一例中“尽情”与“极致”连言,“尽情”之“极点、极致”义甚明。
“尽情”之“极点、极致”义用例还有,第一百二十四回:“还有无数皇亲国戚,勋臣显官家,见小状元迎过,无不垂涎,请了势要官员、伶俐媒婆争先到门撮合,这一忙也就忙到尽情。”第一百三十三回:“初四日开吊起,至初七日下葬,也就大成局面,忙到尽情。”此二例中的“尽情”做“忙”的补语,是说“忙到极点”。
此外,本书中“尽情”还有“达到极点”义。第七十回:“再被又全这厮教导逼勒,把淫欲之兴开发尽情,廉耻之念消磨净尽,以致赤身拥抱不觉可羞。”第一百四十一回:“次日辛卯,坐于床前,讲《论语》‘曾子有疾’一章,先将曾子一生战战兢兢、临深履薄之念,推发尽情;次将曾子得免毁伤、全受全归之幸,反复咏叹。”第七十四回:“快活,快活!既知道了黄袍加身、袖中禅诏都是太宗做的把戏,把向来疑心太祖的念头消释尽情。”后一例“消释尽情”即“消释到极点”,义即“完全消释”。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
[2]许宝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2.
[4]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高文达.近代汉语词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2.
[6]吴世勋.宋元明清百部小说语词大辞典[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