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对新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贡献

2012-04-12刘大宇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会议环境

谢 伟,刘大宇

(1.哈尔滨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2.哈尔滨理工大学 校长办公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环境问题,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水环境恶化等。

一、环境问题的出现

在新中国建立以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并不严重。我国工业基本薄弱,尤其是重工业更是少之又少,还没对环境造成大的危害。但是,新中国成立后,连年的战争结束了,国家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中国的环境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但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中国的环境问题并不严重,那个时期中国经济、工业的发展还处在一个合理可控的发展区间。

“大跃进”开始后,环境问题开始比较突出地表现出来。1958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大跃进”运动,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为了在钢产量上实现“超英赶美”,全国各地自建高炉大炼钢铁。部分不适合发展钢铁工业的地区,也不顾环境脆弱,开始土法炼铁,致使环境污染,森林植被遭到破坏。1962年,七千人大会召开,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又重新走上正规。但环境的破坏是短期内无法恢复的。

环境恶化加快的趋势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1970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全国上下都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候,环境恶化问题更加剧了。由于人口的增加,粮食产量增长有限,生活困苦的农民纷纷开荒种地,造成草场退化,森林缩小,引起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各地办起“五小”工业,环保技术不过关,直接将工业废水排入河流湖泊中,造成环境污染不断恶化的态势。

在那个时代,并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但对环境保护却是从切身体会中得出的。周恩来是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中,比较早认识到环境保护的人。他作为共和国的总理,在既抓革命,又抓生产的过程中,提出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二、周恩来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周恩来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始于1970年,这也是他生命的最后几年。1970—1974年的4年间,他对环境保护所作的谈话达到了31次之多。针对在文化大革命中,地方领导人环境保护意识淡漠,出现乱砍滥伐、工业污染等环境问题,1970年12月,周恩来提出要把防治污染作为专项在计划会议上提出来。他指出,要为后代着想,对我们来说,工业公害是个新问题,工业化一搞起来,这个问题就大了[1]401。当时,国内有些人认为环境污染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造成的,不承认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对这种看法,他在1971年4月5日,接见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代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提出:“在经济建设中的废水、废气、废渣不解决,就会成为公害。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害很严重,我们要认识到经济发展中会遇到这个问题,采取措施解决”[2]448。

针对环境污染产生的危害群众健康的公害问题,周恩来在不同场合的讲话和谈话中都明确要求各级部门要认真对待。1971年10月9日,在陪同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参观北京东方红石油化工总厂,“指示陪同的北京市和该厂负责人,应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危害工人健康的黄烟污染”[2]488。11月23日,在听取河北、天津、北京有关负责人关于海河工程情况汇报,详细询问工程规划和消除公害等问题[2]564。

工业污染最直接的污染就是空气和水。有毒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工业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上海的空气和水都因工业的发展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群众有很大意见。1973年8月,周恩来在接见参加全国环境会议的上海同志说,上海人对上海的水意见很大,有味道,黄浦江的污染不治理不得了。他还关心北京的环境问题,北京的大气污染已经很严重了,过去说雾伦敦,弄不好要成雾北京了。……要认真保护水源,污染水源的工厂不要再摆了,不要因为没有水吃,逼得迁都[3]41。9月16日,在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游览西湖时,针对西湖水面出现的油污,指示当地负责人:“为了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风景如画的西湖,也为了让更多外宾在这胜似天堂的湖光山色中一饱眼福,今后西湖内应少用机动游艇,以避免湖水污染”[2]624。

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时代,周恩来对环境问题能够有如此之多的讲话,对环境保护能够有如此深刻的认识,表明他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走在了时代前列。在如此纷繁复杂的政治局势下,在有些人不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环境污染的情况下,还是在1973年8月,以国务院的名义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是国人对环境保护从不认识中梦醒过来的一次会议,……最主要的就是唤起了国人,特别是各级领导人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使大家警觉起来。”[3]41

三、周恩来对环境保护所作的贡献

周恩来在强调保护环境重要性的同时,也在为保护环境作着最大的努力。

第一,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2年,联合国决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联合国希望中国能够参加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周恩来答应派团参加。

在拟定组团名单时,周恩来指出,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个卫生问题,还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很多方面。代表团回来要制定一些环境保护措施,卫生部做不了这些事,还得综合部门来派团。在审阅代表团名单时,他指出,要有工业、农业、水利、外交方面的人,还要有综合部门的人,再配一位副团长,由国家几位负责人出一位[3]39。这样,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最后确定了“团长为燃料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唐克,副团长为国家计委副主任顾明,共计20多人。并且嘱咐参会人员,要对我们的成绩有清醒的认识,承认同外国的差距,向外国学习。

