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大学与高中体育教学的衔接问题
2012-04-12厉中山
于 明,厉中山
(东北大学 体育部,辽宁 沈阳 110819)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完美落幕和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体育在休闲、强身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学校的体育教育。然而,我国的大学和中学体育教育却不具有连贯性。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小学学生所面对的严峻升学压力便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终点,大学体育教育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两种不同的体育要求,许多大学新生感到无所适从。此外,面对全球化的竞争,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被国内高校大量引进;这为国内体育教学的国际化、现代化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面对大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和体育教育目标的断层,大学教育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详实周密地调整。这样,我国的体育教育才能把握时代和世界发展的脉搏,我国的高等人才才能符合国际竞争的需要,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一、国内外体育教学衔接的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衔接”定义为“事物相连接”。这表明,衔接的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衔接的精髓是事物彼此间的不断性。衔接的前提是事物必须具有独立性。因此,教育的衔接,应是建立在各阶段教育独立性和完整性基础上的。从教育的整体性上看,各阶段的教育衔接体现出了教育的系统性和不可分割性。从教育的阶段性看,各阶段的教育又体现出各自的特点。金一鸣指出,我国的教育衔接可分为四个阶段: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的衔接、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和大学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目前,国外学术界已经认识到教育衔接问题处理不当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如,Nisbet和Entwistle提出,对新学校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也较差。国内学者如王玉国、徐太水、孙秀芳认为,大学和中学的教育衔接是办学理念和育人观念的衔接,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力、独立生活能力、自我意识能力和学习能力。
由此可知,对教育衔接的问题研究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对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小学阶段,而对高中与大学教育的衔接研究较少。体育教育,这一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几乎处于边缘位置的教育内容,由于长期被学生、家长和教育机构所忽视,在教育衔接上的问题更加突出,并已严重影响到了学生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的发展。面对高等院校对体育的较高要求,许多学生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感到恐惧。这源于刚入校的大学生对高校体育的了解不够充分[1];对大学体育教育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大学新生仍坚持着中小学体育教育可有可无的错误思想。教育部体卫司杨贵仁司长指出:“目前,我们国家学校体育教育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大中小学之间相脱节,没有把十四年的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没有在这十四年中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和其他规律进行研究,也就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小学管小学,中学管中学,大学管大学,这就会出现低层次的重复。比如说,前滚翻从小学翻到大学还没有翻好,因为小学没教好,那中学就得教,因为基础没打好,大学就得补课”。因此,笔者认为,对我国高中与大学体育教育的过渡和衔接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国大学、中学体育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社会对体育教育的思想偏差是引发我国大学、中学体育教育衔接问题的首要因素。教育衔接首先承认了教育的系统性。这一观念需要获得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认同。教育的系统性表现在教育是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综合,是教育各因素的集合。体育教育系统的构造,在于对体育教育的结构化和层次化归类,从而保证体育教育目标得以落实。如果体育教育在衔接上出现了问题,那么体育的系统性必将受到影响。然而,面对升学的压力,我国中学阶段的教育重点多集中于数学、语文、英语等高考科目,对体育这类成绩不计入高考总成绩的科目,学生、家长和学校的认可度较低。此外,许多家长认为,搞体育的人素质低下,不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些错误的观点从思想上阻碍了体育教育从高中到大学阶段的顺利过渡,造成了体育教学在高中和大学阶段衔接的问题[2]。
其次,教师对体育教育衔接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教师是教育内容的传授者,学生是教育内容的接受者。如果教师对教育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认识,那么在教育内容的讲授上,必定会表现出强烈的阶段性。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体育教师面对其他科目教师所提出的占用体育课堂的要求,一般都会允许。同时,在中学阶段,学生真正接触体育教育和体育教师的时间比和其他教师接触的时间少。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很少有机会与体育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更谈不上从体育教师那里获得关于体育教育的认知,从而便架空了高中体育教育的教学活动。而在大学阶段,大学体育教师较为重视学生的体育教育,并为学生的体育提供必要的指导。高中和大学体育教师对待体育教育的不同态度,导致大学新生在心态上的不适应,进一步加深了体育教学在衔接上的断层。
第三,学生缺乏对体育教育的正确理解。我国中小学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的主体意识较弱,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3]。高中生对教师的讲授内容多为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学习。学生只要跟着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规划学习即可。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抑制,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教师的填鸭式教学内容。出于惯性的作用,学生在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也采用了相同的学习方法。这就意味着,如果体育教师不重视体育教学,那么学生也就忽视了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学习,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减弱。大学阶段的学习与高中阶段学习的一大不同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同,大学教师不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再强迫学生学习。更多情况下,大学教学内容的习得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长期对体育学习的忽视,面对大学体育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很多大学新生感到无所适从,这进一步削弱了大学新生自发学习体育教学内容的热情,导致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体育教学内容的不连续性。
