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乐路在何方——对文华艺术院校奖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的思考

2012-04-12付佳妮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民族乐器民乐器乐

付佳妮

(沈阳音乐学院 音乐舞蹈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004)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西南民族大学、文化部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联合承办的“文华艺术院校奖——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复赛、决赛,2012年4月9日在四川音乐学院拉开序幕,4月29日在沈阳音乐学院圆满结束。此项比赛旨在弘扬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我国民族器乐艺术的普及和发展,传承少数民族乐器与乐种,鼓励乐器演奏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发现并选拔优秀民族乐器演奏人才,推进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为艺术院校,特别是民族音乐文化的展示、交流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平台,通过这项国家级赛事提高民族器乐演奏水平。

文华艺术院校奖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自2002年以来发展到今年已是第四届,相比前三届,本届比赛规模进一步扩大,吸引了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和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的海内外选手参赛。此次一改往届的比赛方式——不同时段不同城市的比赛方式是本次比赛一大创新。此外,在比赛的项目内容上也有所调整,尤其是单项比赛上,基本上满足了中国民族乐器各专业要求参赛的愿望,同时也体现出我国古来的民族器乐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一、主观评价犞犛客观分数

这样一项被音乐界乃至全社会都认为的高规格、高质量、高品位的三年一次的国家级民族乐器演奏的赛事,为比赛的主观评价方式及打分标准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更成为众多民族乐器学子们想一探究竟的问题。

那么对比赛中民族乐器演奏的主观评价方式与标准是什么?主观评价是如何与客观分数有机统一的呢?作为本次比赛的评委会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刘锡津在接受采访中说到,选手在指导教师的精心调教下,纯技术层面上的水平是不相上下的,最主要的主观评价方式就是要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即客观分数上的差异在于选手对音乐的综合表现力。参加比赛的选手虽然是青少年,但评委们带着审视成熟演奏家的目光和审美期待去评判每位选手。强调在技术的基础上更深刻、全面而又准确的表现乐曲。可以说,其中最为重要的标准就是选手的演奏是否能够打动人心。评委们殷切的希望这些未来的演奏家能够用手中的乐器表现出更多深入人心的作品,向世人展示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并达到可以将任何一个听众带到更高的精神境界,这也是向“大师”前进的方向。

二、比赛曲目犞犛审美期待

或许有人质疑在同一乐器或组别的比赛中,不同的曲目如何客观公平的判定出选手水平的差异呢?从比赛的进程来看,不论是复赛还是决赛都有规定曲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比赛的可比性和公平公正性。在同一曲目上的较量,显示出的差异性更为明显,也为评委的评分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参考项目。在自选曲目上,选手大部分偏向于现代的作品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水平,并且出现了一批自创的曲目。与想象不同的是,这些以比赛方式“亮相”的新作品并不是一味的追求猎奇式的炫技式写法,而是在感官上基本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需要,并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1]。如沈阳音乐学院的“八音组合”在参加小型民族乐器组合的决赛中就演奏了本院教师王云飞独创的作品,诸如像《八阵图》这样几首作品在听觉上寻求境界,寻求一种艺术美感,不再是“象牙塔”式的创作,转为符合大众的审美期待。

民族器乐的创作问题长期以来都是制约中国民乐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将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完美融合,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创作一直追寻的目标。一段时间内,民族器乐的创作趋向于两个极端:一是演奏者从自身乐器演奏练习的角度出发创作作品;二是专业作曲家运用现代技法创作民族器乐作品。可以说,二者的创作各有利弊,但如平行线式的发展则会使得民族器乐的创作越发苍白并缺乏创新,同时将导致比赛曲目的千篇一律和少数的晦涩难懂的新作品。从此次比赛的参赛曲目来看,这一现象得到了改观,在民族器乐创作的借鉴与继承方面趋向于更合理的发展。新的作品更追求“既是民族的,又是国际的”,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运用西方技法并有所创新,逐渐找到了民乐届所高呼的“结合点”。同时,通过比赛也鼓励了民族器乐创作的创新与发展,是新作品难得的实践契机。

三、演奏精英犞犛功利比赛

此次比赛经历层层选拔,一批民族乐器演奏人才脱颖而出,可谓是中国民乐演奏的青少年精英,各个技艺超群,在他们看来,这样的比赛究竟是为了某种目的还是为了检验能力而参加呢?比赛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带着这些疑问,笔者采访了其中几位获奖选手。

刘畅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高一的学生,此次比赛中获得了打击乐少年组的演奏奖。她表示,比赛是一次实战的锻炼,虽然为比赛准备了3个月,但只是抱着学习交流的态度来参加比赛,并不是一味地要追求奖项和名次。从选拔赛到复赛再到决赛,校级选手之间的较量在她看来是非常“过瘾”的,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了自己的练习方法,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院校选手的优秀之处,客观认识自己的不足,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当然这些精英演奏选手在外界看来似乎有些“功利”的目的。如若说完全没有,那便真是“官方”式幽默。尤其是这样顶尖的赛事,在公平基础上一定的“功利性”并不是件坏事。选手们为了比赛付出艰辛,通过竞争而达到进步。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民乐教学的勃勃生机和巨大的潜力。

