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的模式探索
2012-04-12薛小红
薛小红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自 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待业现象已经日渐突出。大学生不应该仅仅满足于等待用人单位给予就业机会,而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尝试创业。因而对大学生加强创业教育不仅成为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 创业团队的基本信息
(1)创业团队的概念。创业团队是指在创业初期(包括企业成立前和成立早期),由一群才能互补、责任共担、愿为共同的创业目标而奋斗的人所组成的特殊群体。
(2)创业团队的组成。一般而言,创业团队由四大要素组成:①目标。目标是将人们的努力凝聚起来的重要要素,从本质上来说创业团队的根本目标都在于创造新价值;②人员。任何计划的实施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的身上去。人作为知识的载体,所拥有的知识对创业团队的贡献程度将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命运;③团队成员的角色分配,即明确各人在新创企业中担任的职务和承担的责任;④创业计划,即制定成员在不同阶段分别要做哪些工作以及怎样做的指导计划。
(3)创业团队的组建。我国大学生创建的企业多数是在一些互动激发出创业点子的基础上,合伙创业,属于群体性创业团队。对于群体性的创业团队的组建,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①目标明确合理原则。目标必需明确,这样才能使团队成员清楚的认识到共同的奋斗方向是什么。与此同时,目标也必须是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激励的目的。②互补原则。创业者之所以寻求团队合作,其目的就在于弥补创业目标与自身能力间差距。只有当团队成员相互间在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实现互补时,才有可能通过相互协作发挥出“1+1>2”的协同效应。③精简高效原则。为了减少创业期的运作成本、最大比例的分享成果,创业团队人员构成应在保证企业能高效运作的前提下尽量精简。④动态开放原则。创业过程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过程,团队中可能因为能力、观念等多种原因不断有人在离开,同时也有人在要求加入。因此,在组建创业团队时,应注意保持团队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使真正完美匹配的人员能被吸纳到创业团队中来。
2 学生组建创业团队的模式
当前一些大学生由于思想及阅历不够,造成对创业及团队精神认识肤浅,从而引发一系列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危害。当代大学生必须从团队中去发现感受团队精神,在创业中再创业才能经得起社会的锤炼,才能做成一个真正的人才。因此组建创业团队对大学生来说是很好的锻炼机会。但由于大学生毕竟还是在校学生,因此组建的创业团队不能太过随意,针对在校大学生我建议组建以下两种模式的创业团队:
(1)直接参与企业创新活动的创业团队。在校的大学生充满了活力、智慧、求知欲和创新潜力。而且高校的专业设置也与社会企业的需求结合愈来愈紧密。高校由于具备科研与服务社会的功能,所以与企业有紧密的联系。学校应该积极有效合理的引导学生组建自己的创业团队。创业团队的组建要与学生社团、课程兴趣小组以及优秀生的培养结合起来。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积极寻求那些需要外部合作尤其是高校学生创新合作的企业。这样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就会增加。在学生创业团队与合作的企业的初步磨合过程中,学生创业团队的成员可以研究和思考企业的需求,并根据企业的运营过程而适当的调整该团队的创业规划。对创业团队的成员要安排好相应的职能任务,让各成员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但是要注意学生创业团队一定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要明确创业团队是与企业合作,而不要让团队与企业的关系演变为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如果这样,就背离了创业的本义。
(2)让企业的管理者参与并能指导学生的创业团队。在创业的团队里面,应该首先确定的是团队领导者的角色。在角色安排的过程中,更多需要考虑的是根据团队人员的特长来安排,所以一个成功的创业团队是需要有各种特点的人,因为在创业中我们需要考虑各方面的风险,而在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团队中各自的能力形成一种互补,这才能够抵御基本的风险。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拥有扎实的管理经验,能够很好地引导团队的发展,规划团队的各项任务,并善于用人,能发挥出每个人的优点,因此拥有这样的领导者对一个学生的创业团队的发展非常有利。另外,初创的大学生团队会遇到宣传渠道不通、销售渠道不顺、融资渠道没有等问题,这样会导致团队成员没有实践的机会。企业的领导者会有一些行业人脉的资源,因此会带给学生一两个实践的平台,有了几次实践经验以后,学生就可以在团队负责人的领导下自己去创造实践机会了。在创业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断总结,并将此信息反馈给团队的领导者,让企业的管理者发挥组织沟通和引导的作用,从而帮助团队更好的发展。
3 结语
总之,无论哪种模式的创业团队,团队成员必须认同团队将要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同时还要有自己的行动纲领和行为准则。让各成员都能在团队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发展,而如何发展多样化的创业团队也是我们仍然需要探索的问题。
[1]李慧波.团队精神[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
[2]侯锡林.企业家精神: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31-34.
[3]蔡克勇.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加强创业教育[J].求是,2001,(18):55-57.