第四,我国大学和高中的体育评估体系不具有连贯性。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包括明确的评价目标,清晰的评价项目、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准确的评价方法。然而,由于高考的压力,体育,这一总成绩不计入高考总分的科目,始终无法获得教育部门、学生、家长和教师的重视,体育的评估体系也未得以有效地建构,这就导致高中阶段的体育评估形同虚设。与高中体育评估体系不同,大学的体育教育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明确的考评目标、清晰的考评标准,体育考试成绩计入学生的学术总成绩,影响着学生的评优、奖学金等与学生综合素质考评有关的方方面面[4]。因此,面对体育考评体系的突然转变,许多大学新生感到手无举措,甚至对大学体育考评感到恐惧,进而拉大了体育教育在高中和大学的衔接缝隙,挫伤了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和技巧学习的积极性。
三、衔接我国大学、中学体育教育的策略
面对我国体育教育在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存在的种种不同,如何正确处理高中体育教育和大学体育教育之间的关系,拉进两者之间的距离,促进高中体育教育和大学体育教育有机地整合,是摆在大学体育教师面前的一大难点。笔者认为,大学体育教师可采取下面的措施,来缩小高中体育教育和大学体育教育之间的差异,帮助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态度,获得学习体育知识的科学方法,使大学新生能够从体育学习中获益。
第一,大学体育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观,激发并培养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接受体育教育的兴趣。《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身体练习是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学体育课程应通过为学生提供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内容,来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育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这要求大学体育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内容,消除大学新生对大学体育教育的恐惧感,吸引大学新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获取体育知识的主动性,唤醒学生对体育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大学教师应将体育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相关联,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围绕“为学生就业服务,为岗位所需体制服务”的理念,努力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观和体育锻炼观。
第二,大学教师应丰富大学体育教育的内容。不同时期,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爱好不尽相同。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设置应顺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在设置课程时,要充分考虑体育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文化性、健身行和层次性。对大多数学生喜爱的体育内容,应设置较多的课时,讲授体育活动的技巧。在男生较多的院校,大学体育教师应充分考虑男生的喜好,开设篮球、网球、足球等力量型的体育课程。大学体育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体育基础的不同,开设不同层次的体育课程。此外,大学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时代的发展,开设诸如棒球、网球等新兴体育教学科目以丰富大学体育的教学内容。
第三,大学体育教育应建立起具有开放性的科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开放性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以体育教育参与者的多元化为基础[5]。开放性的体育教育评估体系应将领导评价、同行评价、课程教授者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发挥各评价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在科学考评体系的引导下,教师可发现自身教学中的失误,同行教师优秀的教学方法、领导给予的建设性意见,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学生可以从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中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自身体育素养的不足,寻找更贴合自身实际状况的体育学习内容,从而更好地完成大学阶段的体育学习[6]。此外,开放的体育评价体系还应考虑社会和专业人士的意见,以便形成符合社会需求、政府认可、学生满意的综合体育教学考评体系。
四、结 语
体育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中和大学教育体系中不可剥离的重要因子。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体育事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体育教育也应顺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的变化,不断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高中教育阶段对体育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在接受高校体育教育时出现身体和心理的不适应、甚至恐惧等不良状况,需要高校体育教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内容,客观可靠的评价体系来减轻学生在过渡时期进行体育学习的不良适应感,缩小高中体育和大学体育教学之间的差距,以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更加充分地发展。
[1]诚心红,卢英杰.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56-58.
[2]杨玉伟,丁艺.大学生体质现状与学校体育教育干预方法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2011(5):71-74.
[3]何永超.对北京市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9):50-51.
[4]毛秋明.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改革探讨[J].2003(4):78-81.
[5]孙士杰,冯喜英,全瑞.外国教育思想精髓[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
[6]张勇,王丽.安徽省大学生1985—2000年体质状况动态分析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9):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