四、实践技能犞犛人文素质

相对来讲,专业院校民族乐器演奏的培训更强调音乐技术的传承与突破,将教学重心放在技术的教育上,这也是长期积淀的专业优势,这种优势在比赛中发挥得尤为明显。每位参赛选手的实践技能是值得肯定的,但想要成为真正的演奏家,就要使自己的演奏达到一定的境界,所以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选手是否具备相应的人文底蕴。一定程度上,民族乐器的演奏是二度创作的过程,这看似简单的过程在实践起来却远非几年之功,需要长时间的人文素养积累,才能在运用技术手段基础上把感情呈现出来。

中国民族音乐经历数千年文明的洗礼,民族器乐的发展和传承是继承民族音乐文化优秀传统的需要。参赛的选手最小的14岁,最大的35岁,是中国民乐的未来,他们将肩负起让古老的民乐在当代完成凤凰涅槃的任务。除了自身追求的一流演奏技术之外,丰富的文化修养是极为重要的,无论日后成为教师还是专业的演奏家都不应该只追求单纯的技术展示,因为音乐凝聚着更大的人文内涵或是更深层的感悟和感动。所以,培养民族乐器人才就要进一步推进民族乐器人才的素质教育,从民族器乐教育改革出发,建立整体的素质教育目标和体系[2]。

五、少数民族犞犛大众传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器乐艺术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但有技法精到的独奏乐器更有特征鲜明的各类组合,而且曲目十分丰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本届比赛“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独奏”组演奏的乐器包括了萨塔尔、手鼓、弹拔尔、艾捷克、热瓦普、小闷笛、葫芦丝、马头琴等15种。选手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朝鲜族、哈萨克族、京族、汉族等民族。值得庆幸的是,汉族的学子也能参入到少数民族乐器比赛中来,使得少数民族乐器专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3]。虽是乐器的演奏比赛,却把我们真正带入到了少数民族生活的原生态,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阿拉腾·珠拉获得本届比赛少数民族乐器的演奏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标做的马头琴用粗犷激昂而又不失细腻的声音征服所有听众。当前,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为这不仅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客观需要,更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希望更多的少数民族器乐在多数人中传承并发扬光大。

六、专业教育犞犛普及教育

此次比赛被称为“院校奖”,代表了我国年轻一代民族乐器演奏的最高水平,也是各艺术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的较量。但是透过比赛,不但可以看出我国民族乐器专业教育的情况,更展现出我国民族乐器的普及教育程度。有些评委在比赛中连连感叹青少年选手竟有如此“老练”的演奏水平,一定程度上是对我国专业院校民族乐器演奏教育的肯定,也是对强大而成熟的师资队伍的肯定。各大院校通过专业技能的培训,强调专业教学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

此外,通过专业院校的比赛也可看出我国的民族乐器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境界。正是民族器乐普及教育的成功,才涌现出大批的专业人才。在当今中国,刘天华先生担心的“政府既不提倡学校又不列为正式科目,做子弟的要学习,还不免受父兄的呵斥与社会的蔑视”这一现象再也不存在了[4]。尤其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全社会将目光聚向文化,期待文化的繁荣发展,在这样的形式之下,我国民族器乐演奏的普及教育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部分专业院校毕业的民族器乐演奏人员加入到普及教育者队伍当中,确保了普及教育中的师资质量。尤其是非职业的民乐合奏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起来,水平也越来越高,全国乃至港澳台都悄然兴起了民族器乐的普及,这种普及教育的态势不仅提高了青少年民乐学习者的人文素质,更推动了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通过本届比赛,不仅使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脱颖而出,更间接推动了民族器乐普及教育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我国的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承着华夏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5]。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民乐艺术获得了很大发展。通过比赛,我们看到了青少年的拼搏,高超的技艺水平向全世界展示了高等艺术院校在民族器乐教学、创作、实践和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的探索与提高。

[1]娄颖.中国民族器乐发展现状的几点思考[J].工会论坛,2006(1):125.

[2]张文超.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2003(1):111-113.

[3]陈凤兰.传承少数民族乐器与乐种,选拔民族乐器演奏人才[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3):98-100.

[4]孙以成.中国民族器乐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交响,1998(3):22.

[5]彦克.关于民族器乐发展的意见[J].人民音乐,1983(8):16-17.

猜你喜欢

民族乐器民乐器乐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民乐国祥
陈欣若和他的《色俱腾》——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下)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演奏剧场”:器乐表演新形式——以筝作品《人生几何?!》为例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五)笙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四)雷琴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
略谈器乐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孔雀轻轻跳》为例
明清时期民族乐器发展略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