参加这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席位后,派出的最大规模的代表团,对于加强同世界各国联系、开拓国人视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据参加此次环境会议的曲格平回忆,“会议像一面镜子,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的环境问题。在回国后的总结会上,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中国城市的环境问题不比西方国家轻,而在自然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远在西方国家之上。”[3]50正是在周恩来的远见卓识下,使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客观上促成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

第二,重视环境保护,促进环境保护工作走上正轨。在召开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之前,国务院计划起草小组联合各部门对全国各地环境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全国沿海地区的海湾污染已经很严重,尤其是上海、广州这样的工业城市,从东北到华南基本都是如此。工业污染严重,工业废水任意排放,不仅危及周边河流、湖泊的安全,而且周边群众的饮水受到威胁。生态环境破坏也是如此,森林被破坏、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已成为主要顽疾。在这种情况下,召开的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自然具有特殊的意义。

1973年8月5日到20日,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取得了三项成果:第一,做出了环境问题现在就抓,为时不晚的结论;第二,确定了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第三,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的法规性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4]。这部法规的颁行,使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在会议结束后,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把环境保护工作列上了议事日程。但是,由于在“文革”中缺乏实际监督和执行的现实条件,很多规定并没有贯彻执行。但即使如此,《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的颁行和“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成立,仍然对我国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提出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环境保护思想。

周恩来在如何保护环境的问题上,首先提出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预防为主的方针原是在卫生部门的方针,周恩来将这一方针应用到了环境保护工作中来。中心思想就是,控制环境污染最有效的办法是以预防为主,不要等到问题出现之后再去治理。保护环境从消极防御,变为积极应对,减少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1969年6月,他对卫生部的工作人员指出,“毛主席讲‘预防为主’,要包括空气和水;如果污水、污气解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了,就什么财富都可以创造,这是最大的财富。”[2]305-306

走中国自己的环境保护之路,改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周恩来曾说,我们是一个工业化刚起步的国家,在保护环境的问题上,不能走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要避免出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如果不能避免,那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体现不出来。在工业建设中,一定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因素,避免建起来之后出现大的污染和破坏。搞建设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要为人民的利益着想,不要做对不起后代的事情。

其次,开展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周恩来认为,工厂排出的废气、废水、废渣,如果经过处理可以变废为宝,使“三废”变为“三利”;很多东西完全可以在经过处理后可以化害为利。比如,废水经过处理可以变成灌溉农田,废渣经过处理后可以变为建筑材料等。1970年6月26日,周恩来在接见卫生部军管会负责人时说,“卫生系统要关心人民健康,特别是对水、空气,这两种容易污染”,针对工业废物治理的问题他说,“毛主席讲预防为主,要包括空气和水。要综合利用,把废气、废水都回收利用”[5]。对“三废”的处理,综合利用是上策,可以变废为宝,还可以创造新的价值。

最后,在全国第一环境会议上,根据周恩来提出的预防为主、基建项目环境保护与主体建设同步的思想,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以法律的形式将环境保护工作确定下来。在《规定》中,明确了环境保护的三十二字方针,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描绘了基本框架。在今天,我们仍然为周总理在当时的时代局限下,对环境保护工作有如此长远的眼光而折服。

四、周恩来环境保护思想对当代环境保护工作的启示

纵观当今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形势,我们仍然可以从三十多年前周恩来总理所提出的环境保护话语中,得到很多借鉴。如,我国实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6],减缓了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促进了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

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以资源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特征的资源密集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党和政府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一些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中,实行“三废”综合利用,并使其资源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涂料行业中,对废溶剂实行加工、再生和利用;混合干料的回收利用;对三胺下脚的加工利用;对乳化油的再生利用等,不仅节约了成本还保护了环境,做到了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

在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不仅使人们开拓了视野,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而且也产生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成立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环境保护方针和措施,开辟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新纪元,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贡献。

[1]曹应旺.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2]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3]曲格平.梦想与期待:中国环境保护的过去与未来[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4]杨文利.周恩来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起步[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5):24.

[5]李琦.在周恩来身边的日子:西花厅工作人员的回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332.

[6]王夙囡.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沈阳大学学报,2005(4):50.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会议环境
环境保护
《八七会议》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会议通知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会议通知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